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误区
4334800000005

第5章 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1)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人格能否完善。社会上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也是家长的竞争。无数事实证明,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犯的错误少了,孩子就变好了。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家长的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好家庭教育,如何使孩子成才,已经成为每一位家长必须学习的课程。

中国父母教育子女面面观

古语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终生受益;形成不良的习惯,终生受累。这句话告诉家长教育孩子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因为成功的教育是从培养习惯开始的。

家庭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孩子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怎么样去做人。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资本,健康成才的基础。一个人养成好习惯,一辈子都受益无穷。如果家长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暴露的哪怕很大的不良习惯容忍迁就,不去加以指正,孩子就可能因非智力因素残缺而限制将来人生的发展。

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观念上近视,致使很多家长目光短浅,错误的教育方式误了孩子的终生幸福。

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亲自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从小就缺乏爱的温暖,致使他们终身没有安全感。

在中国,有很多父母肤浅地认为:孩子身边只要有人看管,没有生命危险就可以了。其实孩子从出生开始就需要和别人交流,虽不会说话,但可以通过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他人的言语等方式交流。

家长只有不断地与孩子交流,才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其心里才会充满爱的安全感。现实中很多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由于和父母的交流少,他们的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因为小时候缺乏父母充分的关爱,内心缺乏安全感,始终处于一种莫名的紧张不安中,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家长明显的错误行为是爱拿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家长的虚伪就是非常爱面子,为了自己的面子他们鼓励孩子上进争光,而不是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孩子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完全以父母的指令为转移。日常生活中家长们都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家长的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众人的面说。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家长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带给孩子的是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起到的是负作用。

在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态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无法和别人合作做事。扭曲的心灵喜欢争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心存轻蔑。

家长错误的教育行为还有就是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孩子其实从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在中国的家庭中,有很多的家长还沿袭着“家长制”的传统观念,父母习惯把自己摆在家庭权威的角色里,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是属于父母的。

这种强权思想,错误地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的个体来看,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空间,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作为父母也应该从内心去尊重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孩子房间的时候应该先敲门。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的时候应该得到孩子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孩子的决定都应该事先和孩子商谈,听取孩子的意见。

作为家长不要去随意地翻看孩子的日记或窥探孩子的隐私。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孩子只有在自己的私密空间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尊重,其实应该从孩子出生换尿布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在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哪一位家长不是满怀喜悦地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打心眼里敬重眼前这个新鲜的生命的?只是后来家长将那颗尊重孩子的心给遗落了。

这种尊重生命的精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日渐缺乏。在没有被尊重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产生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家长忘记了孩子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错误地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人。很多家长由于自己在生命中留有遗憾,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正确的路上走,根本不考虑和顾及孩子是不是适合,或者有没有兴趣。譬如让孩子去学书法、唱歌、跳舞等等。在家长蛮横无理的压力下,孩子不快乐,家长也不快乐,整个家庭变得都不快乐,变成了压制和反抗的较力。以牺牲亲子的和谐为代价,让孩子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所谓父母的理想,其结果是扼杀了孩子发展自我的能力。当孩子长大回想起童年,只有恨意,那些不快乐的回忆会痛苦地伴随孩子终生。

聪明的家长,你要是真的爱你的孩子,就别再重复这些愚蠢的行为。

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越用功越好,所有的努力都是面向高考,面向出国。现实中总有一些家长简单地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就是孩子的一切,孩子人生的目标好像就只有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

这样的目标一旦确定,家长剩下的工作就是竭尽全力,利用一切手段,对孩子或威逼、或利诱、或在孩子面前苦苦哀求等等,来达到这个目的。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过时观念,仍旧深深扎根在众多家长的心中。

如今现实的社会情况是怎么样呢?很多人出国回来仍然找不到工作。很多大学生现在也只能混口饭吃,有的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更有甚者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并不是说考大学和出国学习不好,这里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因为一个人的学习是一个终身行为,重要的是孩子的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诸如孩子的活力、毅力、性格、意志等,这些才是决定和影响一生的重要因素。

家长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用来学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据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家常做家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因为他们在做家务的时候,无形中提高了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所以长大以后面对挫折也就比较从容了。

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就剥夺了孩子一切做家务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体验生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分担责任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的机会。家长只是教养出一个个只会解几道数学题的“机器”。

家长在孩子面前严肃,缺乏幽默感,不能给家庭营造轻松活泼快乐的氛围。面对生存的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孩子完全不知道,更没有去亲身体验的机会。而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太大,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快乐的心情,觉得一切都是被逼的,都是被赶的,一个目标就是为孩子的高考。家长实在不知道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孩子在这种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在这种缺乏轻松和幽默感的气氛下,一个小挫折就会引起家庭的冲突。

父母的爱,不是对孩子提出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爱,不是家长为所欲为的借口。但是,有很多家长却以爱为借口,向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很多家长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家长就是想用这句话堵住孩子的反驳。这些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荒谬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千万别把对孩子的爱用做挡箭牌,那会抹杀孩子明辨是非的心。家长的要求要是合理,孩子自然会心服口服地去按照家长的要求做。

由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片面性,致使家庭教育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发展的需要,而家长的期望只能使孩子的发展更加偏离自身的发展方向。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已使孩子肩上的书包超负荷了,而家长呢,还要无休止地强制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去做各种没完没了的模拟试卷,完全剥夺了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孩子失去了自由飞翔的天地,使孩子在知识的殿堂里胆怯退缩,丧失信心。在这里孩子感到的是阴森可怕,每一次考试完毕,孩子手捧成绩单接受父母的“审判”,孩子考得不好,父亲轻者呵斥,重者就是挥拳对孩子打骂,母亲对着孩子唠叨不停。面对这种肉体和精神的过度折磨,有多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这样被家长给扼杀掉了,更多的孩子是思维陷入凝滞,心灵遭到扭曲。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造成孩子离家出走者有之,造成夏斐那样被母亲用棍子打死者有之。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9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夏斐因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并隐瞒了家长,竟被亲生母亲活活打死。

期末考试后,夏斐数学得82分,名列全班第二;语文得79分,列第五。当他的母亲问及考试情况时,他怕挨打,就谎称都在90分以上。在夏斐被母亲拉着一起到学校向老师询问考试情况时,班主任将考试情况如实相告。尽管夏斐当场哭着向母亲承认了说谎的错误,但回家后,还是被母亲扒光衣服用铁制的三角形木锉一顿殴打,从中午12点一直打到下午4点,直到夏斐被打得奄奄一息,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他的母亲才停住手,洗衣服去了。下午5时许,夏斐母亲见儿子不出声气,才去叫大夫。大夫来后见夏斐情况危急,赶忙吩咐送医院抢救,但等送到医院时,他已死去。

夏斐的母亲吴玉霞,高中文化程度,是职工家属。她望子成龙心切,苛求夏斐门门功课考分必须在90分以上。夏斐平时在家里没有娱乐玩耍的时间,母亲稍不如意,便对他拳打脚踢。小小年纪的夏斐,精神常处于恐惧状态。夏斐惨死后,医院在对他的尸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他浑身发青的尸体上伤痕斑斑。

夏斐在学校学习认真,成绩优良,是少先队中队长。他死后,班主任杨桂梅泣不成声地说:“夏斐是个好学生,昨天上午他还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的呀!”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严重制约了孩子的成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含在口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这是很多家长对待子女的形象写照。

生活富裕了,父母对孩子过多的照顾,使得孩子四肢不勤,体质虚弱。家长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关心和照顾,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独立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和体验。如果孩子一直处在家长保护下生活,那么孩子的主体意识就会萎缩,逐渐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又怎么能期望一个事事都要别人照顾的人成为国家之栋梁呢?

而家长对孩子的过多限制、过多干涉,又阻碍了孩子潜能的释放。1989年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铁路职工,胆小怕事,为了避免自己的三个孩子出门惹事生非,遭人欺侮,竟将他们从小就锁在家里,最长的竟达十几年,使孩子和外界彻底隔离起来,原本正常的三个孩子因此几乎成为白痴。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限制造成的结果可见一斑。家长由于过度地担心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过多干涉、约束和限制。诸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玩水、不要爬树、不要上街、不要夜晚出门、不准看电视、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下棋、不准跳舞、不准踢球等等,可以说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不同程度的约束、干涉,甚至连日记、书信、交朋结友都要受到父母盘查、监督。显然,如此这般,孩子潜能自然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也不可能有健康的成长。

家长对孩子也不要一味地去欣赏、表扬,过了头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听说了对孩子的“愉快教育”、“激励教育”,在没有领会这种教育真谛的情况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盲目的表扬和欣赏,其实也是偏离了家庭教育宗旨。

生活本身就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其中的酸甜苦辣,能使孩子的成长得到全面的营养。

家长过多欣赏孩子成长,过多表扬孩子,对孩子成长中的负面问题就会视而不见,一味迁就,就会丧失对孩子的许多“挫折”教育的良机。现在的很多孩子身体健康结实,聪明伶俐,但却承受不了批评,缺乏感恩的心,更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孩子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太多的负面东西。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同情、过多体谅,会影响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最辛苦的是孩子,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同情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体谅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是家长对孩子过多同情、过多体谅则会使孩子良好的习惯失去连续的滋养。

“习惯不是造就你,就是毁掉你。”在众多的中国家庭中,恰恰轻视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塑造出来的。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

家庭教育中的易错之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孩子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充实他自己,而不是为实现父母的期望。我们的孩子并不是谁的生命在延续,也不是生命的简单重复,他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在最初给予他生命之后,他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了,家长不再有控制或设计他未来的权利。

孩子有他自己的特质,因为每个生命的遗传密码都是独特的。唯有尊重个体的差异、发扬生命的个性才会有真正的成功,世界才会因此而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梦想,孩子也一样。孩子不是家长人生道路的升级版本。有些家长出于一种补偿心态,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了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持这种心态的家长应该反问一下自己: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孩子也一定想做吗?

那些事业成功的家长更会以自己的尺度来规划孩子的前程,他们认为孩子如果不如他们便是失败。这种思想同样也是家庭教育里的一个误区。

一个个体的成功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性格、智力的差异。家长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成功视为一种当然,要让自己的孩子全盘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