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平时储粮、以度寒冬。子女越多,耕力越足,而等自己年龄大,下不了田了,再由子女奉养。如同1000年前,宋朝人陈元靓所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天经地义、根深蒂固。又因儒家的核心理念“孝道”,子女要爱父母,要养父母,所以“养儿防老”就成了儒家的根本之义,也支撑着整个中国文化圈数千年的养老体系的中心思想。
只是,时下年轻人是在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陪伴下成长的,或者是爷爷奶奶代为看顾,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虽然事后得到父母弥补式的溺爱,但他们却已经习惯被物质敷衍和安抚,他们容易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对父母的态度也由于沟通不良或疏远而表现出淡漠。更有甚者,父母只是提款机,只有供需的物质关系,没有情感的成分存在。
忙碌的父母大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托付给同住的长辈、学校老师,或者补习班和安亲课辅班的老师。孩子在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难题时,都由其他人代为处理,那么子女怎会将情感不如其他人的父母放在心里?父母又怎能奢望这样被忽略的孩子将来能奉养自己呢?而且在少子化的今日,子女要负担父母两人,以能力上来说也是有所不逮。
故事里,主角的好友陈嘉璋认为现在的孩子个个自我意识高涨,父母给予他们的一切简直像是欠他们的一样,孩子不珍惜唾手可得的一切,也不懂感恩,再加上他们面临强烈的竞争与生存的压力,根本没有余力及心思供养父母,因此养儿又怎能防老?
所以我们是否要为自己准备退休基金、医疗保险、投资基金,甚至也买好长期护理保险?等年长后不用期盼儿女们“孝敬”回报呢?在金融市场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要通过金融市场来解决养老问题?不能只懂得把钱存进银行,而不知道通过购买基金、保险、股票等方式实现货币保值增值,在通货高速膨胀的今天,100万元存款30年后,实际购买力恐怕缩水成20万元。
不过购买基金、股票是有风险的,并且风险无疑会比储蓄更大。我们不能奢望每一个普通家庭都像经济学家那样有投资眼光,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实现货币增值,并在未来解决养老问题。更何况,在财富分配本身不公的现实条件下,很多普通家庭并没有闲钱去投资解决养老问题,解决现实生存压力肯定比解决养老问题更迫切。
无论利率如何落后于CPI,银行机构中总会有一部分储蓄是基本不流出的。这部分资金的专业说法叫做“强制性储蓄”(准备金),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百姓的养老、保命钱。如果鼓动老百姓的养老、保命钱流出银行并进入股市楼市,在没有财经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很容易使普通百姓的财富再次被掠夺,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所以,由社会、国家来统筹养老应是个重大议题,但“老有所终”的社会福利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尽如人意。
在此背景下,普通百姓寄希望于养子防老,不仅受传统习俗影响,更由于形势所迫。他们本不想拖累子女,但这种养老问题的代际传递,其实是基于现实的无奈选择。可是财富分配的不均衡,我们这代都快养不起父母了,指望儿女养我们,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