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新得
42916500000109

第109章 康熙的养生之道

古人认为,“医食同源”。这就表明,我国古代的学者,早就对饮食与医药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有着明确而科学的认识。因此,保健养生之道与食疗之术,既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清代康熙皇帝知识渊博,他一生中,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生物、美术、音乐、医学、养生学等,均有研究,且有一定的造诣。

对于饮食与养生之道二者的关系,康熙帝曾经说过:“节饮食,谨起居,实却病之良方也。”(《庭训格言》)他不仅这样主张,而且自己也身体力行。因此,他认为主要不是靠医药,靠服什么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是靠饮食起居有序、有节、有度,来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并使之延年益寿。这也是他“养生之道”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部分。对此,康熙帝还有一系列的主张和论述:

其一,康熙帝认为,“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庭训格言》)这就是说,人们理当养成良好、合理而科学的饮食卫生习惯,决不要贪食和多食。所谓“择其宜于身者”,是指对身体有营养补益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指某些个人嗜好的食物。所以他特别告诫人们对“所好之物不可多食”。因为,多则生变,轻则腹胀肚痛,重则诱发病变。在同一次谈话中,康熙帝还指出,“各人所不宜之物知之即当永戒,”因为“人自有生以来,肠胃自各有分别处也。”(《庭训格言》)实践表明,生活中确实存在有“各人所不宜之物”。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肠胃吸收功能强弱不一。例如,有人对虾、蟹过敏,有人对香椿、香菜(芫荽)过敏;有人胃热能吃冷食,有人胃寒不宜吃冷食,等等。这些均需自己时刻记住,加以控制,有的甚至要平日严加防戒。

其二,康熙帝主张高龄人饮食宜淡薄,不宜厚味。他每次外出巡幸,沿途官吏和地方绅耆之人,总要向他贡献本地所产菜蔬。他很喜欢吃。而且,他认为:“老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庭训格言》)康熙帝提出的老年人饮食以淡薄为主的主张,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考察,是十分科学的。当然,农民中那些“至老犹健者”,并非完全靠饮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即劳动、他们岁岁劳作,终岁勤劳,加之日光、新鲜空气、活鲜的食物等,才养成了强健的身骨和体魄。

其三,康熙帝提出,凡果实最好在成熟时吃,而不要在未成熟时过早地摘吃。他说:“诸样可食果品,于正当成熟之时食之,气味甘美,亦且宜人。如我为大君,下人各欲尽其微诚,故争进所得初出鲜果及菜蔬等类。朕只略尝而巳,未尝食一次也。必待其成熟之时始食之,此亦养身之要也。”(《庭训格言》)实践表明,果实未成熟时,食之不仅酸涩难咽,有伤舌齿和肠胃;而且,食实中诸多营养成分亦不易为肠胃吸收,故反伤脾胃和身体,可见,康熙帝的这段告诫是颇为符合饮食卫生和养生之道的。

其四,康熙帝还主张平日每餐饭后,应造成一个有着愉快谐美气氛的环境。他说:“朕用膳后必谈好事,或寓目于所好珍玩器皿,如是则饮食易消,于身大有益也。”(《庭训格言》)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其五,康熙帝力主注意饮水的卫生。他说:“人之养身饮食为要,故所用之水最切。”他曾将各地的水加以区别和比较,其方法是“称(秤)其轻重”。他认为“水最佳者,其分量甚重。如果遇不到好的水,就把水加热煮沸,取其蒸馏水,烹茶饮之。”他的这个经验是从西藏活佛泽不尊旦巴胡突克图那里得来的。(《庭训格言》)他还提到了山区饮用河水的注意事项。他指出:“平时不妨。但夏日山水初发,深当戒慎。此时饮之易生疾病。必须大雨一二次后,山中诸物尽被涤荡,然后洁清可饮。”(《庭训格言》)这恐怕也是从山区乡民那里得来的感性经验之谈。因为山洪暴发时,把腐烂的动物尸骸、粪便、枯枝败叶,以及浮在地表的有害矿物质统统冲刷下来,流入河中。这时的河水当然是不干净的,经过几次冲刷之后,再流下来的水就比较干净了。也只有到这时,人才能饮用,并可能避免生病,从而有利于健康。

康熙帝热爱科学,注重饮食卫生与养生之术,这较之那些深居宫中、贪图奢侈享受的帝王而言,其可贵与高明之处,又何止百倍。

关于饮食和养生的关系,古人论述得很多。饮食文化在中国算得上博大精深。但俗常之人往往把饮食仅仅当成“吃喝”,放纵口腹之欲。孔子在这里不仅论述了饮食的方法和规矩,以及食品的卫生和营养学问,而且把饮食上升到人的养生修性的高度。饮食的学问并不局限在吃喝上,这或许正是孔子这段专门讲“吃喝”的文字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