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的艺术(智慧必读丛书)
4332000000004

第4章 社交离不开口才艺术(4)

(3)要尊重异国或异民族朋友特殊的风俗习惯。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俗习惯,并由此规定和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因此,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各国、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才有可能同交往对象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事实上,各国、各民族在诸如握手礼、接吻礼以及其他一些日常生活的礼节上都有着沿袭已久的一套风俗习惯。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一些,就可以在社交场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社交道德。

在社交活动中,社交道德涉及的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准则:(1)为朋友保密。朋友向你吐露隐私,那表明他对你的信任。为此,你就有责任为他保密,分担忧愁,否则势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2)信守诺言。一诺千金,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句传统古训,这一古训的要求是:在朋友面前不要轻率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付诸实现。遇到没有十分把握的事,就不要斩钉截铁地拍胸脯,而可以用"试试看"之类的语言,留有一些余地。这样,才不致于常常失信于人。(3)不弃旧交。弃旧交的人实际上是对友人的不尊重,不真诚。说得更透彻一点,是在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改变以后,感到有些旧交已不能为己所用,甚至成了自己的包袱,因而一抛了之。这种观念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也是为其新朋旧友所深恶痛绝的。因此,一个有德性的人,应努力做到既纳新交,又不忘旧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知心朋友。(4)平等待人。而要做到平等待人,就不能以尊卑定冷热和以亲疏定冷热;在举行家宴的场合中,还不能以礼品定冷热。惟有如此,才不致于做出任何"势利"的举动。(5)不无端打扰别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闲暇时间都安排得十分紧凑。因此,如果可以写信或打电话办妥的事,就不要去登门拜访。如遇必须登门拜访的事,则应事先约定,并说清拜访的目的、人数,以便主人有所准备。同时,在拜访过程中,应学会长话短说,不作马拉松式的闲聊,以免过多地打扰别人。

社交技巧。

所谓社交技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言语交往的技巧,二是非言语交往的技巧。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如社交聚会、工作应聘、恋人约会和拜访友人等等,都是通过言语交谈进行的。可以说,交谈犹如一座神奇的桥,它能使陌生人互相熟悉起来,并进而成为好友。然而,交谈又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人们在交谈过程中注意言语交往的双向性,既不一味地高谈阔论,也不单一地洗耳恭听,而是应自始至终意识到自己同时兼有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双重角色,并能适时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具体地说,就是在言语交往的技巧方面,要掌握好听的学问和说的学问,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非语言交往的技巧方面,则主要借助于我们的人体语言起到传情达意、沟通思想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目光接触、微笑、点头、握手、坐立姿势、空间距离等来传递彼此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在社交过程中,往往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交往的作用。

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具体的问题,它广泛涉及心理、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努力:

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透彻的了解。

一个人要想取得社交的成功,首先必须对自己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2)自己的脾气、性格和处事方式等能否赢得更多人的喜欢?(3)自己在以往的社交中有哪些值得总结和提高的地方?通过上述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可以发现自己在社交生活方面存在的缺陷,从而明确今后的改进目标。

要充分了解交往对象的性格和类型。

社交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要对交往对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种了解不仅包括交往对象的身份、经历及家庭和社会背景,而且包括其脾气、爱好、兴趣、习惯等个性特征。这样,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就能做到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同时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学会观察对方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因为这是社交成功的关键所在。

要消除自己在社交中的紧张、畏缩心理。

社交中紧张、畏缩心理的产生,根源在于一些人对自己缺乏自信;特别是初次见面或同某些大人物交谈时,这种心理障碍常常显得更为严重。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首先必须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其方法是要学会尊重自己,肯定自己,在强化自我形象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具体地说,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千万不要任意否定自己,而把对方,尤其是一些大人物看得那么高大、完美。因为这样一来,势必使自己在心理上处于"劣势"。相反,我们可以先采用心理强化法,努力找出自己的长处,即使自认为不值一提的特长,也可通过心理强化,把它扩大成足以自豪的优点,借以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强自己的信心。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心理上提示自己,对方虽然在社会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但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如果我们能够在心理上与对方保持平等的地位,那么,就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其进行交往。

要学会自我控制。

在社交场合中,有时难免会发生令人不快或引起争吵的事,这时就要求我们实行自我控制,不致因发怒而伤害同志和朋友。为此,就要学会宽容和制怒,学会用意念来控制自己的行动。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要广泛开拓自己的社交面。

这是因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人的爱好也是多层次的。所以,人所结交的朋友也应是多层次的。只有广为交友,才能使自己获得各方面的朋友,也才能使自己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要经常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交活动。

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固然离不开书本知识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加以学习、观察和总结。事实证明,只有在社交过程中,从社交成功人士的身上,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取得直接或间接经验,才能使自己的社交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从而逐步展现出一个社交成功者的风采。

社交活动的主要工具是语言

人类社交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语言交往,这是人类活动区别于动物活动的分水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人类在从事社会活动过程中,为了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络,为了共同行动的一致、协调,于是,语言这种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人类社会交往还有一种非语言工具。它有两种类型:(1)特定标志。它包括实物标志和符号标志两种。前者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古代战场的狼烟、火,海上航行的信号灯等等;后者如旗帜军号、电报代码、数学公式、化学符号等等。

(2)人体语言。即不用外物,只用自己身体器官的姿态、表情、动作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它包括三种:一是身姿。即站、立、跪、坐、卧等姿势和动作,如打躬作揖、跪地求饶、耸肩点头之类;二是手势。如招手为来、摆手为去、鼓掌喝采、挥手致意等等;三是面部表情。如高兴时喜逐颜开、烦恼时愁容满面、惊恐时张口结舌、愤怒时咬牙切齿、轻视时嗤之以鼻之类。

但是,这种非语言工具由于其本身的限制,无法表达很多、很复杂的内容。而且,由于其运用也受到很大限制,许多情况下就不能充当交往工具。如在黑夜或远距离等眼、耳能力所不及的情况下,就无法运用它进行交往活动。所以,非语言手段在社会交往中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工具。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还是语言。

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既有经济活动,也有政治活动;既有公开的括动,也有秘密的活动;既有书面的活动,也有口语的活动;既有个人的活动,也有群体的活动;既有友谊的活动,也有冷淡的活动;既有合作的活动,也有对抗的活动……所有这一切社交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承载着这一切,充当着这一切的工具。所以,语言(主要是口语)是人类进行社交活动的主要工具,非语言工具只起一种辅助作用。

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既然任何社交活动都离不开语言,那么,语言的语义问题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了。如果交往双方在语义的运用和理解上发生分歧,那么交往就会无法继续。比如,"你好"这两个字谁都听得懂,谁都能知道它的含义。当我们碰到熟人时,打个招呼"你好",仅仅是问候之意,礼貌之举。但是,在特殊情况下,比如有一个人批评了另一个人,而另一个人不服气,连连说"你好,你好,我不好,行了吧"。这时,"你好"这两个字的含义就完全变了。所以,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共同含义,乃是交往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语言的"共同含义",就是某一词汇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所共同理解的含义。如果我们不根据约定俗成地赋予某一词汇的含义去理解,而是节外生枝,那么,对方肯定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怀疑你是否在故意胡搅蛮缠。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因为语言的语义不同而造成的误会,却是经常发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造成不同语义的原因,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

从主观上说,有人可能是不愿意继续进行交往活动,或者想打乱正常的交往过程,另有目的。前者如《红楼梦》中第三十三回贾政为"光宗耀祖",大庭笞挞了宝玉后,老太太伤透了心时讲的一番话。事后,贾政向老太太请安时,老太太没好气地说:"我早死了,还请什么安?你巴不得我早死,所以还来气我。"显然,老太太在这里是故意歪曲了贾政请安的本来含义,以抒发胸中的不快。由于失去了共同语义,交往自然宣告终止,贾政只好告退。后者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平日里视财如命,惯于精打细算,每当与人家谈生意,他就故意装聋作哑,歪曲人家的意思,打乱正常的交往过程,直到把对方搞得精疲力竭,达到自己的目的为止。

从客观上说,造成不同语义的原因就更多了。有一位美国朋友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到北京一所大学执教,到了吃饭的时候,老是有人问他:"吃过饭了没有?"他大惑不解。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向对方发怒说:"我有钱,我吃得起饭!"当对方向他解释说,这是中国的一种问候礼节,他才恍然大悟。这便是民族差异带来的语义分歧,因为语义总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其他诸如个性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观念差异等,也都可能造成语义的不同。因此,了解社交过程中的各种差异,对于顺利进行交往,是十分重要的。

说话决定社交的成败

在社会交往场合里,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很会说话,使对方很乐意接受,从而很快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很快办成了自己要办的事情;而有的人却不会说话,说的话断断续续、不连贯,总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图,听起来感到非常别扭,并经常使人发生误解。他们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办不成要办的事情,是肯定的。因此,要在社交中获得成功,我们必须掌握语言艺术,做到会"说话"。

所谓会说话,就是能够根据不同场合、目的、对象说出"得体"的话。可以说,会不会说话,直接关系到社交活动的成败。

在中国古代,君臣对话历来是中国政治组织中的一种重要交往形式。通过它,君主安抚臣下,管理朝政;臣下效忠君主,商讨国事。弄得好则君臣相安,弄得不好则会朝纲大乱,人头落地。这里,会不会说话,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把这块新占来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他想听听臣下对这件事的反应,于是有一天召集群臣--

他问群臣:"我是个怎样的君主?"

"仁君。"群臣答。

但是任痤却说:"分封土地,给儿子而不给弟弟,算什么仁君?"

魏文侯听后,心中不悦,脸也沉了下来,挥手叫任痤出去。任痤因此离座而去。

文侯又问翟璜:"我是不是个仁君?"

翟璜答:"我认为是个仁君。"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文侯追问道。

翟璜说:"我听说,"君主仁义,下臣就耿直"。刚才任痤说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证明您是位仁君。"

魏文侯听后羞喜交加,赶紧派翟璜把任痤请了回来。

按说,魏文侯提出的问题翟璜是很难回答的。且不说这涉及到一方是国君,一方是同僚,怎么说都不行,何况还要修复君臣之间的团结关系,更是难上加难。然而,翟璜却以一句非常"得体"的话完成了这项任务。可以看出,翟璜是一位很会说话的人。

在国外,会说话的例子也很多。拿破仑曾经说过:"军队战斗力的四分之三是由士气组成的。"高昂的士气是一支部队的活力所在。将有敢战之心,士有献身之志,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强敌。那么士气又从何而来呢?来自将帅之鼓动,来自高超的语言艺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蒙哥马利元帅在诺曼底战役中曾视察了所有的部队,检阅了100多万官兵,发表了50多次演说。他那高超的语言艺术有力地鼓舞了全体将士。有位士兵说:"元帅的演说和他那顶绿色贝雷帽,给了我扑向死神的力量!"有个历史学家也称:蒙哥马利元帅的演讲艺术是他左手中的武器,其威力不亚于他右手中的飞机、火炮。

在商战领域,会不会说话,对于商战的成败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次,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出国访问,同某外国财团商谈关于合资经营新型浮珐玻璃厂的问题。对方以其技术设备先进的优势,向中国人漫天要价,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后来,该财团所在的商会邀请袁庚发表演讲。在演讲中,袁庚若有所指地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将四大发明的生产技术,无条件地贡献给了人类,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与各国的合作活动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权,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个钱也不少给。"袁庚的这场不卑不亢的精彩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赏,更赢得了那个国外财团的妥协和让步,致使双方的合作得以顺利实现。

种种事例都表明,掌握了语言艺术,具备高超的说话能力,是社交成功的关键所在,它决定着社交活动的成败。难怪当今西方世界把"舌头"、金钱、电脑称之为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而这里的"舌头",就是会说话,就是语言艺术,也就是口才。

口才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