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试着用好奇心看待每一种处境。在你目前的环境中,你可以学习和了解更多东西吗,并开始观察和研究这件事情,此时你纷乱的心灵就会安静下来。
试着用创造力看待你所处的环境,也许有什么东西激励你写作、绘画或是制作音乐。及时地抓住正在飞驰而过的瞬间!捕捉它的实貌入画!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将所有的恐惧和烦恼从我们的心田中释放出来。
试着用同情心审视你周围的一切。你注意到周围是否有需要你去了解或是鼓励的人吗?去帮助他们吧!记住通往宁静的秘诀是,适当地以他人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那是一种让自己心境踏实最好的方法,这么做可以让你纷乱的心灵和注意力停留在在应对下次可能发生的事上。
即使在最令人垂头丧气的处境中,你也要试着以一种开放、积极、平静心态,审视发生在周围的事,那么你或许会发现,有些东西永远值得你用觉察力去注意,而有些东西值得你、去欣赏。即使是痛苦和麻烦,我们也可以感激它们,因为他们指导和增强我们的智慧,甚至当我们百般无奈地被迫服从时,它们再也不会那么令人恐惧。确实,让你自己无所畏惧地沉浸在不阻止变化的片刻,那么你新发现的能力会成为你未来做出某种审慎计划的力量。然而,你在急中生智时的认知,将产生帮助你摆脱对不断的生命动荡及其转变的压力。它还会帮助你充分利用生命的变化,及其在转瞬间提供的许多机会。因为有无限变化的地方,就有无限成功的可能性。
是什么原因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是变革的社会。其实,人类就是在冲突和对抗中生活,人们通常都害怕改变,那是因为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压力,我们不知如何应对。在面临变革的社会中,问题的症结不在于内部是否出现抗拒,而在于这些抗拒在何时、何地、如何出现。你可以把抗拒视为人类的自然反应。改变有变动的意思,变动当然会伴随一些抗拒,这就构成了双重压力。
我们在处理压力时,常会面对的一种问题,即发现与自己共事的人竟未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变革,这时那种震惊或被背叛的感觉就油然而生。不过,如果我们领悟到压力是各种改变而带来的自然情绪反应,就能以客观的态度,有效地加以处理。你就会事先做好准备,主动地解决变革带来的压力。你的目的是让那些存在于变革周围、隐藏的紧张情势得以舒缓,甚至消失。这样做当然需要一些技巧,你可先用智慧判断并大胆说出隐藏于内心的害怕等情绪,把那些还未说出口的意见讲出来。
这么做有两种好处,首先隐藏的压力,比明讲出来的压力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可以考虑花点时间,让自己有机会谈谈困扰你的事。把话说出来,不就能帮你解除一些内在的压力吗?其实,把隐藏于内心的问题说出来,等于打开一扇对话的门,让别人有更多参与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但给自己机会,也让别人与你一起了解恐惧,与恐惧者产生共鸣。
大家都记得这句金科玉律:“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就应该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这可是一句大家从小就学到且会拿来教导孩子的至理名言。
遗憾的是,若把这句名言应用到解决问题上时,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这句金科玉律的假定是,我喜欢的待人处事方式会跟你喜欢的方式一样。
这就是“先怎样对待别人”的立论。
很多人从小就把这句名言当成个人生活策略。我们也这样处理周围发生的事。但把这句名言当成策略,这种逻辑思维可能就引出严重的本位主义。因为这句名言假定了,自己的看法就是他人的看法。因此,我所想的就是恰当、正确的。如果你是被这种金科玉律教导长大的,难免会养成这种思考逻辑。不过,如果你以不同的观点思考,就能开启许多前所未有的成功机会。
如果人们被自己对世界的偏见所蒙蔽,看不到个人见解的片面和荒谬。就会因为这种狭隘的观点,而影响我们在处理变革引发的差异时,采取积极、客观的决策和行动。
我们必须承认,大家看待事情的观点绝不会一样。否则会使我们在处理变革差异的冲突及协商决策时,不考虑他人意见,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情况便会十分危险。
为了真正有效处理变革所引发的差异,就得具备善解人意的能力,适时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来看事情。要把先前的金科玉律变为多从别人的角度和想法考虑和处理变革,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作家王蒙在自述人生哲学时,曾深刻地剖析到,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以自己为尺度去衡量别人。不要以为你所喜爱的,旁人也会喜爱;你所恐惧的,旁人也会恐惧;你最厌恶的对旁人也会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因此,善解人意会让你的生活充满轻松和愉悦。
在不断变动的环境中,认知是变革的关键要素。通常,认知同时是变革过程中的因与果。
认知就像雪片,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所以不同人对情境的认知也不可能相同。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是相当个人化的。虽然每个人的认知都不同,但认知是能被塑造和改变的,让我们以更建设性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只要遵照一些简单的做法,就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这种转变相当重要,能使我们更顺利地处理变化,降低负面效应。当你以正面积极的方式看待这些事件,你的观点也在自然而然地改变。
我们必须记住这项重点,一个人如何看待现实环境,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果能好好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就能管理好许多事情。
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周围发生的所有改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事故、危机及压力,让个人认知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个方法是以法国哲学家及数学家笛卡儿说过的一句名言为基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主要含义就是--我们创造自己的主观和客观现实,把这个方式称为知觉三步骤。在任何改变中,不管是思想改造、换新工作或企业改组,总是会发生这三项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指突发事件。是事件本身的经验,也就是发生在你身上,激发你思考和反应的事件。
所以日常生活中所有事情都在这个步骤中,生活本身就属于这个步骤。比方说,有天深夜,你听到楼下有吵闹声,在这个事情中的突发事件就是吵闹声,这件事把你吵醒让你开始想事情,这就是激发整个过程的起源事件。
第二步骤是指你对这个突发开始思考突发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作。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以往的动过程。当我们理活动就开始运恐惧,很快地让这种内在认知把事件完全歪曲。比如,当你在晚上听到吵闹声,你的心理活动可能马上引发恐惧,或许让你意识到屋子里有抢匪进来,这时你心想:“天啊,我被抢劫了,我得赶快保护孩子。”这样一来,你马上就会进入下个步骤。
第三步骤是指心理活动产生的后果,是个人想法自然而然生成的结果,也就是基于我们的心理导致对事件采取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对情境本身的反应。
每个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当然差异极大。由于个人独特的经验不同,致使个人看待世界的观点有所不同。关键在于,我们该了解自己如何汲取外在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处理及舒解这些因之而来的压力。如果你无法影响外在事件的改变,那就把焦点放在改变自己的内在认知上,毕竟,这是你能完全掌握的事。
人的想像力可以尽情奔放,也可以像一潭死水。我们所作所为都是受思想主宰和支配的,如果能好好掌握自己的想法,就算经常身处变动中,也可以处变不惊、泰然处之。
我们无法改变生活,因为生活充满无奈、变化和意外。如果生活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不叫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组织变革、个人冲突、错过班机、不幸事故、还有其他意料之外的事随时都会发生。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却未能改变这些事件,最多也只能影响这些事件罢了。
所幸的是,我们能影响自己的内在观点,因为通过这种认知,我们在心理体系中形成观点,并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自我掌握。如果你可以坦然接受事实,不是一味地用主观的观点看待事情,对现实的感受就会有所改变,也更愿意接受事实、投入事实中。只要改变我们的信念体系,就能产生相当不同的结果。
拯救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汽车业名人艾科卡,就是因为拥有这种与众不同的观点,才能在人才济济的汽车业中脱颖而出。对艾科卡来说,当年被通用汽车解雇,这种被大多数企业主管认为是个人事业上重挫的事,他个人的心理体系对此事件的认识却不同。主导结果是受个人的心理体系的支配,而不是周围发生的改变。艾科卡最终选择的是把失败当成转机。
改变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就能改变事件的后果。一个人对压力认知和判断的态度,就是其处理压力的结果。
其实,生活中,当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就会开启。但有些人总是太专注于那扇已关上的门而满心遗憾,却完全没注意到还有一扇门已为我们开启。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说:“一些员工经常会搞出许多花招,尽可能地破坏管理者进行改革的努力。”因为所有改变都会引发压力,因此每当你推行改革措施前,你就应该预料到人们会尽一切可能搞些名堂,阻挠你进行变革。
人通常会基于三种压力而抗拒改变。
第一种压力是对未知的恐惧。这可是能激起极大情绪的忧虑。想象一下,人们有点像待在没关门的鸟笼里的小鸟,它们随时可以离开,但大多数却宁可待在原地,整天在笼中来回嬉戏,它们对这个地方太熟悉了,待在这里既安全又舒服。你认出许多日常习惯来生活和工作。我们每晚睡在床的同一侧,穿差不多风格的衣服、走一样的路去上班。在工作时,也以相同的方式沟通、处理资讯并做出决策。
问题是,这些习性的结果也是固定不变。当我们身处的环境充满变动,以往奏效的日常习惯就无法再发挥功效,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就会开始担忧。
当我们被要求做些改变时,潜意识里会浮现两个问题问自己:“我能做到吗?”也就是说,我能有这个能力、才能和知识,完成别人对我的期望吗?我们希望自己得到肯定的答案。如果你是领导人,确保员工有能力做好工作便是你的职责。如果员工并未具备适应改变的能力,硬要他们做出改变,简直就是一种相当残酷的惩罚。
另外,我们在被要求改变时,还有多大把握问这个问题:“我想这么做吗?”也就是说,当我衡量得失时,会想我所得到的比付出的更值得吗?
当你做出改变并预测成果时,先以“我能做到吗?”、“我想这么做吗?”这些问题做开端,讨论确定你是否有能力做改变、是否真的能从改变中获益。
从前有一个学生,每当他想要静下心来的时候,总觉得会被一只蜘蛛困扰着。他的老师告诉他:“下次再有这种情形发生,就拿一把刷子和油漆在蜘蛛的肚子上画一个圆圈。”这个学生照做了,当他开始转移注意力之后,他发觉自己的肚子上被画了一个圆圈,这是他的幻觉在作祟,梦幻境界毕竟不是现实生活。这个故事说明了改变心理体系后结果的重大不同,也揭示了不同的生活状况即会有不同的命运走向。
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心理体系呢?
第一,对思想的了解。
什么是思想?我们心中的世界就是思想。中国字在造字上很有趣味,思是心、田二字的组合;想是心理的相,简言之,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什么的时候,就代表我们的思想;记得许多年以前有一首歌,大意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鲜花种什么我们的世界就有什么?就好像这首歌一样,你在生活中种了什么,你的世界就是什么。
思想是可以被创造的,有一位哲人谚:“当我们可以创造思想时,就是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生命未来的时候,”人的思想也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感想和念想。
感想:当我们的情绪、感觉被触发时,产生了一些想法,那就是感想。
念想:心理有感念、有了念头时的想法叫念想。有了念想,就会有一些超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产生改善的念头,就会对思想有一些更新的想法。
第二,逻辑分析加生活的灵感等于创意。
我们都知道对逻辑数字概念比较强的人,通常他的分析能力也会比一般人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提升逻辑分析能力,更需要一些生活的灵感,并把这些理论、逻辑的东西转化为不同的想法,落实于生活中,这就是创意。
在生活里有发明、创造的人,其实都要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除了要积极训练自己对事情逻辑的思考,更要培养生活中敏感的观察力,两者加起来,便会产生一些突如其来、具有新意的东西,这就是创意。
第三,尝试新的方法。
我们对于生活中的任何事,其实都可以做一点小小的改变,这些改变在无形中可以增加我们的生活情趣,对于工作也是一样,不断去创意、思考,你的工作效率一定更高,而在工作里感受到的乐趣也让你更投入。当你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就必须去掌握许多更新的信息,换句话说,信息的掌握绝对有助于创意性思考的产生。
第四,克服被嘲笑的恐惧。
一个班级里,有创意的人通常都不大敢举手发言,因为,他怕被同学嘲笑;就好像一个技术研讨会,许多人其实都很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但他却不敢讲出来,原因是一样的,他怕被同事们讥笑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我们有创意时,如何才能克服被嘲笑的恐惧呢?这时,你一定要鼓励自己、告诉自己,就算在开始时你的创意不容易被大家接受,但一个好的创意绝对要大胆地提出,因为它在被肯定之后的价值,必将远远超过此前所受到的无理待遇!
第五,时间向困难挑战。
一个有思想、有创意的人,在生活中一定常常面临挑战,不要在困难和危机前绕道走,或是寻找捷径。我们应该去做一些挑战困难的高难度的事。因为,只有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才能激发出更富有活力的创意去解决问题,一个人的能力、智慧的产生,就来自面对更大问题的挑战。智慧是人生惟一真正的财富。
二、什么是减压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生存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加重,会产生一系列病变,并引发了很多心理反应。
心理压力总是伴随有许多消极的情绪反应。如果一个人长期承受较重的心理压力,那么很可能导致心理承受力下降,产生心理疾病。
怎样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呢?
1.审视压力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压力有大有小,即使是同一种境遇,同一大小的压力也会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