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确实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才会养成良好的人品。
生活就是教育,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孩子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一个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孩子人格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确实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才会养成良好的人品。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人品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家庭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就这一点来说,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
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因为孩子的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进一步来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孩子的发展水平。
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孩子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少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一个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一个孩子人格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培养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习惯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
在心理上,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德国哲学家康德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的生活习惯。他每天散步要经过镇上的喷泉,而每次他经过喷泉的时候,时间肯定指向上午七点。这种有条不紊的作风正是哲学家严密思维的根源。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起着积极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可见,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明明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明明照顾得无微不至。明明3岁进入幼儿园时,还不会独自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睡觉……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明明在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
这时候,明明的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把明明接到身边,对明明进行生活自理习惯的训练。
其实生活就是教育,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同时,家长应当经常在行为、举止和谈吐等方面给孩子树立起一个最好的榜样,讲话时要注意礼貌、举止要文雅,表现出高尚的情操、道德行为和良好的习惯。如果能够经常这样以身作则,这种长期熏陶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最佳的教养,通过日积月累,让孩子的良好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想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地费心费力地做,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例如走路和说话是人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人从小就习惯了,成为自己身体的一种自然行为了,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真正拥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达不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孩子有两种习惯养不得
对于家长来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孩子身上的坏习惯一旦养成,身上就具有自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就算没有外部条件,坏习惯的行为也同样可以让孩子做出很多错事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但是往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家长要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它们。
叶圣陶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除此之外,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
针对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叶圣陶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习惯来说明不养成什么习惯的害处。他说:“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要洗脸漱口,做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但这些习惯不是短时间内就形成的,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工夫,自己得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可是如果起先没有强制与警觉,今天东、明天西,今儿这样,明儿又那样,就可能什么习惯也养不成。久而久之,这就成为一种习惯,牢牢地在身上生了根。这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最要不得。”这种习惯与其他种种习惯冲突,一旦养成,其他种种习惯就很少有养成的希望了。
针对妨害他人的习惯,叶圣陶举例说:“走进一间屋子,‘砰’的一声把门推开;喉间一口痰上来了,‘噗’的一声吐在地上。这些好像是无关紧要的事,但这既影响他人学习和工作,又可能传播病菌,一旦习以为常,就成为一种妨害他人的习惯。”妨害他人的习惯是恶劣品质形成的重要根源。如果一个人不明了自己与他人的密切关系,不懂得爱护他人,一切习惯偏向妨害他人的方面,就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恶人。
家长对于孩子的好习惯培养要用加法;针对孩子的坏习惯要及时纠正,克服坏习惯用减法。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纠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家长的引导与帮助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必要的,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成功。
家长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每个家长都需要反省自己,看清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能给孩子起到表率的作用。学高为师,行高为范,家长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何以服人?
今天的孩子,他们身上有许多家长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家长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习惯的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形成在一个月。按照研究,一种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其实每个人养成习惯的日期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严格要求自己和刻苦程度也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21天只是个平均数,是个时间概念。所以,家长要用一两个月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培养习惯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一般情况下,孩子12岁之前是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才是发展孩子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家长应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材,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孩子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成功地化解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做家长只要有爱心和恒心,在孩子身上就可以有所表现,有所创造,就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培养出孩子的正派作风。
一棵树要健康地生长,主要依靠: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入,才能充分吸收养分;二是树干要有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
相对于孩子成长来说也是如此,孩子要做到“树根的扎实深入”,就是说孩子要心不浮气不躁,养成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孩子要拥有像“树干”一样的力度,才能有不断战胜怠惰,克服各种干扰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孩子要有一颗像“树枝飘摇直上”一样的上进心和爱心,当孩子内心拥有了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就会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25名成功人士和25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心理学家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开始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故事中再平常不过的分苹果,却给两个孩子带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正派与反派。所谓的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口号中的坦荡无私、作风正派、摸摸自己的良心等等。
正派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在生活中也一样,只有遵守竞争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迷,或者消极等等,这样,不仅人格受到挑战,最终也会陷进人生的困境之中。
正派的孩子会得到最完美的回报,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正派,还能确定他们求知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在正派的前提下学得的东西才更加扎实,功底和才华因为正派而变得更加稳固,将来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派的习惯是说了就要做,言必行,行必果的习惯;自觉按照规则办事的习惯;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善始善终,做一件事情必须坚持到最后的习惯。
在培养孩子正派的基础上,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诚实。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读硕士。小伙子在实验室里成绩非凡,很受赏识。一天,导师说:“××先生,明天我要外出开会,您能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连连点头。第二天,导师走了,小伙子拼命打公费的国际长途电话。月底结账时,导师发现电话费很高,一查恰好是她外出那一天电话费最高。她问小伙子:“××先生,那一天是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点头。导师又问:“那么,您打国际长途电话了吗?”“没有。”小伙子一口否认。导师什么话也没说,内心却非常愤怒,第二天宣布辞退了他。也许,有些人不把撒谎当回事,可许多国家是难以容忍欺骗的,更不肯与撒谎者共事。
可以不客气地说,孩子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家长的不良影响,或孩子因说真话而受家长惩罚,或家长自己就常常说谎。
实际上,谎言是许多错误的导火索。作为家长,如果对孩子守信用,孩子就会仿效。当孩子诚实守信时,父母也要及时鼓励孩子。
孩子撒谎一般有三大原因:一是孩子说真话后受到了家长的惩罚;二是孩子为了逃脱困境;三是孩子把自己想象中的事当真的说了出来。因此,只有让说真话的孩子得到鼓励,而让说假话的孩子受到惩罚,并持之以恒,便会让孩子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