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离不开应酬,应酬是一种实现行为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应酬的全过程是把你的一份意思传达给别人,使对方受到感应,从而自动的帮助你、迁就你或同意你的要求,接受你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酬能否达到目的,取绝于你能否说好应酬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不伦不类、笑话百出;有的人说起话来扭捏作态,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说应酬话是人际交往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门学问。最常用的应酬话有:见面话、客气话、恭贺话、致谢话、勉励话、赞美话、告别话等。下面我们介绍其中几种:
恭贺话
恭喜祝贺是一种常用交际形式,一般是指对社会生活中遇到高兴事的人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热烈的庆贺。通过祝贺表达你对对方的理解、支持、关心、鼓励和祝愿,以抒发情怀、增进友谊。
从语言的表达形式看,祝贺词可以分为祝词和贺词两大类。祝词是指对尚未实现的活动、事件、功业表示良好的祝愿和祝福之意;贺词是指对于已完成的事件、业绩表示庆贺的祝颂。一般说,祝贺总是针对喜庆意义的事的,因此,不应说不吉利的话和使人伤心的话,应讲一些吉利的话,欢快的话,使人快慰和感动兴奋的话。祝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情景性祝贺总是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因此一定要考虑到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目的,使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2)情感性祝贺语要达到抒发感情、增进友谊的目标,必须有较强的鼓动性与感染力。因此要求语言富有感情色彩,语气、语调、表情、姿态等都要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数成功的祝词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独自。
(3)简括性祝贺词可以事先作些准备,但多数是针对现场实际,有感而发,讲完即止,切忌旁征博引,东拉西扯。语言要明快热情、简洁有力,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些祝词、贺词要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由景生情的发挥,但必须紧扣中心,点到为止,给听众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4)礼节性祝贺词在喜庆场合发表,要格外注意礼节。一般需站立发言,称呼要恰当。不要看稿子,双目要根据讲话内容时而致礼于祝贺对象,时而含笑环视其他听众。要同听者作感情的交流。还可以用鼓掌、致敬等动作加强同听众心灵的沟通,以增强表达效果。
勉励话
当别人遇到困难、挫折需要帮助;受到不公正对待渴望公理,受了委屈想要说明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以体谅和同情。适时用鼓励的话语去勉励对方。勉励话要能"对症下药"并说得语重心长、真切感人,才能打通思想,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告别话
客人告辞,都应以礼相送,可以说些"再见"、"慢走"、"欢迎再次光临"、"以后还请继续指教"等告别话。说告别话的态度要真切、自然,防止出现草率或应付的神情,这样才能使对方有一种值得留恋的余味和友谊绵长的感觉。
对初次来访的人,告别时更应周到、细致些,可主动向他们介绍附近的交通、住宿等情况。
道歉话
衷心的道歉是真挚和诚意的表现。它不但可以弥补感情上的裂缝,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道歉话一定要说得诚恳,否则会引起对方更大的反感。可在"对不起"、"抱歉"、"请原谅"等前面加上"很"、"非常"、"实在"等加强程度的词语,然后自责自己的过失,表明自己后悔、难过的心情;也可以适当说明和解释,但不要过分强调理由。
说道歉话要说得堂堂正正,不必躲躲闪闪,因为勇于承担责任、纠正错误,是值得尊敬的行为。道歉还要抓住时机,错过道歉时机,越拖延便越难启齿。
恭维话
对交谈者给予恰如其分的夸奖,则受之者会流露出喜悦的表情,但恭维不要过于直截了当,例如说"你是这么聪明的人,一定难不倒,能不能告诉我答案?"让对方觉得你的主要目的不是恭维,这样别人更容易相信你的恭维。
有时候恭维对方的成功效果更好。与其恭维对方的容貌,不如恭维对方的品味和能力。因为品味和能力是自己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容貌却是父母给的,不是自己的成功。例如说"你的身材很好"就不如说"你的穿着非常得体"。
注意恭维不能过多,恭维话过多,对方会觉得不自在,也会认为你惯于花言巧语,因而不信任你。恭维得过多,还会妨碍谈话。例如:你频频跟对方说"你真漂亮"或"你好聪明",对方就得频频表示客气,或者频频回报你的恭维话,你们之间的谈话就往往无法进行下去。
恭维话要有新意。例如:有一头秀发的女孩最常听到的恭维话是"你的头发好漂亮!"而如果你说"你的一头乌发配上一双明亮的眼睛,真是太吸引人了!"这就有新意了。
在对方想听到恭维话时,不要令其失望。例如:你的朋友对你说:"我昨天买了一套西服,你看怎么样?"这时就算你觉得不以为然,也千万别说"不怎么样"或者什么别的话。你应该说:"难怪你一进来,我就觉得你今天怎么特别的精神。"
对方的名字是恭维的话题。如果别人刚刚介绍你认识对方,这时你不妨恭维一下对方的名字如何如何,这样会使对方觉得你对他很感兴趣。
不说话也可以表示恭维,眼光注视对方,流露出正在倾听对方讲话的表情,也会使对方意识到自己很重要,这是"无声胜有声"式的恭维。
留心对方的反应,当对方听到你的恭维显得不自在或不耐烦时,就不要再说下去了。
应酬话应有很多种,只要我们在生活中留心观察,细心揣摩,就能掌握它的要领。只要掌握了说应酬话的艺术,就能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把握应酬的主动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应酬艺术就是一门寻求主动的艺术。
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社会上一些会应酬的人,无论来自天南地北,还是出自三教九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动热情。在需要应酬的时候,他们不仅能够非常老练地按照一定的程序接待人、接触人,而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运用娴熟的技巧了解对方的立场,同时也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立场与诚意,从而达到请别人帮助自己的目的。即使遇到一些被动的情况,他们也能够凭着自己的丰富经验,紧急调动一些应酬手段,迅速地变被动为主动。这就清楚地表明,应酬中起关键作用的并不是那些外表的接待条件,而是应牢牢掌握的主动权。
一般来说,应酬中存在被动的一方和主动的一方。被动的一方是指在自己单位接待应酬来访者,或者在自己办公室接受电话的一方。主动的一方是指走出本单位、到外单位接洽的一方。这当然是指形式上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在实际应酬中,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形式上是被动者,行动上也是被动者。这是指坐在自己单位,对来访者不会应酬的那一方。如,外单位的人打来电话,接电话的秘书是应酬形式上的被动者。但如果听见电话铃响迟迟不去接电话,抓起耳机后对对方说话很不文明礼貌、不愿给对方找人、不愿回答对方的询问、不愿接受对方委托的事情等,这就使自己在行动上也成为被动者。这种被动就有可能损害本单位的形象,影响同其他单位的关系,甚至毁掉一些到手的经营业务、生财之道或其他好事。对待来访者也是这样,有人主动来访,坐在办公室接待应酬的是形式上的被动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应酬,就会在行动上也成为被动者。如:某地委的一位副书记到某县委机关来找县委书记。进了县委办公室后,秘书们都不认识他。有一位秘书只顾看书写字,有两个秘书在那里闲聊闲坐,看到进来一位老干部模样的人,以为又是来闹退休工资待遇的,谁也不去理睬,逼得这位副书记自我介绍说:"我叫张某。"他以为只要说出大名,秘书们总会知道,谁知那几位秘书竟然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只是冷冷地说:"你要反映啥情况?坐下说吧。"这位副书记说:"我来找赵书记。"有位秘书说:"给我们反映就行了,赵书记顾不上管你们这些人的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这位副书记实在没办法了,只好自报家门:"我是张某,职务是地委副书记,人们叫我张副书记,要找你们的县委书记。"此时两位秘书慌了神,赶忙站起来又倒茶,又点烟,又说求情的话,狼狈之状无法描画。如此应酬,把形式上的被动变成了实质上的被动,可谓被动难堪。
二是形式上是主动者,行动上却是被动者。这是指主动求人办事而不懂应酬礼仪的那一方。有的人本来是求对方办事,打电话却使用命令驱使的口气,对方一怒之下挂掉电话,自己陷入被动。到了对方办公室去办事,对方应酬礼貌、周到,自己却连句感谢的话也不会说,坐无坐相,站无站相,甚至翘起二郎腿,显出得意傲慢之色,结果常常因"不识抬举"而成为被动者。
三是形式上是被动者,行动上却是主动者。这是指坐在办公室热情应酬来访者的那一方。来访者登门,形式上来访者是主动方,接待者是被动方,但如果接待者会应酬,主动权很快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来访者一进门,就起身热情相迎,给客人让座,并恰当地使用"您来啦"、"您请坐"、"您有什么事"等礼貌语,使来访者感到亲切、温暖,即使暂时没有时间继续应酬,在客人坐定后说上句"我手头有点急事,请稍候"也会显出主动,不失礼仪。在来访者结束访谈告别时,接待者使用"有事请再来"、"日后常联系"、"请您走好"等礼貌语,这样,接待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应酬效果就相当好。
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被动的事,应当怎样去应酬呢?高明的应酬就是被动中求主动。否则不仅难于摆脱眼前的被动,还有可能陷入更大的被动。
某公司有两位文字秘书,写作水平都比较高。这一天,经理找到刘秘书说:"后天大会上有个讲话,请你今天起草个3000字左右的讲稿。"刘秘书听后愁眉苦脸,摇头说:"不行,不行,今天写不出来。"经理很不高兴地说:"资料都是现成的,又不要你精雕细刻,你这样的高手一天还不写十几页字?"刘秘书听后,才硬着头皮说:"那可不一定写好。"经理听后很生气。又有一次,经理急着用一份汇报,找到张秘书,让他尽快写出来。张秘书说:"尽管时间有点紧张,不一定让您满意,但请您放心,我会尽力去写,不会耽误您的工作。"经理听后非常高兴。可见掌握应酬中的主动权会有助于您的工作和生活。
宴会时的说话艺术
掌握说话艺术,前题是要清楚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因为说同一句话,场合和对象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每个人每天都要说许多话,可是很少有人考虑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对象。这毫不奇怪。因为说话就像人们吃饭、走路一样平常,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很少有人仔细地去想想怎样说话?为什么说话要注意场合?自己是不是会说话?等等。人们往往认为自己能说话,能昕懂别人表达的意思,这简直就像人知道自己有五官、四肢和身体一样自然,用不着费神去想。其实,大家都知道:熟知的东西不一定真的认识它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往往包含着奥秘。
现代人们各种各样的聚会相当多。聚会的目的在于要相互深入了解,通常人们都采用自我介绍。介绍自己需要注意场合和技巧。有的人口重语少,在自我介绍时像嘴里嘟哝那样说话,不清楚到只能听到姓而听不到名的程度。这样无法给人好的印象。自我介绍时要考虑时间的限制、场所的条件和机会的制约,积极地使对方确认自己。特别是在聚会时,人数较多,自我介绍,只能简报"家门",必要时,可说经历、年龄、特长或兴趣。自我介绍应当简洁,让人听了有印象,没有必要全部说出自己经历,不要占用过多时间影响别人介绍。其次,对于出席的聚会,例如各种委员会、职业方面的团体会、纪念会、婚丧、诞辰、祭祀等等,要考虑好聚会的场合,如何相应地自我介绍,要下一番功夫。自我介绍时决不应使自己卑下。自我介绍成功的人,日后得到新的发展的实例是很多的。成功的自我介绍,能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一想到自我介绍,就觉得会降低自己的身价,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忽视这种准则和判断而说话的人,不管说得怎样动听,对方都不会接受他的美意。每个人心中的城堡都很坚固,城堡中的自我防卫更加强大。要使双方的价值观念一致接近起来。需要持有同情心,需要对对方所持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理解。还有,如果你要介绍别人,要充分尊重别人,客观介绍,不要降低别人。人总是很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
因此,在介绍他人时,这些细节千万不能马虎。如在宴会上,你引见两位朋友认识,简单地说"这位是某先生,这是某小姐",无异于在念两个符号。可以改说:"某先生年轻有为,已经是主任了。某小姐去年被选为"校花"。她出身名门,上次荣获文化奖的就是她的伯父。"如果你说到这种程度,两人都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并对你产生好感。
出席宴会,客人都要互相交谈,说些什么内容好呢?如果宴席是西餐式盛宴,座位大多是固定的,因此,说话仅限于两旁的人,越过两边的人同他人说话是不礼貌的。若两旁是丈夫或亲友的话倒是令人高兴,可说些丈夫或家里的私事,这时谈论朋友或熟人的琐事是不合时宜的。无论关系多亲密,在社交场合一定要和别人说些与宴会气氛相符的话。当然,坐在两边的人有可能是初次见面,根据西方风俗也可能是男女相隔而坐,所以极有可能在你两边的都是陌生的男人。那时你若自始至终默默不语,只顾一味地吃、喝,别人会认为你"没修养,没准是为了吃喝而来",或偶尔别人同你搭话,你也只回答"嗯,嗯",那会被人当成白痴耻笑。
欧美许多训练有素的绅士,在就座前看见陌生的女人,会殷勤地介绍说:"您好,我叫××。"女士会坐着自我介绍说:"晚上好,我叫……"可我国男人中未受过社交训练的大有其人,无动于衷地坐着,有的还一个劲地吸烟,旁若无人。所以,你应该向自己左右两旁的人主动自我介绍,然后,再考虑说话方式。如,"您住在哪儿?"这样开始还算好,可接着"做什么工作啊?""哪个大学毕业啊?"这都是忌讳的问题。别人很可能是难以相告的职业或是没上过大学。想知道对方年龄或结婚与否也不能直截了当打听,这是常识。若无论如何想知道,也必须通过第三者。此外,在宴席间谈论有关政治、宗教、种族问题,这是西方和许多国家餐桌上的忌讳。因为谈论这些很可能引起意见对峙而产生不必要的争论。如果在宴会上大家都谈兴盎然,海阔天空。你千万不要打断他人。而要说些使众人普遍爱听的话题,这样谈话可轻松地进行下去。你若能在宴会上如此潇洒自如,那你一定会显得与众不同。
总之,参加聚会时,要善于谈话与表达,能够使人一见如故,引人注目,显出强者的风姿。社交谈话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必须逐步学会如下要领:
1.不要千方百计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应全力构思对方要听的话,说话的目的不是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应吃准人们的兴奋点,用寥寥数语使对方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