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跟老中医学减肥
42886200000001

第1章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与治疗方法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由来已久。中医古籍中有许多对肥胖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和“年五十,体重,且目不聪明矣”的描述。《灵枢·逆顺肥瘦》曰:“肥人……其为人也,贪于取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古代医家对肥胖病病因病机的研究经历了由实证到虚证的过程。除了《内经》及《金匮要略》中认为肥胖与饮食及痰饮的关系密切外,李东垣《脾胃论》也认为肥人多责之于实,“脾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实则能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朱丹溪《格致余论》又把肥人的发生归结为“肥白人多湿,肥白人多痰饮”,明确提出肥人多为痰湿之体。

到了明清时期,清代陈士铎在《石室密录》中认为“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肥胖的病机主要是痰湿和气虚两个方面。诚如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痰湿”主要是由于肺、脾、肾、肝胆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司引起。而“气虚”除了肺、脾、肾气虚外,还有劳逸失常、久坐久卧所致之气虚,则如汪昂所言“肥人多痰而经阻,气不运也”“肥人形盛而气虚”。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认为“人之肥者气必虚”,指出气虚阳微,沉困怠惰可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失常,津液停滞为痰,痰湿滋漫周身腠理而致肥胖。

我们研究认为,肥胖的虚实必须根据具体的患者情况,一般情况下,年轻体壮的肥胖患者多表现为实证,而年老体虚、脾胃功能不良者则表现为脾虚湿盛的虚证表现。

肥胖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与膏脂关系密切。膏脂是人体的有形物质,是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会成为高脂血症的隐患。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多会发生肥胖或者肥胖并发症。古人对此有精确、细致的论述。脂和油、膏、肓含义基本一样。

发病原因

1.先天禀赋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肾为“先天之本”,是机体最先形成之脏,其所藏先天之精即为先天禀赋。它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在构成人体胎元之初,便已从父母精气中遗传下来,藏之于肾,为人体生命之本原。《医学实在易·卷之四》说:“素禀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

饮食不节,过度无制,久则伤及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无以转运,聚而成湿成痰,逐渐导致肥胖。正如《素问·奇病论》中所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湿热酿生于内,日久成痰,痰热湿浊聚集体内,引起体重增加,形成肥胖。且湿热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反过来加重痰湿的生成。进食过多,饮食所含热量超过机体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以及生产劳动能量消耗的需要,多余的营养物质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体内脂肪增多,导致肥胖病的发生。

3.劳逸失常

久坐久卧、缺少运动也是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运动减少,机体消耗能量减少,供给超过需求;另一方面,《素问·宣明正气论》曰:“久卧伤气。”伤气则气虚,气虚鼓动无力,津液与阴血在体内之运行、输布失常,痰湿停滞,而致肥胖。

4.七情所伤

五脏皆能藏神,情志过极必然影响脏腑功能,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恐伤肾。七情所伤,脏腑气机失调,水谷运化失司,水湿内停,痰湿聚集,肥胖形成。其中,肝为刚脏,主疏泄,最易受到情志因素的影响,如沈金鳌说:“肝和则气生,发育万物,为诸腑生化。”整个脏腑的气化功能则借肝胆生发之气的鼓舞,肝胆疏泄不及或太过,首先上侮肺金,中犯脾胃,下竭肾阴,而致脂质沉积,痰浊水湿互聚内停,走于腠理、皮毛、半表半里、筋膜、四肢、肠膜而致肥胖发生。

5.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功能由盛转衰,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

6.药物、医过

现代临床中常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避孕药、胰岛素,以及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氯丙嗪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临床上也有治疗其他疾病而引起的肥胖。比如某些颅脑手术影响到了下丘脑,可以引起肥胖。

7.脏腑功能失调

肥胖的病位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亦与肝胆及心肺功能失调相关。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胃虽能纳谷,但纳入饮食水谷不能化为营养物质运送到周身,反而成为痰湿之源,纳食愈多,痰湿愈甚,脂积瘀阻,致使痰脂滞留周身皮肤之间,腹膜之中,脏腑之内,则肥胖诸症丛生。在早期,肥胖病的机制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亢进,嗜食肥甘厚味,这时期,脾胃功能如常,脾升胃降,全身机体运行正常。若胃纳过剩,超过脾脏的运化能力,痰湿从此而生,痰湿蕴积太久,则生湿热,进而中期表现为胃强脾弱。此期若不及时干预,日久脾胃两虚,气血生化乏源,后期全身机体虚弱,百病由生。诚如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所述:“脾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实则能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则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

肾为先天之本,又肾内寄元阴元阳,随着年龄的增长,肾阳逐渐衰弱,无以温煦机体,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则全身的新陈代谢变慢。肾虚则命门火衰,不能为脾阳蒸化水谷,运化失职,水液代谢失常致痰湿膏脂瘀结于肢体肌肤,发为肥胖;并且肾主水,主持和调节水液的代谢,肾主水的功能,贯穿于水液代谢的始终。如肾有病变,主水的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即致水湿形成。如《素问·逆调论》所说:“肾者水脏,主津液。”或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水湿运化无权,加重体内湿浊,瘀脂泛溢肌肤而发肥胖。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容易受情志的影响而失其条达之性,导致肝气郁结。肝木横逆犯脾,运化失司,加之气机运行不畅,津液运行受阻甚至停滞,化为痰瘀膏脂,停聚于肌肤腠理,则形成肥胖。

肥胖日久,水液上泛,侵及心肺,表现为呼吸表浅、动辄气喘、胸闷、咳嗽、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心肺气虚之象,影响心肺推动血液及宣发水液功能,进一步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认为,肥胖的发生与年龄和成长阶段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个关系的核心是脾胃功能。幼儿时期到青春发育时期,肥胖多为胃热湿阻型等阳证,此时期脾胃功能亢进,代偿功能充分,机体即使肥胖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并发症,即使发生,也较容易治愈;而在此后随着脾胃功能的减弱,渐渐地容易演化为脾虚湿盛型等阴证,此时期多伴发各类型的并发症,治愈难度加大。

肥胖病发病机制

肥胖病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而成肥胖;肾阳虚衰,则血液鼓动无力,水液失于蒸腾气化,致血行迟缓,水湿内停,而成肥胖。

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临床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前人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之说,即是针对不同病机而言。

本病病变过程中常发生病机转化。一是虚实转化,如食欲亢进,过食肥甘,湿浊积聚体内,化为膏脂,湿浊化热,胃热滞脾,形成肥胖,但长期饮食不节,可损伤脾胃,致脾虚不运,甚至脾病及肾,导致脾肾两虚,从而由实证转为虚证;而脾虚日久,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或土壅木郁,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或脾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可致水湿内停,泛滥肌肤,阻滞于经络,使肥胖加重,从而由虚证转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二是各种病理产物之间也可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痰湿内停日久,阻滞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而气滞、痰湿、血瘀日久,常可化热,而成郁热、痰湿、湿热、瘀热。三是肥胖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识到肥胖与消瘅等病症有关,极度肥胖者,常易合并消渴、头痛、眩晕、胸痹、中风、胆胀、痹症等。

另外,肥胖病病位有在脾、在肾、在心肺的不同,临证时须加详辨。肥胖病变与脾关系密切,临床症见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水肿,夜尿频多。病在心肺者,则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神疲自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