马太效应是在社会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尤其是经济领域内广泛存在,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或者说,赢家通吃。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获得成功,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赢在起点,这是因为起点的微小优势经过关键过程的级数放大,就有可能产生更大级别的优势累积遥。
《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远行前,分别给了自己的三位仆人5000塔拉、2000塔拉、1000塔拉的银子,然后就独自出国了。
主人回来后,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给我的5000塔拉银子,我用它做生意,已赚了5000塔拉。这是10000塔拉。主人,请您务必收下。冶主人很是赞赏他的忠心,并把这10000塔拉银子全部赏赐给了他。
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您给我的2000塔拉银子,我用它做生意,已赚了2000塔拉。
主人照例把4000塔拉银子全部奖励给了他。
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000塔拉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听完第三个仆人的报告后,主人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000塔拉银子拿回来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少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冶。听起来残酷,实际在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却随处可见。例如:越好的越容易更好,差的想好起来很难;越强的越容易更强,弱的想强起来更难;朋友多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朋友少的人更难交到朋友;有名的人会更有名,无名的人很难成名。
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冶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冶。简而言之,所谓马太效应,就是“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冶。
有一幅题为“成名以后冶的漫画:编辑指着青年作家身旁的满满一纸篓废稿说:“这些我们全都发表。冶一个人出了名,那么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并不成熟的“退稿冶、粗制滥造的“废稿冶,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名篇杰作冶。
社会学家哈里特·朱克曼所写的《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书里记载了一群名人的自白:“我们本来是无名小卒,突然间成了明星。这种遭遇不妨说是一种灾难。我们不习惯这样一种社会生活,弄得我们无法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令人吃惊的献殷勤的节目有条不紊地、毫无保留地迅速演出:贺电、贺信,学生和教授们的致敬,纪念奖状,科学和文学团体中的名誉席位……迫切请求题词……请求会见……编造庸俗的祝酒词,治疗消化不良症,装出一副心满意足的尴尬面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冶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其消极作用是:名人与未出名者干出同样的成绩,前者往往受到上级表扬,记者采访,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向他飘来,结果往往使其中一些人因没有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没有理智态度而居功自傲,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跟头;而后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和妒忌。其积极作用是:其一,“马太效应冶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冶和“荣誉终身冶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又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向往的荣誉。其二,可以防止社会过早地承认那些还不成熟的成果或过早地接受貌似正确的成果。
郑桐(化名)和赵杰(化名)毕业后来到同一家公司工作。郑桐性格沉稳内敛,很少和同事们扎堆,总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赵杰生性活泼、幽默,几句话就能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很快,赵杰成了老板和同事们的红人,第一年他就被评为优秀员工。开会时,只要赵杰一说话,立即有不少附和,提出的方案也是最先得到通过。几年后的年终大会上,赵杰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进行副总的就职演讲,郑桐却在台下紧锁眉头。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职场中如果一名员工前一年被评为优秀员工,第二年仍被评为优秀员工,那么可能以后年年都是优秀员工。而他升职的概率要远远大于非优秀员工。这说明一个人过去种种经验的积累和优秀业绩已经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从而为以后的成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正所谓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职场中的“马太效应冶说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源只倾向于最优秀的员工;第一名和第二名所拥有的资源一定不同,从而表现出的工作业绩不同,我们只有尽最大努力,成为最优秀的员工,否则就会被淘汰!
罗拉尔·德布鲁(1921~?)美国经济学家。罗拉尔·德布鲁概括了“帕累托最适度理论冶,创立了相关商品的经济与社会均衡的存在定理。198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著作有:《德布鲁教授的“市场均衡冶定理》、《竞争性经济的均衡存在》、《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有限均衡的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