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4302300000012

第12章 把握生活的进退之道(2)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的名臣。他善于从政,也善于用兵作战,有诸葛亮纶巾羽扇、指挥若定的丰神,又有“上善若水”、“功成不居”的意境。

他是汉丞相韦贤的后裔,系出名门世族。自少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紊乱之际,他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命世之才,便决计辅从。屡建奇功,进爵为侯。

梁武帝北伐,韦睿奉命统部,他素来体弱,只乘坐白木板舆,手执白如意,督励将士,勇气无敌,敌方魏人军中有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梁武帝十分尊重他,所以大臣亲信见韦睿,执礼甚谨。但每当战胜,景宗与其他将领,都争先上报。独韦睿迟报告,不愿争功。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庆功宴会上,韦睿与武帝亲信曹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二十万为赌注。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奇怪!”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巨僚将佐,莫过韦睿。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无大才略的宗室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景宗与他并肩作战,处处都心存顾忌。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而且还在功成之时,深自谦退,以免猜忌。因此他活到七十九岁而殁,遗嘱但穿常服薄葬便了。

在他身死后,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剧。

明哲之道

齐国大夫隰子与田成子一同登城台,向四周望去,三面都很辽阔,只有隰子家的树遮住了视野。田成子当时并没说什么,但隰子已经察觉到了他的心思。

回去后,他立即命人将树砍掉。但刚砍了几下,隰子就叫人马上停下来。

属下问隰子为什么这么快就改变了主意。

隰子说:“古人说,‘知道深水中有鱼的人,并不吉利。’田成子即将采取一些非比寻常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不能为人知晓的。如果我却提示他我能察觉他的心意,那么我就会有危险。不砍树没啥过错,让别人懂得我知道了他的隐私,这样危险就大了。”

古人诗词的“道”意境

了解《老子》有关人生哲学的深意,从古人的诗词中可以更加直接地感悟。

人生必须要经历悲怆,才能激发建设的勇气。

清赵翼《题元遗山诗集》: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辽·《伎者歌》

百尽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收人在后头。

人生事,的确如此。无奈人们明知而不能解脱!

金·元遗山《秋夜》

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漫说惊坯户,皎日何曾入覆盆。

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樽酒何人与细论。

“百年世事兼身事”,到头来,谁都难免有此感受。无论清平世界或离乱时代,大概都是如此。只可惜元遗山亲身经历兴衰成败的哲学观点,却是“樽酒何人与细论”的感慨,除非与老子细斟浅酌,对饮一杯,或许可以粲然一笑。

元·刘从益《题闲闲公梦归诗》

学道几人知道味,谋生底物是生涯。

庄周枕上非真蝶,乐广杯中亦假蛇。

身后功名半张纸,夜来鼓吹一池蛙。

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

“学道几人知道味”可为世人读老子者下一总评。“谋生底物是生涯”,人人到头都是一样。若能了知“梦间说梦重重梦,家外忘家处处家。”又何必入山修道然后才能解脱自在呢?

元·密兰沙《求仙诗》

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水在天。

“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真是看透古今中外的人情世态。正因其如此,要想长保“金玉满堂”的富贵光景,必须深知“揣而税之”的不得当,以及“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取速亡的可畏。

周颠与朱元璋

大明朝建立,帮朱元璋打天下的,有几个表面上装疯卖傻的道家人物。

周颠,江西建昌人,人们只知道他姓周,不知道他的名字,因常在市街上疯疯癫癫,便叫他周颠,实际上他是一位学道家神仙之道的人物。朱元璋曾多次试验他,一次把他放在蒸笼里,再罩上一口大缸,用热水蒸了半天,朱元璋认为该已经蒸熟了,移缸揭开蒸笼观察,不料他竟在里面作蒸汽浴,和现在流行的三温暖或土耳其浴一样,满身大汗,对朱元璋说:“你好!你的事业可以完成了。好舒服啊!”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但朱元璋每次遇有困难,他都会出现,助一臂之力。像打陈友谅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路去,朱元璋心想,这疯子出现就会遇上麻烦,这次去打陈友谅,本来是一场艰苦而危险的战争,他又来了,可真讨厌,于是想把周颠沉到江里去。朱元璋带兵到了南昌,他还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果然,在战场上千钧一发之际,他又帮了朱元璋的大忙。

这些人物,因为太神话化了,而编写正史的,多为儒家人物,由于他们的传统观念,对于这许多史实,都不收罗进去,但是在朱元璋本人的著作中,所描写的这类史料很多,而这些关键的功臣,在明朝建立的时候,都隐匿于江湖了,也就没有了徐达等人的杀身之祸。

注释

儒道两家,并没有叫人做到绝对的“无欲”,彻底无欲,简直不可能,假使做到了,那就超凡入圣了。只有佛家修行,先要无欲,因此被儒家批评为陈义太高,难以企及。儒道二家认为“少私寡欲”,已经是了不起之事。“少私寡欲”可以近乎道,但尚未完全合于道。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绝仁弃义”,要废除那些假仁假义,伤天害理的做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故事,很多是口头上大吹仁义道德,要帮人家、救助人家,结果对方倒了大霉。这种仁义其名,侵略其实的勾当,非常要不得。至于“绝巧弃利”,那是针对人类喜欢耍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认高明而言。东西方宗教皆认为使巧用计,想办法耍手段,一般都是为了图利自己,那是强盗心理,是不道德的。因此,老子提出“少私寡欲”,作为我们生活修养的中心原则。

百年名和利

杨朱是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一次他在鲁国游历,住在孟氏的家里,谈论人对名利的追逐。孟氏问道:“做个普通的人就行了,还要名声干什么呢?”杨朱回答说:“凭借名声来致富。”孟氏又问:“已经富有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杨朱回答:“还要谋求显贵的地位。”孟氏又问:“已经显贵了,为什么还不罢休呢?”杨朱回答:“还要谋求死后的荣耀。”孟氏又问:“已经死了,还要名声干什么呢?”杨朱回答:“为了子孙。”孟氏又问:“名声怎么还对子孙有好处呢?”杨朱回答:“名声是靠肉体劳苦,心神焦虑才获得的。凭借一个人的名声,整个宗族都会受到恩泽,整个乡里都会获得利益,更何况自己的子孙呢?”

杨朱说:“一百岁,是寿命的最高限度。能活一百岁的人,一千人中也挑不出一个来。假设有一个人能活到一百岁,可是不懂事的幼年和昏馈的老年,就几乎占了一生的一半时间。剩下的年富力强的一半时间,夜里睡眠消耗的和白天觉醒时遗误的时间,几乎又占了其中的一半。而疾病痛苦,亡失忧惧,几乎又占了剩余时间的一半。再算算最后剩下的这十几年时间,能够舒适自得、无牵无挂的日子,恐怕连一天也没有。

杨朱说:“太古时代的事情已经完全湮灭了,没有人知道了。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事情,至今已经是若无若有,似幻似梦。有史以来的三王时代的事情,至今也已经是或隐或现,人们知道的连亿分之一也不到。当代的事情,或闻或见,人们知道的连万分之一也不足。目前的事情,或存或废,人们知道的连千分之一也不够。从太古时代到今天,年数就无法计算了。但是自从伏羲时代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多万年,其间无论是贤愚、好坏,无论是成败、是非,最终没有不走向灭亡的,只不过是时间有早有晚罢了。如此说来,为了一时的毁誉而劳神费力,去追求死后那短短几百年的名声。难道死后的名声能滋润干枯的骨头吗?这样活着又有什么快乐呢?”

争救美女

一位心理学家在露天游泳场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故意安排不同的人溺水,然后观察跳入水中进行施救人员的反应。在长达一年的试验中,当白发苍苍的老人滑入水中时,累计有20人进行施救。当小孩子滑入水中,累计有32人进行施救。而当妙龄女子滑入水中时,施救人员的数字上升到50人。

心理学家说,这个耐人寻味试验结果可以证明,人性中有自私的倾向。虽然同样是救人,但他们在跳下水的那一刻,他们心里想的并不一样。所以那些美丽姑娘的溺水与其他人群相对而言,安全性高多了。

猴子与乌龟

从前,有只猴子在树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还和一只乌龟交上了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谈天,过得十分愉快,成了莫逆之交。

乌龟的老婆见乌龟经常早出晚归,怀疑它在外面与其他雌乌龟有什么不正当的关系。有一天,它追问乌龟道:“你天天在外面瞎晃,到底都在干些什么?是不是认识了什么不正经的雌乌龟?”

乌龟说:“你别胡思乱想。我和一只猴子交了朋友,这只猴子很聪明,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谈天,不知不觉地,时间就过去了,所以回家晚了。”

乌龟的老婆起先不相信,后来搞明白了,知道丈夫的确天天和猴子在一起,并没有干什么坏事。可是它心中想:“这只猴子,引得我丈夫天天不在家,要是能想个办法把它杀了,我丈夫就不会天天往外跑了。”

于是它开始装病,哼哼唧唧地,躺在床上直叫心口疼。

乌龟急了,到处张罗着给它请医生、找药,但它的病怎么也不好。它对乌龟说:“你不要白辛苦了,你找的那些药都治不了我的病。我的病太重了,只有吃了和你要好的那只猴子的心肝才能好。”

乌龟说:“猴子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两个约为生死之交,说过要同生死、共患难,怎么能用它的心肝来为你治病呢?”

乌龟的老婆发了火,叫道:“朋友!朋友!你怎么不想想,我是你的老婆!是老婆亲?还是朋友亲?人家都说夫妻一体,同命相依,你不向着我,反而向着猴子,天下哪有这种道理?”

乌龟被逼得无奈,又怕老婆真的死了,只好答应。

乌龟来到猴子家,对猴子说:“我多次到您家,承您好吃好喝地招待,心中十分感谢。可是您一次也没去过我家,今天我想请您到我家吃顿便饭。”

猴子说:“我生活在陆地上,您家在河那边,要怎么去呢?”乌龟说:“没关系!我可以背您过去。”

猴子便高兴地答应了。

乌龟背着猴子游到河中央,对猴子说:“有件事,我想还是对您讲明了好。今天请您到我家,不是为了别的,只因我妻子病重,生命垂危,要吃了您的心肝才会好,想请您帮帮忙!”

猴子听了,大吃一惊,心想:“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与乌龟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朋友,可是今天它竟然想要害死我。”猴子想逃,但这时已到了河中央,根本没法子逃。

猴子想了想,不动声色地说:“唉!您这只乌龟!既然如此,您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今天早晨,我把心肝挂在河岸边的那棵大树上,想让它们晒晒太阳。您早点告诉我,我不就顺便带来了吗?真是的。快!载我回去取心肝。”

乌龟听说猴子的心肝没带着,挂在树上晒太阳,只好转身往回游。

猴子到了岸边,马上蹦下龟背,爬到树上,为自己脱离了危险而高兴得直翻筋斗。

乌龟在树下眼巴巴地等着,见猴子在树上翻筋斗,就是不下树,便催促道:“你快拿着心肝到我家去呀!怎么在树上不下来了,一个劲地翻什么筋斗呢?”

猴子气呼呼地骂道:“你这个笨蛋!天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吗?哪有把心肝挂在树上的?我和你交朋友,说好要同生死、共患难,没想到你却背地里算计我,要谋害我的性命!从今以后,我和你一刀两断。”

自家的水库

一座城市的郊区有一座水库,每年夏天都吸引一大批游泳爱好者前去游泳。而水库是城市自来水厂的重要水源。为了保持水源的清洁卫生,自来水厂在库区树了许多“禁止游泳”的牌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人们照游不误。

后来自来水厂换了所有的禁止类的标语,公告牌上写有:“你家用的水来自这里,请保持清洁卫生。”结果,库区中的游泳者就很少见了。

这与其说是宣传用语的成功,还不如说顺应人性,尊重人性的成功。因为水库中的水与游泳者有了某种密切的利益联系。

人性之私,我们不容回避。

头尾争大

从前有一条蛇,有一天,蛇头与蛇尾巴吵了起来,抢着做老大。

蛇头对蛇尾说:“我应当做老大,你要听我的。”

蛇尾对蛇头说:“我应当做老大,你要听我的。”

双方争执不下。

蛇头又说:“我有耳朵能听,有眼睛能看,嘴巴能吃。走动敏捷,我总是在前面,所以我应当是老大。没有我这么大的本事。当不了老大。”

蛇尾说:“我想让你走动。你才能走动;如果我不想让你动,看你怎么动。”说罢,把身子缠在树干上,死也不放。

三天三夜过去了,蛇头无法行动,不能觅食,饿得要命。

蛇头于是对蛇尾说:“好吧!好吧!你放开,我让你做老大就是了。”蛇尾这才放开树干。

蛇头气呼呼地说:“好吧!既然你是老大。那么你走前面。”

蛇尾毫不示弱地说:“走就走,有什么了不起的!看我的。”

说罢。兴匆匆地向前爬。

可是蛇尾既无眼睛,又无耳朵,不知道前面有些什么,没走多远,就掉进一个火坑里,烧死了。

一家饱暖千家怨

白居易的一生,学问好,名气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后世,没有人能够和他比的,但他常想从政治舞台上退出来,悠游林下,不像苏东坡,曾经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辈子福,临老还享福,就因为他学道,这从他一首读《老子》后的七律可以知道。原诗是: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地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说,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吉凶祸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烦恼,不需要忧愁。

说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为人所求的,当然是钱,人人都想发财,钱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时,宁可减少自己的财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续,可是当生命救回来了,寿命可以延长了,却又会贪财舍命,所谓“人为财死”。白居易说“利是身灾”。人的钱多了,烦恼更大,钱与烦恼,如形之与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学者赵翼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他所指的“美人”不一定指女性,世间也有美男子。

记得几十年前,汽车刚传入中国不久,在泥路上疾驰,坐车的人颇为得意,可是弄得路上尘土飞扬,雨天更是泥浆四溅,靠近的行人被溅得满身污泥。这一来连在旁看见的人,都侧目而视,心里则诅咒着最脏、最恶毒的话。古人又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这些都是人有了很多的钱后,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有钱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饱,穿得暖,锦衣玉食;可是,旁边就有千户人家,歪着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于愤恨,这是人类的习性。

学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