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断断续续的想起李子松,我的语文老师李子松,其实他算是我的远亲,后来我们又好似成了朋友,所以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称呼他,还是尊称为老师吧。
教师节的时候会想,他有没有再遇到过我这样的学生?应该是有的,我又不算他最优秀的学生,也不是最特别的一个,而青葱的面孔像新鲜的血液一样,每年都会源源不断的补给。这些面孔虽各有千秋,却也都有着相似性,纯洁美好的脸庞上镶嵌着对世界渴望的钻石一样光亮的眼睛。那么我的钻石颜色一定是无色。
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想起他,那种英雄所见略同,华山论剑的快乐毕竟不是和每个人都可以产生的。甚至写错别字的时候也会在心里玩笑式恨恨的想,瞧,都是你让我持宠而娇,忽略基础的。
可我又分明记得,他伸出放佛在袅袅香烟里烤过一个世纪的棕黄色带着烟草味的手指,指着我的试卷眯着眼睛说,你要注意基础,虽然你每次考试赏析和作文得分都是全年级第一,但你的总分却从来不是。为什么?因为你前面拼音和纠正错别字太差,而这是最基础的部分,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我却只注意到,他的手背是白皙的,手指修长,被烟熏过的中指和食指竟然充满着艺术的味道。
他终究还是纵容我的,其他同学高一看《花溪》、《青年文摘》和郭敬明的时候,我得以沉醉于《当代》、《收获》和其他外国名著,完全要感谢他,这些我想看却借不到的书,都是他从学校专对教师开放的读书馆给我借出的。
我甚至在他卷着舌头纠正大家区别平舌翘舌的时候,任由思维在一本外国小说里穿梭,跟随着女主人公戴上披风帽子,踩着厚厚的雪,嘎吱嘎吱的走在无边的旷野上,一步一步感受风霜割脸的畅快。读到高兴的时候,停顿下来,发现原来教室外艳阳灿烂,静静的看着窗外阳光透过生机勃勃的梧桐树叶最细小的缝隙,又似乎被拒绝的参差不齐的落在围墙上的光影,身心跟随着风和影在好似被禁锢的时间里,灵动的像得道后的高僧体会到世界的无我和本我一样满足。读完小说后,思维回到老师的课堂,可是小说里的那股自由奔放已经凝结成沉香古韵荡漾在唇齿之间,这个时候看着老师比手画脚的讲课,一股陈最良不懂杜丽娘对世界的渴望之感油然而生。
这种杜丽娘的感觉只是我这一瞬间矫情的想法罢了,事实上我的老师他绝不同于陈最良,他的满腹学士不足以让我崇拜,他学识之外的开明和远见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他的世界是自由民主的,经常鼓励我们尝试创新;鼓励同学上讲台去讲课;不惜花2节课的时间抛出一个论题,让我们去辩论;有时候他会连教科书也不带,带着其他名著给我们念上一段,和我们一起赏析。那时候李安刚刚出名,他花了一个晚自习的时间和我们探讨过李安的风格,我只记下了一句:名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真正热爱享受文学的孩子们来讲,是难得的甘露,足以润物细无声的激发他们潜伏在地表的文学细胞。说不定那个孩子的细胞就嘭的一声膨大了,结出绚丽的花枝来,即便没有花朵,也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这种方式放在世界上哪所先进的大学都不为过时,而在一切以考试成绩说话的应试教育作风的学校,自然是不讨喜的。
记得有一次他不高兴的说,昨天系里开会,系主任表扬了大部分的老师,除了他和另外一位老师没被提名,主任倒是聪明,学会变相的批评。我们在底下听的哈哈大笑,我们都知道论学识,老师绝对算系里面的翘楚,可系主任却不喜欢他的教育方式一直排斥他。
但是我们自然是要笑的了,那个时候我们当然不知道主任的喜欢与否和职称密切想关,而职称不但是和工资挂钩的,还影响着升迁。有没有可能去更好的学校教书,有没有可能在市区买房买车,都靠它了。对于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来讲,是继续坚持你的教育风格坚持你的文学梦过着穷酸的生活,还是随应试教育的大流教书谋生存获得上司的欢心腰包鼓鼓,这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一出,文学就好像被人置于被质问的芒里了,温润静好的文学从不会与人为敌的,这又与文学何干?那么他们又给出一个名堂了,总之白玫瑰和红玫瑰你不能都爱。
所幸他没有为五斗米折腰,更没有为评职称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暗藏住对学生的热爱,那么我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我的作家梦是在他的鼓励下逐渐清晰的。
少女时期是多梦的年代,对于多看了几本书的我更甚。我萌发了要当作家的念头,这个念头不算是第一次在脑海里产生,早在初中我就有向北京的一家杂志投过稿,只是这次算是给了梦想一个名分:作家。
我开始写小说,到底有多稚嫩就不消说了,肤浅直白那是一定的了,但是产量居然很高,涉及的题材也很广泛,青春爱情类、古代清宫类、职场斗争类、都尝试写过,当然少不了写诗歌。写完后就隔三差五的拿给老师看,虔诚的等着老师给评价。
有多虔诚呢?我私底下写的时候,是躺着或者趴着,在笔记本上随性乱写乱改,满本都是圈圈、箭头、牵引符等等,红色的叉号像猴子耍大刀一样惨败的横尸战场。拿给老师的稿子却都是端坐着精心的一笔一画工整的誊写在文稿纸上。
晨曦出现在桂圆时,桂花像含羞的少女,欲说还休的腼腆绽放,那是夏天。老师会穿过教室外的走廊,站在桂园门口,伴着桂香看我写的文字。桂圆满目苍凉,桂花也不知在哪一场雨里香消玉殒,冷风永远不知疲倦的在走廊外嚎叫,那是冬天。老师则站在教室的最后面,听着朗朗书声,一页一页的翻阅我的稿子。无论外面景色怎样,我永远是低着头假装认真看书,心里却似吊着十八个大鼓一样,紧张的不行,着急的等着老师的评价,又不愿知道评价,因为害怕是差评。
老师给的什么评语,已经记不起了,回首自己当时写的那些稿子,难为老师一番苦心,对我每篇青涩的稿子都给予正面的鼓励。
这样看稿改稿,我和老师渐渐熟络了,想不到的是,经常有女同学对我说,老师有多么多么帅,想从我这里打听更多老师的事情。
仔细看的话,他确实长的很帅,只是平日有点慵懒随性的感觉。他的慵懒是由骨子里发出的,讲课的时候他是容光焕发的;而沉默的时候他是慵懒的,走路的时候他是慵懒的。那种慵懒不是暮年垂老的无力挫败感,是一种不会引起人指责的慵懒,在他身上就像一道光圈,像宝玉的项圈一样,让人一下子认出他来。后来我终于明白了,那可能是他独有的气质,他不同于我以往见过的语文老师,也再没人给我像他那样的感觉,他更像是一个落魄的贵族,不得志的才子,这是我对他最精确的概述。
我们倒是有见过一次他精神焕发的样子,那次上课,他显然不同于往日:头发一丝不苟的直立着,下巴也刮的干净清爽,他穿了白衬衣,打了领带。天花板上灯管的倒映都跌落在他锃亮的皮鞋上。
女同学在底下尖叫着说,老师今天好帅,老师今天好像张学友。我仔细的打量他,竟真的颇有几分张学友的味道,特别是眼神。
他就应该每天都这样才对,可是大部分时间他不是这样的。大部分时候,他的头发不够精神,他不穿白衬衣,即使穿了也不配上领带,他的皮鞋不够亮,甚至有一次他有一个裤脚还裹着在袜子里面。
还有一位同学说,有一次冬天,吃午饭的时候,外面下着雨,她看到老师在街上带着他的儿子,撑着一大一小的伞,在灰蒙蒙的街上,一前一后的拿着煎饼走过。我又一次的想到了老师的慵懒。
我将这位略微有些奇特的老师的事迹讲给家里人听,外婆忽然问我,这个老师是叫李子松吗?她有个侄孙也叫李子松,听说就在我就读的高中教语文。外婆托付我第二天到学校问问老师的父亲是否叫李华子。我一问,竟然是,原来还真是亲戚,这样算起来的话,老师和我也算是远亲了。
我从外婆那里知道了老师的身世,没想到老师有一个疯子母亲。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外婆的侄媳,是在中年的时候才精神失常的。没有什么明显的预兆,开始丢三落四的时候只当是妇女的更年期来临,后来自言自语的说胡话没几日,就到最后不得不用链子锁着关在家里。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害怕,也替老师揪心,他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父亲母亲?是父亲亲手将母亲用铁链锁上。理智告诉我们,这是不人道的,我们要奋起反击,没有一个人有权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哪怕她精神失常。
可这又是一位有着2个未成年孩子的慈祥朴实的父亲,当他带着一身泥土匆匆忙忙从田间赶回的时候,精神失常的妻子,已经将家里摔的底朝天,邻居家也不能幸免,善良的邻居却不忍责备他一句,反倒是安慰他。他坐在屋外的河提边,外面有月亮幽柔的笼罩着整个村庄,远处人的住处被月色下更显浓重的植物们掩盖吞没。沟里低矮的灌木丛里,有虫鸣着,这期间他没有说一句话,和明明暗暗的星星在夜的海洋里沉浮。她是穿大红嫁衣,盘着黑油油的大辫子,在百花盛开的春天走进这个家的,20年过去了,大红嫁衣在东奔西走的谋生里,早已褪色赤色,有的地方还红黑相间了,嫁衣上的鸳鸯倒还是栩栩如生,年轻的女人竟然成了疯妇,或多或少也因为他,而他过了今晚,又不得不做一个狠心的人了。
天亮了,露珠湿润了整个村庄,这位父亲的脸上和心里都有水淌过。
他知道了母亲精神失常的事情,眼睁睁的经历着慈母突然变得像疯子一样,浑身是泥,时而静静的呆滞的望着门外的光亮,时而疯狂的扎挣着要摆脱铁索的桎梏,弄的自己披头散发,遍体鳞伤。我无法想象这样残忍的景象,任何一个孩子可能都只有边逃避边接受的抱着生活痛哭,最后不再逃避。生活到底公不公平?他难道没有看到这个孩子在流泪,难道还有其他的孩子在撕心裂肺着,缠住了生活的脚,但总有孩子在微笑吧,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自己流泪就不让别人微笑。我想老师那若无似有的忧愁必定与这样的经历有关。
外婆讲过,有一次去探望这侄媳,恰逢她精神状况良好的时间段,她拉着外婆的手,只叫一句婶婶,就眼泪婆娑的说不出话来,伏在外婆的腿上放声痛哭,哭她这个样子对不起这个家,对不起丈夫,更对不起自己的孩子。子松还在外求学,难得回家,回到家来都是遇到她神志不清的时候,吃不上她的一口热菜热汤不说,还要守护着她,以免她伤到自己。她说只求一死。
外婆拉着她的手劝慰一番,将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她喜欢吃的罐头上去。她不客气的连着一口气吃了2瓶,剩下的几瓶,她放在膝盖上说要留着给儿子吃。外婆本是个心地柔软的人,免不了对此落泪。后来没过几年,这位侄媳就去世了,外婆每每提起这位侄媳,就要讲到此事感叹难过一番,后悔那次没有多买几瓶罐头。这位可怜的侄媳妇!
我知道老师的身世之后,滋生了悲伤之外,就是加入了八卦老师新闻的队伍里。在这之前我是不乐意和同学们八卦老师的新闻的,现在我对这位有着远亲关系的老师多了一丝同情,甚至觉得和他更加贴近了,他是博学多才的老师,却也是失去母亲的孩子。我当然不会直接的向他问东问西,也更不会对同学们泄露他的身世,我只是默默的听着同学们的新闻,关心着他。后来外婆说要邀请他的侄子和侄孙,也就是老师的父亲和老师,来家里吃饭,我将此消息转告给老师,他也欣然同意了,只是因他父亲腿疾,一直未能成行。反倒是我去他家里吃了一顿饭,那顿饭,我知道了他更多的事情,多到我情愿不知道,也越发的肯定了之前的判断:他就是一个落魄的贵族,不得志的才子。现在再增加一条,他还是一个不会照顾自己的男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