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4334800000026

第26章 帮助孩子养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1)

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能力体系进行训练。找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将学习能力化成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对其实施针对性训练,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瓶颈,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达到开发学习潜能的目标。

你的孩子爱学会学吗

家庭教育失误的结果,往往加剧孩子能力发展不均衡,使孩子从爱学变为厌学,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

学习能力可以分为知觉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和行为问题、大运动、精细运动7个方面。由于家庭教育产生的误区,导致很多孩子在这7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和同龄孩子相比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平衡。这种失调导致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造成学业落后。

长期以来,家长对此一无所知,而是习惯于把这些孩子视为不争气、不上进且成心捣乱的坏孩子。其实,这些孩子的智商并不低,也不是态度或品质上的问题。相反,他们还很聪明,智力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只是在动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未能达到适当水平,从而导致能力发展不均衡。

学习能力失衡,既有孩子内在原因,又有环境原因。不良的教育环境、缺少适当的教育机会、富有刺激性的食物、过高的教材要求都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重要原因。而家长的过度溺爱则是孩子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此外,独生子女们缺少伙伴,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前期正是锻炼孩子综合能力的大好时机。家长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哪些方面显得比同龄孩子落后,以便在早期有意识地为孩子的弱项能力多提供机会,使他的能力能够比较均衡地发展。

如何改变孩子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现状,使孩子真正摆脱学习压力,学会学习,掌握爱学与会学的方法呢?

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行之有效的学习能力体系进行训练。找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优缺点,并将学习能力量化成每一个细小的学习环节,对孩子实施极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孩子突破学习瓶颈,使孩子找到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法,达到开发学习潜能的目标。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爱学与会学是学习成功的两个必备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有一位名人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爱学是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不爱学习的孩子学习就会被动,就不可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后也就不会认真复习巩固,学习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

爱学习也未必能取得好的成绩,有一些孩子也不可谓不爱学,但却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这些同学一靠死记硬背,二靠题海战术,结果成绩平平。所以学习要讲究方法,即“会学”。作为家长必须在这两方面下工夫,只要能使孩子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有关专家曾就学习方法对许多优秀孩子进行了访谈研究,同时对广大父母学习辅导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总结了一个优秀的学习方法。这个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按计划完成。

为什么强调要按计划完成的方法呢?

原因有三个,一是生活的秩序为学习提供有利条件,设定目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就可以将一个人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二是不断“完成”,逐渐形成方法后,最后证实并不断积累起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扎扎实实的自信心,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三是“完成”可以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潜能只有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才能被开发出来。

按计划完成的方法培养要求:保证睡眠,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才能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要保证小孩子每天10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初中生9个小时的睡觉时间,高中生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订立计划,家长与孩子共同约定每天的“专门时间”和“自由时间”。孩子的自控力相对较差,所以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订立好周计划和日计划,规定“学习专门时间”和“游戏专门时间”,同时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所谓自由支配是指完全由孩子自主选择。家长帮助孩子培养每天睡前十分钟小结的习惯,小结内容包括:“今天完成了什么?”“今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今天获得的最大进步是什么?”“今天在学习上帮助了谁?”

鼓励孩子追求完美的境界

如今是信息时代,虽然电脑已经普及,但硬笔书写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递信息和知识的技能,写一手好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更何况字是人的第二外貌。

常言道“字如其人”,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字写得刚强,有的字写得温柔,有的字写得潇洒,有的字写得飘逸。那么孩子在写字时,也展示和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同时,随着书写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孩子对事情认真,讲究清洁,从内心去追求一种比较完美的东西。

孩子在认真写字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体验,当他感觉哪些字特别美,间架结构特别合理时,他就会有一种美感,从而陶冶了他的情操。认真写字还可以帮助孩子变得沉着。要是孩子写字很潦草,看不清,透过这种表面现象,反映出孩子内心是比较浮躁,不会用心去做每件事。

书写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促使孩子从内心去追求一种比较完美的东西。写字对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采取一种积极认真的态度。

关于写字,可以从《铭记“戒骄”柳公权》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十二岁即能读诗写文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被称为神童,因此他渐渐骄傲起来。

一天,柳公权和小伙伴在树下写字玩,这时过来一位卖豆腐脑的老人,柳公权得意地拿着自己写的字,对老人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好不好?”老人说:“这字写得就像我的豆腐脑一样,软塌塌的,没有筋骨。”柳公权很不服气,硬要老人写个字看看。老人说:“我写不好字,可有人用脚都比你用手写得好,不信你明天进城去北街看看。”

第二天,柳公权来到县城,一进城门就见北街的大槐树上挂了一个幌子,上书“字画汤”三个大字,树下围了许多人。只见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人,光着双脚,坐在地上,用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着笔写对联,写得非常好。

柳公权看了既惭愧,又敬佩,要拜他为师,并请教他写字有什么秘诀。这个老人用脚提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众家长,始得龙凤飞。”还说:“我生来没有手,用脚写了50多年,现在还差得远呢!”柳公权听了,很有感触,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唐代一位著名书法家。

字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是工整不工整就是态度问题。另外,写字还要追求“写正确”,“写快”,“写好”。孩子形成认真写字的习惯有这样几个步骤:

1、明确目标,激发孩子的写字欲望。

给孩子讲写好字的作用,让他在心里有要写好字的需求。教育也好,培养也罢,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再也没有比一个人保持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更可贵了。在孩子执笔之初,首先给孩子展示一些书法家的作品,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备感羡慕之际,也要让孩子感到写好字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刻苦、认真练习,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收获。总之,要充分调动孩子写字的欲望。

2、赏识孩子,鼓励与奖励并用,调动孩子的写字热情。

鼓励和奖励并用,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对他现有的字写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即使字写得再差的孩子,也要看到他好的地方。

3、协助。

协助一定要有科学性。字第一是结构,第二是笔画,第三是隔线。结构差一点儿,字就会非常难看。但现在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大人,普遍结构问题不大,主要是笔画。这是因为缺少美感,或是不够留心,对字的笔画的基本走向分析得不够,缺少认识。所以要写好字,平时就要在笔画上下工夫。

让初学者彻底改变过去写字的方式方法,坚持下去,从一两个字练好开始,慢慢写几个好字出来,将自己的方法坚持下来,就会看到成效。

对孩子写字要有耐心。教育是一个形成过程,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写一手好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教孩子细心与静心

影片《阿甘正传》中讲的是一个低智商孩子的成长故事。影片主人公阿甘因为智商低,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他的母亲就坚定地教给他知识、技能。阿甘在孩童时期经常遭受别人的歧视,随着他的努力,长大后,他取得了成就,获得了人们的尊重。

在阿甘胜利时,他微笑着告诉人们,做人就是把人的最基本东西做好。阿甘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在重复这样的一句话:“还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这么说……”而小时候妈妈对孩子所说的正是“最基本的”,就像“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那样简单而重要的事情。

人最容易在基本的问题上吃亏和犯错误,摔跟头常常是在认为最平坦的道路上。比如看课本、研究基本概念,就比做大量的题重要得多。

孩子学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细心看课本,事实证明所有在学习上获得好成绩的孩子,都非常重视课本的价值。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怎么来读书提出了读书是“由薄到厚”再有“由厚到薄”的过程。

第一是要把书概读一遍,也就是“薄”的过程。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概读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不同的学习时期,概读的要求也不同。学期开始时浏览全部教材,要知道全书分成几个大的知识单元,每个大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转入每个知识单元时,要略读一个大单元分成几章,每章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新的一章时则看它分几节,学习几个概念、几个规律,解决什么问题。

对书的目录概读时首先要注意对象,因为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此外,概读时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第二是把书读“厚”的过程,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又叫“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内容的阅读。初读每节内容教材时还是需要略读,大体知道内文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

细读的基本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想法,把书的原意读偏了。在细读时要勤于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才能深入地读下去,“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站在书的立场上,想想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把握书的思路;培养了孩子的联想方法,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把孩子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看清楚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可以对书提出质疑,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孩子的“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力的有力手段;孩子的“问”是最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第三是再把书读“薄”的过程——复读。孩子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记忆。复读一般是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课本,熟悉的知识浏览一下,生疏了的知识点要多花一点儿时间唤起记忆,疑难不懂的地方要下工夫弄明白。二是理清教材知识的脉络。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三是领悟课本里的基本点。基本点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经过反复的阅读后,孩子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点,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孩子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培养与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是其意志的表现,同时注意力又是智力之门,如果没有注意力,所有的知识都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头脑。

家长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专注性训练法:复述数字,家长给孩子出一组数字,如5473869,让孩子来重复它,从七位数字开始,当孩子感觉容易对付了,便升到八位,再升到九位,当升到十二位,便不要再升了,且每天只能升位一次。这个游戏每天“玩”10分钟左右,玩一个月左右。让孩子学播音,“新闻联播”的时候,电视说一句,孩子学一句,嘴上学上句时,耳朵要注意听下句,每天5分钟,连续一个月,到连续学10分钟不错5个字时,孩子的注意力的专注性就达到良好了。

让孩子抄书,将自己喜欢的好文章,抄到摘抄本上。刚抄时,一次看的字数不得少于六个,依次增加,当孩子平均每次能记住约十五个字时,孩子的注意力的专注性已经训练得很不错了。

在提高孩子注意力的专注性的基础上,还要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持久性训练。比如让孩子准确朗读,要求孩子对一篇文章,在清楚、流利、中速,每分钟200字左右的基础上,保证一字不差。在读完第20篇时,注意力达到“足够用”。再比如让孩子记录新闻。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或看“新闻联播”,或别的新闻节目时,在刚听(看)完之后马上写出共有多少条新闻,其中国内多少条,国外多少条,男女播音员各播多少条,最主要的六条是什么,坚持20天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还有一个对孩子注意力训练比较有效果的方法——眼球训练法。家长拿一个不大的物体如纽扣等,让孩子细心观察一分钟至一分半钟,然后收起物体,让孩子用笔将物体的特征描述出来,应尽可能加以详细描述。然后把物体拿出来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再加以补充。反复几次以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如时钟、台灯、名画,必须把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争做到描述精微、细致。在用名画作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孩子的感情,由感受上升到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