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格耶里(Dante Alighieri)曾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点,智慧永远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
不仅时代在变,就连人的思想也随时在改变,或许因为年岁渐长,或许是环境因素,又或者是社会历练? ? 诸多原因让人改变初衷,改变对事情的处理态度及看法。父母与子女的价值观本来就有先天上的差异,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应避免主观意识介入,否则将使亲子间的关系产生裂痕。
徐中博不明白为什么他那一代的人对于奉养父母视为责无旁贷的孝道,然而下一代却并非如此想呢?其实他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他和孩子所接受的是不同年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是教导孩子尊师重道,守礼重节;现代的教育则是教导孩子为个人权益据理力争,他们重视的是自己,而非他人。
以前的孩子,对于父母和师长的告诫,只有“谨遵教诲”,不敢有异议,就算不服气,还是会照办;而现在的孩子对于侵犯他们权益的行为,都会予以反抗,才不管对方是何方神圣,连阳奉阴违都做不到。现在的孩子将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对父母的嘘寒问暖不屑一顾,甚至觉得他们是啰嗦的人,他们还会管父母是不是老到没有谋生能力,进而奉养吗?除非等他们受不了舆论的压力或是突然良心发现,但有时换来的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像徐中博这一代的人,都认为赚钱很辛苦,他们会希望下一代少吃点苦,但又因为自己忙于事业,时常不能陪伴子女,所以会用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金钱来满足及弥补子女,让孩子在缺少父母的陪伴下,还能有充裕的物质享受。然而子女却不吃这一套,因为金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太过平常,他们要的反而是父母认为最不值钱的陪伴。
对于物质生活富裕的孩子来说,物质是最容易取得的东西,也是最基本的要件;但对父母来说却是他们牺牲许多代价所换来的,因此对于孩子将之视为理所当然,父母总会认为他们不知好歹,不懂感恩。其实两代之间的观念落差是天生的,没必要为此为难自己和孩子,互相包容和体谅,才能让彼此的关系恢复应有的融洽和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