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
42891700000007

第7章 (一)价值理念

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涵括着诸多方面的内容,它应该建立在批判性地继承发展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包括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公平、正义等一系列普世价值,并赋予其真实的内涵和强劲的生命活力。其中平等(即公平正义)与效率(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本质要求。这种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诉求,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批判的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曾经是人类历史上非常先进的制度,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曾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早期资本主义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弊端。其中最大的弊端有二:一是社会的不平等。经济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两极分化严重,而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必然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公平。二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必然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生产效率。而这一切都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固有的主要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看得十分真切。作为对资本主义的一种批判、一种超越,社会主义规定了它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一是平等。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平等,作为共产主义的基础,乃是共产主义的政治根基。”平等观念的出现,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独特内涵,而“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正是正义所要求的”。二是效率。也就是说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与生产效益,这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最根本特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之后就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指出,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大体解决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平等与效率应该是统一的。对此,邓小平作过十分精辟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讲的是效率问题;“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讲的即是平等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或基本目标)的层面上说,并非如有些论者所理解的从制度安排的层面而言的。一些论者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未涉及公有制及按劳分配等基本原则,因而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方向,这是一种误读,原因就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种说法并非笔者的主观臆测,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2月27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一文中,谈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时指出:“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这的确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极好的诠释。

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的社会主义研究者尽管相互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但在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和主要目标上正在日益取得共识。追求平等和效率一直是社会主义者心目中的两大基本价值。但是鉴于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效率甚于平等的现实体制,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主义者把强调的重点放在平等上。

与西方社会主义者强调平等甚于效率不同,邓小平则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大依然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他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判断一切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这样的理论高度,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以创造性的活力,发展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反映了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度,经济发展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十三届四中全全以来,党中央更是十分强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还进一步突出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并进一步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内容。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针对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以后要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明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而导致的价值理念侧重点的变化。

平等与效率,一直是人类共同执著的理想追求,尽管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内容,以不同的阶级形式出现,但它永远是人类长期以来所拥有的永恒主题和伟大的“未来之梦”。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走向完美,止于至善。社会主义的理想价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理论上说,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条件下,它提供了一整套迥异于资本主义的全新的价值范式。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曾经凝聚了无数代人尤其是有识之士的努力探索与思想智慧,它是指引人类获得社会解放、走向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而今也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后仍将激励广大的人们为之不懈奋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历史上风起云涌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应,一方面体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包括吸收了社会主义的许多做法,表现在福利制度的建立上,使那里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一大批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上,使落后国家的千百万劳动大众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