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4334800000013

第13章 家庭教育里有个适当的“度”(1)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亦是如此。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孩子做不到,家长在指导时恐怕也难胜任。

要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出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还有,要给孩子一个相对自由发展的空间。

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度”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这里所谓的度,其实就是界限,就是限度,就是俗话所说的分寸。任何事情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在起作用,做事情的时候必须遵循这件事情的规律。这样才能做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会成功。要是不去遵循规律,无论做得过头还是不到位,都吃力不讨好,甚至好心办了坏事,其结果是事不随人愿,适得其反。

家长在教育孩子上亦是如此。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应认真严格地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度,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把握家庭教育的度呢?

家长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目标不宜过高。目标是做一件事预期达到的标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定得过高,孩子做不到,家长在指导时恐怕也难胜任。目标过高,必然强人所难,强人所难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孩子被逼肯定不高兴,家长也会把自己逼得焦躁不安,甚至发狂,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结合孩子的实际能力,制定出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同样,揠苗助长也不会丰收。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一定是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到的,也一定是家长自身的条件能胜任的。

此外,在教养孩子的态度上,家长要十分注意,不宜过分、过严、过溺,过了都产生弊病;教育孩子的内容不宜过深,过深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孩子智力的全面均衡发展和开发;教育方法要新颖,不宜过旧,一味地命令、灌输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融洽,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适当的教育目标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教育目标或者说是家长的期望值往往决定了家长将采取怎样的教养态度、选择怎样的教育内容、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家长本身素质也不宜过低,家长素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方向。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在太大,子如其父、女如其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的生理基因会传给子女,同样,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个性人格、知识能力等,也会像生理基因一样,在子女的身上打上难以磨灭的烙印,影响子女的一生。提高父母全面的素质,是个难题,解决这道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一句话,要想孩子好,父母要更好;要想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

想要气球升天,就得给气球充气。充的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充的气过多气球也许会炸破,只有适量的气,气球才会既上天又飞得高飞得远。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需要在父母的热切期望和等待中来迎接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

有个单亲家庭,父亲在街上开了家鞋店,他有一个正上小学的儿子,每天傍晚,行人经过此店时,总能看见小男孩儿独自站在店门口旁边练习着小提琴。初冬的黄昏已让人觉得冷飕飕的了,可孩子还得赤手在风中练琴。练了半个小时之后,他回头望着坐在店门口的父亲,那眼神好像在问:我可以休息了吗?可父亲却严厉地说:“不要偷懒,离吃饭时间还早,接着练。”小男孩儿无奈,极不情愿地继续练着。

这只是一幅生活中的剪影,类似的场景不尽相同,其实质是孩子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孩子放学回到家里,家长不但没有给他们减轻负担,反而是给孩子请家教、上辅导,再不然就是逼迫孩子学画画、学弹琴。

孩子的成长不仅包括他身体增长,也包括孩子的心灵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主要的是孩子的品格、气质、思想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对于孩子来说,本身能够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些本领,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关键就是要孩子发自心底地去学。否则,家长做的任何努力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但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还极大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家长对孩子管得太多、太死,关注孩子的太多,并且采用了强制措施,这样的做法对孩子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家长对于孩子的发展一定要因人而宜。

还有,为了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的做法也是不对的,家长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相对服从”的人,而不是“绝对服从”的人。所以家长对孩子是一定要管的,但这是有一定原则的管。对于孩子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的事情,一定要大管特管。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家长要引领孩子去找朋友玩,给孩子自由交往的空间和选择做高尚人的权利,并让他在成长中有一定的挫折和磨砺,这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当孩子的发展陷入逆境的时候,不必抱怨,要保持一种等待的心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在孩子求助于父母的时候、在孩子渴求父母帮助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促使孩子有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心理学家贝克说得好:“对子女督促过严的父母,也许可以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却也会使子女养成不安、依赖、胆怯、敢怒不敢言、不喜求和、不爱做劳心工作,以及不喜欢参加有创造性的活动等缺点。比较起来,这种教养方法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有自己的自由空间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自由自在发展的孩子活泼可爱、大胆勇敢、独立性强、办事果断、责任心强。”

有个孩子在一篇《我的自由时空》的作文里写道:

我的外公是一位艺术家,我的父亲是上海医科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我的家如同一个人文与科学的梦幻组合,一个用亲身的经历告诫我为人要真诚坦荡,对世间万物要心怀爱与感激,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现身边的美;一个则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让我坚信这个世界必有规律可循,求真务实善于开拓的科学精神是人们寻找安全感的良方。

有一段时间外公告诉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月满则亏,万物皆有必然之理;而父亲告诉我,世界可以用偶然来描述,甚至每个人都只不过因为偶然才成为自己。当我将两句话完整地理解而发现其中的一致时,我觉得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探索的自信。我认为这种感觉永远不是来自于灌输,而是启发式的诱导。父亲从幼儿园接我回家,总带我在路边的咖啡馆小坐片刻。在那儿,他让我试着把不同质地的咖啡勺浮在咖啡中,就这样让我理解了阿基米德的发现。

我的家庭氛围首先是民主。从我记事起,对家中的事务就有发言权,我做什么,他们都对我采取认同和尊重的态度。记得高中毕业填高考志愿时,家里希望我考医科大学,而当我欲报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时,父母所做的仅仅是确认我是否真的做了慎重的考虑,而后便全力支持我的选择。

我从小写作文就不爱打草稿,做数学题也不爱将整个步骤都写上,我认为只要抓住重点就可以了,能用简单的方法完成一件事何乐而不为呢?而这种“偷懒”的做法父母也认可了,他们的态度使我的个性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别人看来,我一帆风顺,从小学到大学,学得也轻松,以至于考前还有空儿去数星星。但是,没有人可以不受挫折,只要让成就感大于受挫折感,人就会在挫折中进步。

上述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在家长重视教育、懂得教育、氛围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庭教育不仅为他开拓了一个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的多维空间,而且使他学会了宽容和谦让、理解和融洽,使他的求知欲得到了重视和满足,人格得到了健康的发展。所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必有善于进行教育的父母。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自己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观,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使家庭教育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教孩子怎样做人转变、由简单命令向平等沟通转变,使家庭教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的家长为孩子配备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并且在孩子的房间里安置了豪华的照明灯,可是孩子不愿意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却喜欢在餐厅做功课。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认清空间的意义。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独立房间,而是一个能安心游玩、安心做功课的空间,这个空间让他有待下去的欲望。

家长不过分管束孩子的实质就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而这种自我管理能力的确立,除父母应有的开放型的教育方法外,更主要的是给孩子一片自己的空间。让孩子在家里有发泄自我的感情或是调整情绪的地方,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基本条件。所以那个地方不必是一个单独的房间,也可以在客厅的一角为孩子划分出一片地方,那里不摆放父母的任何杂物,只放一些孩子喜爱的包装、厚纸、压扁的纸杯或是塑料盖等。

有自我空间意识的孩子,纵使没有任何东西来划分,他也会在自己的场地边缘挂上看不见的屏幕,然后在其中玩得自得其乐。

孩子稍大之后在他的地方可加一道扇屏,使空间较为独立,如此,孩子便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改善空间,使其便于利用。孩子自己动手钉的桌子,应该比父母所购买的书桌,更能给予他“个人”的感觉。

不勉强孩子把房间区分出来,只做一个孩子创造自我空间时的助手,如此,自然能培养出孩子自主性。孩子能自由进出于自己的空间与父母的空间,而且在喜欢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关闭自己的空间,这对于培养他发现自我的心得和新的体验,好处非常多。

孩子到了12岁左右的时候,可能会要求拥有自己的房间,为此可以顺应孩子的意愿行事。孩子因知道“空间”的意义而要求有独立的房间,与父母随便就为之安排一个房间,意义截然不同,孩子要求拥有自己的房间,表示他的独立意识已前进了一大步。

孩子不爱学习,家长怎么办

孩子慢慢地不愿去上学,也不爱学习,更不愿去做作业,时不时地还有违反纪律现象,在受到老师处罚后,对待学习、生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此时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孩子的抵触情绪非常明显,看到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效果,家长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所谓的学习差,是孩子在某个方面尤其是在学习方面长期或短期表现的不好。孩子的内心其实也都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只是因为他努力了也没有让自己的成绩上去,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对自己开始没信心了,再加上外界的影响等等导致孩子学习成绩的倒退,经过一段时间,功课落下了很多,再想补上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赶不上了。

这个时候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老师开始讨厌孩子,孩子也开始更讨厌老师,由于讨厌,孩子的成绩变得更差,至此孩子的内心深处开始感觉世界都是黑暗的,陷入孤独、冷漠、自闭、自卑……进一步沮丧,孩子的萎靡与不开窍使老师更加轻视他的存在,而父母也开始讨厌自己孩子的各种行为。

孩子在学习落后的时候,他的内心世界是极度脆弱的,一触就会崩溃,如果遇到心灵激励师,则情况又发生了分水岭般的效果。这个时候甚至老师、家长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能摧毁孩子的心灵。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要讲究场合,不要去做无效的批评。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极端恶劣的态度,冷静下来,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是什么。面对家长没有了解实情的批评,孩子也许会对你说:

1、我不去上学是因为学校的不公平对待,老师歧视我,班主任老师还会偏向老师,变本加厉地批评我,还向父母告状。

2、父母跟学校串通一气,不问青红皂白就乱扣帽子乱批评。

3、明明是父母不公平,还认为我有心理问题,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才不理他们呢!

4、反正我是不会去上学了,学校、家长、整个社会都是黑暗的!

在孩子不肯上进努力学习面前,很多家长失去耐心,最后是心灰意冷,认为自己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对孩子的心也尽到了,既然孩子不听话,只好选择了放弃“反正就那样了,没治了,这辈子完了,随他去吧,只要不进××就行了”。

面对孩子颓废不思进取的情况,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首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成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灵上的依靠,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最亮的一盏灯,永不消失,给孩子前行的动力。这样,当孩子受到不公正对待、当孩子在外面感受到社会黑暗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还有一个公正和谐的家庭在背后支持着他,他就会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