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一周后,甘肃陇东镇守使陆洪涛急电当时的北洋政府:“16日平凉及四乡各十余县地震十余次,惟固原一县尤重。各县至甘肃电线均坏。”(《晨报》1920年12月24日)北洋政府一方面由内务、教育、农商三部同派委员六人,驰赴受灾地点实地调查,以明真相,反应尚算及时。《农商工报》1921年第7卷第86期登载:“顷据本部所派调查陕西、甘肃地震委员翁文灏、地质调查技师谢家荣就甘肃各县因地震死亡数列表呈报前来,计达246004名,相应抄原件,咨请查照可也。附抄件一纸。”1921年6月23日北京《晨报》发表《调查甘肃地震之报告》一文,也说:“……海原为甘肃全省受灾最烈之区,全县人民前为十二三万,被灾而后,竟去其三分之二,城内房屋悉行倾倒。”另一方面急筹款项,以备赈济,但由于政府软化,无力独自承担巨大的抗震救灾任务,便将赈灾的重任让渡给了民间社会。
甘肃省长张广建设立筹赈公所,倡捐集募,分发仓粮,救济灾民,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筹款赈灾措施。但是当时的甘肃正发生激烈的政争,地方政府也无力担负起抗震救灾的重任。
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作用
1921年1月9日,甘肃旅京同乡在北京南横街吴公祠集会,组织甘肃旅京震灾救济会,举定柴春霖为干事长,苏源泉为副干事长,统一协调筹款募捐事宜。甘肃旅京震灾救济会提出了明确的步骤和措施:1.通电各省长官公团及各种赈灾团体,报告灾情,要求协助;2.复电张广建,赞成扣留烟酒盐各项税款,办理急赈;3.推定干事郑澹等人向府院接洽,要求速拨赈款以救灾民;4.电请在籍巨绅刘尔炘,速将彼所保管公益存款拨付数万,就近赈济;5.通电各县询问震灾情形。后来,甘肃旅京震灾救济会又多次与相关方面接洽协调,有力地推动了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
新闻媒体在海原地震救灾活动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首先,是在呼吁募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21年4月26日《字林西报》报道说:“从未记入地形图的北方某处传来了一个呼吁:向我们为甘肃人民乞援。他们于去年12月受到极其可怕的地震侵袭。”接着该报全文刊登呼吁书,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加之各地报纸连续不断地分别报道灾区的悲惨情景,社会公众看到这些关于灾情和处于灾难之中的民众的报道,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其次,当时的新闻媒体还对政府官员积极指挥抗震救灾的情况进行了详细报道,树立了政府官员的良好形象,对于形成社会合力和增强灾区及全国人民的救灾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1921年3月16日《字林西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一个十分真实的故事》的文章,就一名地方官员在地震时临危不惧、积极指挥救灾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当时地震过后他出来叫人们立刻去抢救那些埋在瓦砾中的活人。次日人民需要遮蔽物时,他把衙门中的70多个帐篷全部拿了出来,而他自己则几乎是露天地睡在地上。他从备荒粮仓里发给没食物的人一个月的粮食。他从当铺里拿衣服给无衣的人,还命令出资埋葬死者和动物的尸体,以防止发生疾病。”这则报道甚至注意到了地震会引发疫情的事实,这在新闻传播史上尚属第一次。再次,当时的新闻媒体对赈灾和灾后重建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讨论,起到了集思广益、优化方案的作用。前引1921年6月23日北京《晨报》的文章对当时的各种赈灾之法作了归纳:“有主张以工代赈者,其目的在疏通河道,华洋义赈会之外国人持之最力;有主张按照死亡人数而放款者,本地绅士持之最力;有主张建筑衙署、监狱、城垣及公共处所者,此间行政官吏持之最力。”此文也特别指出“防疫一端,无人提倡”。复次,当时的新闻媒体进行了早期的科普宣传。1920年12月21日,即震后第五天,鹤晃就在北京《晨报》上发表了科普文章,题目为:“地震的道理如何”。文中已经谈及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地壳形变和移动引起的地震,即现代所说的构造地震,并介绍了美国利德氏弹性回跳理论。这是新闻媒体第一次详细报道地震的成因问题。1921年4月23日,即地震后4个月,北京《晨报》又发表了国外学者有关地震的讲演稿,其讲演的中文稿是赵亚曾的翻译笔记(赵亚曾为中国知名的地质学家,后在地质考察时不幸被土匪杀害)。讲演的题目为:“地震,它的性质成因及重大地震的讲演”。这一报道说明本世纪的新闻媒体已经注重宣传地震科普知识了。
华洋义赈会的不懈努力
华洋义赈会作为当时最大的民间慈善组织,积极投入了抗震救灾活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华洋义赈会起源于1920年北方五省持续旱灾时,起初是散布在各地的救灾组织,1921年11月16日全国各地华洋赈灾团体在上海集会,宣布成立“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简称“华洋义赈会”)。在总会成立之前,兰州已经有一个“甘肃地震华洋义赈会”担负甘肃省的赈灾任务,负责募集和发放赈灾款项。“甘肃地震华洋义赈会”由当时的风云人物黎元洪、曹锟、张作霖、阎锡山、吴佩孚及平民教育家熊希龄等84人发起并组成,具体工作由所属4个股承担,用电话与全国各地联络,呼吁各界踊跃捐款。捐款者的名字全部在报面上公布,捐款者有社会名流、军政要人、教育名家、工商界人士以及广大的学生、民众,值得一提的是捐献者名单中还有当时不问政事的女士10余名。《字林西报》1921年4月27日报道:“我们的华洋义赈会已由在甘肃工作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募捐到二百零五万,此外在四百万元的借款中我们已获得四万五千元,这款已由北京转送在兰州执行任务的国际委员会。”
华洋义赈会成立后,开启了建设救灾的新思路,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救灾防灾工作,成效显著。1922年4月13日上海《时报》报道:“上年甘肃因大地震而成灾,经中西人认真办赈,计用捐款十三万五千元,成绩甚好。因灾区颇广,约一万三千方哩,交通又不便,实行以工代赈之法,其雇灾民先后数万人,最后之一次雇一万五千人。已成之工程,为掘发压埋之处二十一所,造路四、桥一、大水沟一,又开湖二十。北京义赈会本据十四万元,今尚余五千元……”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甘肃及其他各省之地震情形》的报告中写道:“河道壅塞及井泉涨缩现象如上所述,山崩附近之河道,多被土壅塞。计重要河流之被塞者,如清江驿之响河,长约二千五百公尺。七里铺、孙家沟等处之长源河,又名苦水河,被塞之处共五六段之多。通渭之散渡河上流壅塞二处,固原蒿艾里之清水河上流壅塞一处,隆德滥河壅塞三处,海原清水河壅塞一处,又苦水河下流壅塞三处。以上各处,其距村舍甚近、关系密切者,皆有华洋救济会招本地灾民开挖,寓以工代赈之意。各县工程,以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为最大。固原、隆德、海原三县次之,而其中尤以会宁之清江驿一段,面积最大,费工最多,所用款项在三万元左右。以上各河工,于民国十年十一月以前一律竣事。共用款约十五万元左右,其中除用于河工外,复从事于桥梁道路之修筑。”(《地理杂志》第十三年第八九期,1922年)这种办法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推动了震后经济的恢复,把救灾和防灾结合起来,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直到今天仍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1920年甘肃海原地震后的救灾工作是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的互动中完成的,尽管由于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仍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但是近代中国抗震救灾事业的各种要件均已在那次救灾中显现。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政府有义务将实情告知公众,媒体有责任将救灾进展披露出来,民间组织则利用政府让渡出来的权利努力工作,多方合作,构建了全民抗震救灾的崭新格局。这或许是我们可以从1920年甘肃海原地震获得的一点有益启示吧。
(文章来源于《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18期)
李云磊罗永柱
今年12月16日是海原8.5级大地震80周年纪念日,为了怀念在那次大地震中罹难的23.41万遇难者,同时,也为了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增强全县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海原县人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震纪念宣传活动,规模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泛,在海原县乃至全区尚属首次,这对推动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月16日上午,海原县委、政府在县政府礼堂召开了有千余群众参加的“1920年海原8.5级大地震80周年纪念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县四套班子的领导及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干部职工,应邀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区地震局局长杨明芝、固原行署副专员张玉翠、区建设厅巡视员史是伟以及区、地、县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新闻界的记者共30余人。会议由县委副书记田治富主持,县人民政府县长马存玉、区地震局局长杨明芝、地区地震局局长黄占伟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后组织了上街宣传游行活动,在南门广场宣传点,向群众散发宣传材料,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接受群众的咨询。领导、专家们亲临现场,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民争相阅读宣传品,观看展板,场面十分热闹。
下午,由政府副县长宋广禄主持召开了“海原县防震减灾工作研讨会”,行副署专员张玉翠、区地震局副局长万自成以及地震专家等同志分别发了言,他们就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背景、地震后的救灾情况,以及目前的震情形势、防震减灾对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对海原县的民房建筑、工程建设,、知识的普及宣传、防震减灾工作的强化管理方面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张玉翠副专员还特别强调,要将地震知识宣传引入到学校中,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防震减灾方面的教育,这样做的意义非常重大。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对建立海原大地震博物馆的议题反映强烈,认为很有必要付诸实施,因为海原大地震的遗址、遗迹,以及特殊的地震活动断层构造,极具考察研究价值,应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特殊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基地和地震科学考察研究基地,为海原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当晚八时,在县文化中心还举行了一场大地震纪念活动联谊晚会。晚会上除观看了地震专题录像片外,县文化中心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中间还穿插举行了地震知识有奖竞答。整个活动高潮迭起,竞答激烈,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这次活动中,地、县地震部门紧密配合。上街宣传两天,展出展板二十块,悬挂宣传横幅六条,散发《宁夏日报》和《新消息报》及传单、小报三万余份,地震科普书籍二百本,接受群众咨询千余人次。县广电局对这次纪念宣传活动进行了系列报道,还播放了地震专题片,通过县有线台和新开通的微波传输站,使宣传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县的每个乡村,起到了往年宣传活动所达不到的轰动效应。
(文章来源于:《宁夏防震减灾》200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