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如果我们看到某个人的个别缺点,如对他的衣着打扮、生活习惯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看得一无是处。也有的青年人由于对自己倾慕的、知心的朋友的某一特点特别喜爱,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所谓"一俊遮百丑",甚至爱屋及乌。《韩非子·说难篇》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卫灵公非常宠幸弄臣弥子暇,一次弥子暇的母亲病了,弥得知后就连夜偷乘卫灵公的车子赶回家去。按照卫国的法律,偷乘国君的车是要处以刖刑的(把脚砍掉)。但卫灵公却认为这也是弥子暇的优点,夸奖他孝顺母亲,连刑法也不顾了。又有一次,弥子暇与卫君同游桃园,他摘了个桃子吃,觉得很甜,就把咬过的桃子献给卫灵公,卫灵公又夸奖他的爱君之心。后来,弥子暇年老色衰不受宠幸了,卫灵公由于不喜欢他的外貌进而不喜欢他的其他品质了,甚至以前被他夸奖过的两件事,现在也成了弥子暇的"欺君之罪"。
可见,社会交往中的"晕轮效应",很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见。产生这种心理偏见的根源在于信息不足的判断及定势作用,即根据很少的信息,就作出或好或坏的判断,而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其他品质。一个人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把其他的好品质赋予他;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赋予他不好的品质。很明显,这种心理偏见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因此,我们在了解、评价某个人时,首先要注意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更不要感情用事。特别是对新结识的朋友或同事,不要凭一时一事就对他的全部给予肯定或否定。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注意听取其他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地看待一个人,才能顺利地开展交往活动。
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这种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上述几种是此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社交活动的成败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有的人之所以能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除了客观条件之外,主要取决于他们正常的心理状态;而有的人之所以在社交中每每失败,当然有客观的原因,但与他们的心理障碍也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在社交活动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自觉地克服自身存在的种种心理障碍。
影响社交的各种差异
在社交过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都可以产生交往方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谁也不能否认。为了避免因这种差异而引起误会,我们有必要对它有个大概的了解。影响社会交往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差异。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交往习惯、交往道德和交往规范。比如,中国人在路上相遇,喜欢随便问一句:"上哪去啊?"以代问候。但是,如果在路上碰到一个美国人,你也这样问候他,他却会很生气地说:"上哪儿去是我的私事,你干吗要打听呢?"再如,在美国,你不可以随便问一位女士的芳龄;一对青年男女来往甚密,你不可以问人家是朋友还是夫妻;与女士互致问候时,你不可以先伸手做出握手的姿势,若女士先伸出手,你和她握手时也不能太用力,等等。
因此,如果我们同不同民族的人进行交往,就必须注意民族之间的差异,否则,就可能引起许多不快和误会。
历史差异。
人的交往活动既是社会的,又是历史的。历史在不断发展,社交活动自然也要不断变化。这就形成了历史上的交往和现代交往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表现在交往观念、交往形式和交往习惯的不同上,还表现在交往用语的变化上。比如,过去的上层社会人士,在发表意见之前,总要来一段客套话:"尊敬的各位,鄙人想说几句不至于使大家厌烦的话,如蒙不弃,鄙人将不胜荣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文雅"与"高贵"。在今天,如果有人再说这样的废话,人们一定会嫌他装腔作势而把他轰下台去。因为今天的交往用语,要求科学、明确、直截了当,那种转弯抹角、"之乎者也"的语言,早已被淘汰了。
个性差异。
个性是人的系统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这一个人区别于那一个人的总体表现。个性由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特征所构成,对社会交往具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平时所说的此人很好处或不好处,指的就是个性差异。在个性差异中,气质和性格差异对交往的影响尤为明显。
气质表现在一个人反应的快慢、情绪的高低、变化是否灵活等方面。气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倾性;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绪也容易转移,具有外倾性;粘液质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容易外露,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察觉他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世界上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比如,有人公正,有人偏私;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热情,有人冷淡;有人坚强,有人脆弱;有人自制,有人任性;有人不拘毫芥,有人锱铢必争;有人细大不捐,有人挥金如土,等等。
既然每个人在气质和性格上有如此明显的差异,那么在交往中受其影响是十分自然的了。
性别差异。
男女之间除了生理上的明显差异外,心理上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女孩子从小就比男孩子更善于辨认颜色,而男孩在辨别方向上却略胜一筹;女孩子善于交往,富于感情,但其活动多定向于人,对新奇事物不够敏感,男孩则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活动多定向于物,喜欢探究;女人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敏感,而男人则粗心得多。在语言方面,女人多用口语形式交往,描述性词汇多,男人讲话则词汇量大,概念性词汇多。
男女之间的这种差别,必然要在社会交往中反映出来。如果忽视了这种差异,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年龄差异。
在交往过程中,由于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不同,因而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心理需要方面:年轻人向往的是建立自己的事业,赢得爱情,获得社会的尊重;老年人则倾向于保持事业,维持家庭,巩固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在生理需要方面:人到了五十岁以后,生理上的毛病日益暴露出来,对于新观念的接受也迟钝了;而年轻人正处在发展时期,喜欢求新,喜欢创造,生理上偶有不适挺一挺也就过去了。可见,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
不过,事情还有另一个方面。老年人的稳健深沉,阅历和经验丰富,年轻人的朝气逢勃,富有创新精神,却是一个社会结构所必不可少的相互补充的两个基本要素,就如同个性互补是家庭的幸福、友谊的保证一样,应当珍惜它才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既要在交往中看到年龄上的差异,又要满怀信心地去建立不同年龄间的交往关系。
观念差异。
观念,就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认识和理解的结果。每个人的观念是不同的。导致人们观念不同的有生理方面的因素、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因素、现时的感情或环境的因素,以及运用信息的因素等。
从生理方面的因素来看,虽然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官,但并不等于对同一件事情或现象会产生同样的感觉。从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因素来看,由于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也不相同。从现时的情感或环境的因素来看,心境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常常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同样一句话,这个人说出来,感到很入耳,换一个人说出来,却难以接受。从运用信息的因素来看,在新的信息涌来时,有人注意收集,有人熟视无睹,因此产生不同的感觉,形成不同的观念。
由此可见,观念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喜欢它也罢,不喜欢它也罢,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它。最好的办法,是熟悉它,控制它,努力消除因观念分歧引起的交往误会。
上述六种差异,确实给社会交往造成了很大障碍。为了顺利进行社交活动,我们一定要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努力消除这些差异造成的不良影响。
什么是社交能力
关于社交的含义问题,若以学究式的态度去探讨和研究,固然可以作出不下数十种定义,但从一般含义上说,所谓社交,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结识、相互理解、相互作用。它是人的思想、观念、兴趣、情感和态度的相互交流过程,其目的在于沟通、协调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所谓社交能力,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而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的一种能力。
人们的社会交往,可以说是个体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发展和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交往的作用和意义。现实生活中的无数事例说明,社交能力是现代人必须重视和掌握的一种能力,一个人在这一方面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
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社会发展到当今之世,从经济上看,全球性的互相依赖将加强,这就要求我们考虑问题时要胸怀全球。经济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变化。由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高技术必然会引起高情感,而高情感,又必然会引起人们对相聚在一起的需要。"这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交生活不仅不会削弱,恰恰相反,只会日见其强化。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和社交技巧,对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交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社交能力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社交形象。
社交能力是通过具体的社交活动体现出来的,而在具体的社交活动中,一个人的社交形象首先就会直观地呈现在交往对象面前,并给对方造成交往的"第一印象"。无数事例说明,这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整个交往过程。因此,可以说,良好的社交形象是社交成功的一个首要前提。
社交形象是人的语言、服饰和风度的综合体现。一个人要树立起良好的社交形象,在语言上首先要做到"言之有礼"。所谓言之有礼,大致可归纳为六个字,即文雅、和气、谦逊。语言的文雅指要在各种交际场合表现出良好的语言修养,做到措辞高雅、言语得体,同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尽量选择温和、亲切的语气、语调,使语言更具美感;语言的和气,就是要心平气和地同别人讲话,要以理服人,而决不强词夺理,恶语伤人;谦逊则是指要尊重对方,多用讨论、商量的口吻说话,不夸夸其谈,不盛气凌人。在服饰上要做到端庄大方和整体美。其次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四个"协调":一是装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就是说,在不同场合,穿戴应有所区别。如果在这方面失之检点,就会在仪表上有所损害,甚至有失礼之嫌。二是装束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例如,一位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座谈时,如果打扮得过分华美时髦,就与其作为教师的身份不相协调,从而也就没有什么美感可言。三是装束与季节相协调。春有春衫,夏有夏服,秋有秋衣,冬有冬装,如果在装束上与季节不相协调,就会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四是装束与自己的体形相协调。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人们视觉上的误差,选择适合自己身材特点的款式和色彩图案,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在社交的风度上,则要讲究一些风度美。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讲究气度。气度是风度内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气质。而气质的形成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积聚的结晶,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气质,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风度才会显得庄重、感人。其次,要自然大方。这是从风度的外在表现来要求的。每个人在社交场合,既不能太随便、放肆,也不能太拘谨、刻板,惟有表现得自然大方,才能融洽彼此间的感情,体现出人的风度美。再次,要不卑不亢。就是说,待人处事要注意分寸,既不高傲自大,也不低三下四,要充分体现出一个人在社交活动中的正直、磊落的情怀。
社交礼节。
社交礼节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懂得社交礼节的人通常会在社交过程中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彼此间的深入交往打下了基础。从这一意义上说,注重社交礼节是社交成功的一项基本保证。一般说来,我们在社交礼节方面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要懂得介绍的一般规则和礼节。介绍,是人与人结识交往的第一步,也是最普遍应用的一种社交礼节。就一般而言,我们在介绍他人相识时,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要把年纪较轻者引见给年长者;二是要把男士引见给女士,除非该男士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或德高望重的尊者;三是要把地位较低者引见给地位较高者。而在向他人作自我介绍,或把自己的家人介绍给他人时,则应始终保持诚挚、谦逊的态度,不因对方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改变自己的措辞和语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和好感。谈到自我介绍,目前社交场合中互换名片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既高雅又实用的社交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和他人互换名片时,首先应恭敬地递上自己的名片,然后用双手接过他人的名片,认真看过一遍后,再珍藏在自己的名片夹内。切忌随手拿过他人的名片,看也不看,就塞入自己的口袋。
(2)要懂得避忌。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忌讳,这种忌讳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宗教信仰和民族图腾方面的因素。例如,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佛教徒面前说出了伤害其宗教感情的话,就会使对方恶意相向,甚至反目成仇。二是历史上继承下来的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例如西方人认为"13"这个数字不吉利,在任何场合都要尽量避开它。同西方人交往时如不注意避开"13",是会得罪人的。三是语言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民族中都有"讨口彩"的偏好。如果我们在社交场合不注意在语言上避忌,同样也是会得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