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座庙里有七个和尚,生活很拮据。每天,他们只有一锅粥可以分着吃。为了公平起见,七个和尚商量着如何分粥。
方案一:最初,七个和尚指定其中一人专门负责分粥,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和尚为自己分的粥最多。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此。
方案二:七个和尚选举了一个公正且品德高尚的人负责分粥。开始这个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方案三:七个和尚轮流分粥,每人一天。结果是每个人在一周里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他六天都得挨饿。这样造成了资源浪费。
方案四:成立了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制定分粥细则和监督机制。这样一来,公平基本上做到了,但是监督委员会和分粥委员会经常就粥多粥少的问题争论不休,等分完粥,粥早就凉了。
方案五:最后,七个和尚决定每个人轮流负责分粥,分粥的那个人必须最后一个取粥。他们发现,这样做,粥分得就公平多了。
分粥的故事和制度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有的社会学家在组织领域研究制度化,把它作为组织变迁的一种方式;有的则侧重制度体系的完备。为了加强管理,不少单位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的制度,办公桌上摆的是厚厚的制度汇编,墙上挂的是各种管理办法或规章制度,似乎时时处处都可以感觉到包罗万象的制度。但从实际效果看,却依旧存在着不少由于管理上的漏洞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人员工作积极性低,没有效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冶的现象依然存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个别领导凌驾于制度之上,不能率先垂范,在分配与晋升等重要事项上,还是一人说了算;贪污腐败、形式主义等时有出现,难以杜绝。
由此,制度虽然不少,实际上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内部掣肘。在笔者看来,存在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制度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能够真正体现出公平公正,没有适用性和高效性,与自身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从而体现不出制度对各种事项进行规范的内在作用。
“分粥理论冶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冶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
就拿上述故事来说,前四种分粥办法,或造成分粥不公平的结局,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或效率不高,在一件极简单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精力;或给“掌勺者冶以可乘之机,使其有以权谋私的机会。而唯有第五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适用,隐含了深刻的管理内涵,具有更宽广的适用性。
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在制度出台以后随之形成不同的单位风气。一项好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修订与创新,使其逐渐合理适用、清晰高效,既有利于简便操作,又能体现效果的公平性。
因此,适用制度是需要切合自身实际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而不是照着别人生搬硬套制造出来的。适用的制度不仅仅要体现民主化、公正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要体现奖惩分明的绩效原则,以公正、公平的姿态让员工体会到被尊重的感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做到“以奖扬长,以惩避短冶。
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是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