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故事
4303600000038

第38章 廖晓义用脚前行的“中国苏菲” (6)

2008年8月24日,当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之际,“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深入人心之际,廖晓义欣慰地笑了。她兑现了7年前的承诺:虽然奥运走了,但是绿色却留下了。

廖晓义说的“绿色”,是人们正在追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环保和生命环保,而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环保。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善环境,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着力。最早的奥运会,只有一个支点:运动;在法国人顾拜旦的推动下,文化成为奥运的第二支点;从悉尼奥运会开始,环保成为第三个支点。北京奥运会则是对精神家园、自然家园以及生命意义的修复。这期间,廖晓义提出“心灵环保”:首先就是节物能,减少物质的消耗;其次是续心能,从我们心理智慧中寻找能量;再次是增体能,关照自己的身体。节约就是环保,简朴就是环保,有爱心就是环保,养生就是环保。总之,顺应自然就是环保,这是中国式的环保。

北京奥运会期间,廖晓义和一个痴迷于中国文化的法国女孩苏菲聊天。她说喜欢中国文化是为了“做人”:儒家讲人事,人不可能只是一个经济人;道家讲人本,应是自然之子和自然融为一体;佛家讲人心,要向内观看发以及蓄养自己的智慧;中医讲人生,注重调解、保养自己的身体;琴棋书画讲人修,让生活变成艺术!一句话,中国人知道健康和快乐。苏菲说,她全部的生活方式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在复归,包括太极、打坐。

廖晓义说,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环保。古人就是生活在这种行为艺术之中,生活在这样的一种美感当中,生活在这样一种天人合一的境遇当中。今天,她要把这种理念还原出来让更多人接受,让世人传承……

乐和家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导致近10万同胞罹难,46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8400多亿元。与此同时,13亿同胞众志成城,数百亿民间捐款于十几天内汇聚,百万志愿者奔赴灾区,百家民间组织也活跃其中,为灾区尽自己一份爱心,一份关怀。

在红十字基金会的资助下,廖晓义深入重灾区——彭州通济镇大坪村,在那里蹲点建设以绿色生计、绿色民居、绿色伦理、绿色参与、绿色养生、绿色安全为内容的“乐和家园”,为灾后乡村重建走上生态文明的轨道,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模式探索一种有效的范例。

事实证明,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协调起来,才能对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因此,“生态文明”的提出,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批判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区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廖晓义来到了通济镇大坪村,实施她的“乐和家园”的项目。大坪村地处海拔1500多米的龙门山,村民280多户,800多人,经济上以种植黄连等药材以及开采矿石为主。“5·12”大地震后,大坪村95%以上的房屋被毁。虽然大坪村贫穷、落后,但那里的山水没有遭到污染和破坏,人们的心灵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自然生态保存得很好,都是廖晓义理想中的“香格里拉”。因此,她相信“乐和家园”的理念能建立起来,能达到最大的传播效益。

“乐和家园”理论包括六个方面:绿色生计,要建立中药材加工、生态食品市场,以及个性化手工业等;绿色生活,建立乡村的生态民居,从生态建筑到节能设施,再到村民生活方式;绿色伦理,要建立乡村学堂、乡村公共空间,把传统的乡土文化和一些现代文明中间的绿色时尚融合起来,即精神家园;绿色参与,建立以当地社区领导人为主导的生态协会、公共参与机制;绿色养生,要建立乡村诊所,把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加以传承;绿色安全,建立起包括节能、节水、化学品安全和环境健康、垃圾分类,落实到社区层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廖晓义想通过灾后重建的契机,为受灾的或没受灾的地区尝试一种生态文明的落地范例。但是,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却受到抵制。

大坪村以及相邻的村有一项重要产业:石灰矿开采。这项产业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地震刚过没多久,村里就有人想在山上开山炸石。对此廖晓义与通济镇领导进行交涉,要求停止开山炸石。因为开山炸石,污水排放,本身就是在破坏环境;同时,容易引起滑坡,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大坪村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当然也不利于灾后重建。

但通济镇领导很为难,因为对大坪村来说,这个产业一旦被破坏,没有更好的产业来代替,政府不好做工作;村民都有矿山开采的合法手续,要关闭它就得收回行政许可;但是要收回行政许可,就涉及赔偿的问题……

对此,廖晓义解释说,“乐和家园”已经为大坪村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首先是用传统的手工业代替石灰矿开采,然后为村民统一规划,建起一批生态民居;还会尽快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替代石灰矿这种不可持续的产业。

当廖晓义再次来到大坪村时,她不仅带来了两家大型基金会为“乐和家园”提供200多万元资金,还带来了从西安、昆明、成都等地赶来参与灾后重建的建筑专家。这些专家们对廖晓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赏,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2008年7月29日上午,廖晓义接受“中国村”络工程赠送给大坪村的两台笔记本电脑,电脑涵盖了农村生产、养殖等相关信息服务内容,为“乐和家园”的建立添加了“信息化血液”。这标志着“中国村”络工程四川彭州试点正式建立。

2008年8月13日下午,廖晓义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12”灾后重建社会服务项目资助协议书上签字。就此,“地球村”的“乐和家园”项目已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式批准。此时大坪村村民生态协会已经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可喜的“大坪模式”。在协会的带领下,全村村民主动在“乐和家园”协议书上摁了手印,支持集体修建生态民居,同时也都支持建立手工刺绣、养殖、蔬菜种植等经济共同体,为今后其他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2008年9月25晚上,正在大坪村蹲点实施“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的廖晓义专程飞到纽约,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第二届“克林顿全球公民奖”颁奖仪式。该奖由克林顿基金会设立,自2007年开始启动,分别颁发给世界范围内在慈善、企业责任、公共服务和公民社会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来自中国的廖晓义成为2008年公民社会领域的“全球公民奖”的唯一得主。

颁奖仪式作为每年一度的克林顿全球倡议年会的“压轴戏”,在几百名世界政要、商魁和民间精英云集的会议大厅举行。脱下农装、换上旗袍的廖晓义登上讲台,接过奖杯,发表简短的获奖感言。她介绍了自己在四川建立“乐和家园”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出“心灵环保”的重要意义。

这些短短的信息得到了强烈的回应,几乎所有人包括克林顿本人都走到廖晓义身边表示祝贺,并表达他们从这些实践性的古老中国的视角之中受到的心灵震撼与启迪。廖晓义说,她在感慨和感动之余,更深深地相信我们古老的和谐智慧,不只是中国人的文化身份,更是这个世界的生命诉求。

几天后,大坪村里又出现了廖晓义消瘦的面容,她正为生态民居的样板房10月中旬落成而忙碌。她说,到2009年夏天,“乐和家园”的生态民居将全部完工。到那时,以刺绣品产业、生态旅游为支柱的生态经济将初具规模。

又一次回到大坪村的廖晓义,选择在山上的帐篷中长住下来。在这里,廖晓义找到了她心灵的居所。54岁的她从来没有著书立说,她这40年的哲学是用脚写成的,包括眼下这本写在大地上的“乐和”篇章。在这里,她继续着她的人生哲学,继续走她的中国式环保之路。

奔赴永无止境的环保路

2008年9月27日,在刚刚获得“克林顿全球公民奖”两天后,廖晓义就匆匆来到北京,接受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这个由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奖项的获得者共30人,来自社会各个领域,廖晓义和“淮河卫士”的主任霍岱山是来自民间组织的人士。

再一次接过奖杯的时候,廖晓义重复了她在2006年被评为“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时的感言:“在艰难的环保道路上,有的人默默地前行,有的人无声地倒下,而我这个后来者接过了奖杯。我知道这奖杯有多重,那是一路同行的伙伴们和同志们用心力浇铸的重量,也是自己要用生命去交付的重量。”

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人贡献奖”的获得者,廖晓义对自己能成为30个获奖人之一有一份特别的感受。今年54岁的廖晓义亲历和见证了这30年的历史,经历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追随、困惑、反思和转向,参与了通过推动公民环保意识与公共环境政策来减少现代化环境代价的现实运动,思索着“改革开放30年,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所有关心中国命运的人们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廖晓义坐着公交车回到“地球村”办公地点:朝阳区华展国际公寓。竹窗帘和手工编织屏风,使这个在水泥“森林”里的3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弥漫着一份自然的气息。客厅被分割成格子间,工作人员在电脑前忙碌着,三间卧室自然被当做了三个办公室,桌面上凌乱地摆放着书籍、报纸和文件。这里的空气,不会给人以局促感和压迫感。屋里有些热,但并没有开空调,因为廖晓义对空调的憎恶是尽人皆知的。

早在1998年,克林顿访华邀见廖晓义时,就受到她的当面指责:“你们美国人在生活方式上为全世界带了一个坏头,你们拼命地使用空调,夏天室温低得要穿外套,冬天室温高得要穿单衣,仗着有钱便肆意耗费能源,这对得起子孙吗?”克林顿点头同意,因为这是事实:美国一夏天空调的耗电量比中国全年耗电量的总和还多!只是一个美国就已经够可怕了,但更可怕的是,全世界都在跟着美国学。

有一年冬天,廖晓义穿着红棉袄去参加一个欧盟高层代表团论坛,讨论气候变暖。到了酒店,她发现空调开得和夏天一样,只得一件一件地脱衣服。面对身穿丝袜的代表团女团长,她觉得有些尴尬。会上,廖晓义有些气愤地说:“文明难道就是要把夏天变成冬天,把冬天变成夏天?然后消耗那么多不可再生的能源,制造那么多二氧化碳?这就是文明的意义吗?”

廖晓义解释说,“地球村”并不主张极端的简单生活方式,并不排斥文明的进步,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对自然多点爱心,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廖晓义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她的女儿回国前已经在美国待了4年,那里的幼儿园都是恒温的。在北京的家里,她起初受不了酷热。廖晓义就开导女儿,引用中医的说法,说出汗能够促进新陈代谢,是最有效的一种排毒方式,减少肾的压力,帮助调和经络。也许是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女儿居然慢慢习惯了出汗。到后来,娘俩干脆比赛谁出汗多。

这十几年来,廖晓义经常不在家里,女儿就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廖晓义发现女儿的性格像自己一样执拗、倔强,从小就不会无条件地服从她。有时候对她要求太高,她们也会发生冲突,如果女儿说的有道理,廖晓义就得向她道歉。

女儿现在也很环保。只要看到哪里有绿色社区,就会打电话给廖晓义。前段时间她看见电视里面讲车展,就跟她同学说:“我妈肯定又该不高兴了。其实,我也觉得中国不应该发展私家车。”

廖晓义说,她现在有两个自认为最大的骄傲:第一“地球村”没有她还在成长,第二就是她和女儿几乎没有代沟。她这么忙,这么老套、传统的观念,怎么能和21世纪的、正处在叛逆年龄的小孩儿没有代沟呢?廖晓义说,原因就在于她俩的价值体系是彼此靠近的,在环保路上她们走得很近……

火车穿过重庆,沿着长江,直奔成都。坐在火车上的廖晓义激动地看着窗外,童年的那些美好回忆在眼前浮现……她想起小时候在江上坐渡船,想起家乡的那片青山,还有在云南的时候看见的那一大片绿色的森林,在她幼小的心灵里,都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她后来之所以会那么亲近自然,坚定地走上环保之路,和这一段经历是不无关系的。

然而,她心目中的那些山清水秀的景色,如今正在受到污染。这让廖晓义心底生出一阵阵疼痛。她头脑中又像《苏菲的世界》中那个14岁小女孩一样,生出很多疑问。而解决这些疑问的钥匙,对廖晓义来说,就是继续用她的双腿不断前行,永不停歇,奔赴在永无止境的环保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