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涨跌停板的奥妙
43640600000010

第10章 新股发行的影响(3)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股票发行市场实行的基本上是额度制管理。1992年初,随着中国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兴起,企业对于推行股份制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90年代初期,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还局限于上海、深圳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1992年底,继中国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以后这两个机构合并为一)建立以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了1993年的股票发行办法由证券委根据有关部门提出的计划,经国家计委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审批。其后,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中央政府的一些部委都可以向管理部门申请股票发行的额度。额度制渐渐成为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一种基本模式。额度制是在我国股市发展初期的一种管理制度。90年代初,不仅老百姓对于股票投资缺少认识,管理部门对于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化之中。当一些企业看到发行股票可以轻而易举地募集到急需的资金的时候,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性,但随之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额度制的实行,适应了当时市场发展需要,也使股票市场的发展得到了切实的管理。

但是,把具有市场鲜明特征的股票市场用计划经济的模式来进行管理,就会暴露出不少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问题。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中,国有企业与掌握着额度分配权的政府部门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这方面,一些随着经济发展而出现的新兴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劣势顿现。能够得到股票发行额度的常常是一些资质并不是很好的国有企业,政府部门也常常将股票发行额度作为解决其困境的一种手段而划拨给这类企业。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我国的股票发行市场出现了国有转制企业“独步天下”的格局,在前10年有机会进入股票市场的非国有企业实在是屈指可数。这样一来,使得股票发行市场渐渐演变成为靠关系得到发行额度的市场,企业上市凭的是公关,而不是自身的质地,大量绩差企业得以进入市场,甚至有类似红光、郑百文这样的企业,只要有了额度,弄虚作假也能够进入市场。这种情况蔓延开来,使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水平,股票市场也只能依赖过度的炒作来展开行情,中小投资者承受着很大的风险。同时,额度制使一些政府官员掌握了企业进入股票市场的生杀大权,“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也由此而滋生,严重毒化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证券法》第11条规定:“公开发行股票,必须依照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第14条规定:“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设发行审核委员会,依法审核股票发行申请。”这两条规定从法理的高度废弃了实行多年的股票发行额度制,核准制随之被推向市场的前台。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是我国《证券法》规定的要求,根据这个法律的要求,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已经在1999年9月建立。这个发行审核委员会现有80名委员,由中国证监会的专业人员和所聘请的有关专家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他们熟悉宏观经济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了解证券业务,根据规定,他们不在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担任职务,并且不从事与发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其它工作,这在制度上保证了发审委工作的公正廉洁。在发审委委员中,中国证监会会外委员占委员总人数的78%,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独立性。

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建立以后,即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据2004年2月发审委召开的2000年年度全体会议披露的材料,在2000年内,发审委共召开67次首次公开发行的发审会,审核企业228家(次),其中149家通过了审核,55家第一次未通过,19家(次)被暂缓表决,5家因两次未获通过而被否决;共召开59次配股和增发的审核会议,审核企业299家(次),其中218家通过,55家第一次未通过,15家(次)被暂缓表决,10家因两次未获通过而被否决。发审委的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发行股票企业的质量,有助于中国股市整体质量的提高,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2000年3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股票发行核准程序》,使股票发行的审核制在一种透明的环境里展开,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额度制时期大量存在的幕后操作,显然,程序的公开化有利于股票发行的公正性。

但是,在《证券法》实施以后的将近两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股票发行还没有完全走上核准制的道路,一些企业发行的股票,用的还是几年前积存下来的额度。在2004年年初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证监会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其中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核准制位列于证监会开出的9项工作重点的第一位。从2004年开始,随着以前积存下来的额度全部用完,股票发行的额度制正式告别中国股市。1月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一次演讲中明确宣布,从今年3月开始,新股发行将彻底取消额度和指标,核准制作为我国股票发行的一种基本制度,将全面登上我国的股票发行市场。

二、核准制转变市场理念

在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于1999年9月建立以后的1年多时间里,我国的股票发行走的是额度制与核准制的“双轨制”道路。从2004年3月开始,随着以往年度积存下来的额度的用完,股票发行核准制便开始走上股票发行的前台,开始成为主导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一个基本制度。核准制和与核准制一起推行的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原则无疑将对中国股市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市场各个层面上的参与者在投资理念与投资行为上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从2000年开始,部分企业的新股发行已经采用了“市场化”方式的原则,它的一个直接的结果便是使许多公司的新股发行价大为提高,募集到了比原计划多得多的资金,而新股申购者的收益率则相应地下降。海通证券公司研究所在2004年初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全年一级市场的收益率比历年来都有下降。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自1997年起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申购收益率逐年下降,1997年高达95%,1998年降至40%,1999年又降为25%,而2000年又进一步下降为20.67%。这份报告还认为,由于2004年将进一步推行“市场化”的定价原则,因此新股收益率将继续下跌,估计在14%~18%之间。申购新股收益率的降低,正是管理层致力实现的目标,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新股发行公司“圈钱”心理过于迫切,加上战略投资者在参与法人配售时为了抢得配售权而在询价中哄抬发行价。不过,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市场化”原则的进一步推行,新股申购收益率势将进一步降低,甚至出现负值,其结果便是使长期囤留于一级市场的资金从新股摇号中赚得“零风险”利润的愿望破灭,从而导致资金逐渐从市场中流失。但这种流失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可能促使新股中签率提高,使申购者的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从而使新股申购收益率出现回升,市场也在这种反复之中求得平衡。

核准制的推行,使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可以凭着自身的质地上市,而不必像以往那样受制于额度的分配。因此,它的一个最为直接的结果便是有可能使新股发行出现更为密集的情况,市场的供给亦即市场扩容的速度更多的将由市场来作出自动的调节,而不是由监管部门根据市况好坏来作出安排。市况好的时候上市的企业就多一些,而市况差的时候由于会对新股发行造成不利局面,新股发行的速率就减退。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企业普遍患有“资金饥渴症”,在实行核准制的初期,势必会有大量新股挤向股市,从而有可能对市场造成压力。这种状况对发行企业也会形成新的挑战,使它们在决定发行新股时必须“看市场的脸色”。在核准制实行的初期,面对着相对宽松的定价条件,企业的新股发行价势必会不断追高,这在2000年的市场中已经露出信号,但面对超额认购的资金,不少企业本身缺乏心理准备,缺乏投资项目的储备,使资金不能很好地发挥效益。近一两年来,一些上市公司频频变更投资项目,就是在于其招股时没有很好地确定投资项目。同时,核准制的推行对证券商的投资银行业务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促使其放弃在额度制期间普遍采用的对上市公司的包装服务,在新股承销业务中更多地负起勤勉责任。

为了确定一个合理的发行价格,在2000年以来的新股发行中,一些企业不断地在发行价的确定上推出新的办法。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两种方式:一是先法人询价、再上网定价,二是直接在网上询价。但这两种方式都有缺点,尤其是先法人询价再上网定价的方式,实际上其发行价完全由法人投资者一手操纵了,一般散户投资者根本不可能对定价发表什么有影响的意见,只能跟在机构的后面拾其“牙慧”。而第二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在定价上享有同样的权利,但在目前一级市场资金量仍然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它会导致发行价的迅速升高,加剧市场的投机气氛,因此在目前来看还缺乏推行的条件。

股票发行核准制取消了以往由行政部门先审核,再向证监会推荐发行公司的制度安排,而是由主承销商推荐并向证监会报送发行申请材料,再由发审委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和合规性等内容进行审核。在这种发行制度下,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批权力有所弱化,而服务意识和监管力度则可以增强。在以往的市场中,投资者在心理上对监管部门存在着某种依赖性,而事实上管理层也确实承受着对上市公司推荐的责任负担,以致于当红光等欺诈上市案暴露以后,市场上对负有最终审批责任的证监会提出了批评。这种状况也导致一些已经丧失了上市公司特性的企业难以从股票市场中退出。核准制推行以后,证监会将不用对上市公司的质地负责,可以没有牵挂地对市场进行监管,有助于证监会的职能进一步到位,使市场向着更为规范化的目标迈进。

2004年4月19日,第一家在核准制下发行新股的用友软件公布了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发行2500万股A股,发行价达到36.68元,创下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新股发行的最高定价。与2000年一些发行公司不同的是,用友软件并没有进行法人询价、上网定价或网上询价之类的方式,而是直接由发行公司和承销商协商产生了这个价格。按照中国证监会对核准制的要求,发行价格的最后确定应该能反映公司的潜在价值及市场的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对价值的评估是定价的基础。这样一来,投资者在认购新股时,就必须考虑这个价格是否合理,也就是是否能反映公司的价值。可以说,对这个价格的评判权,已经全部交给了投资者。4月23日,用友软件在上海证交所上网发行,获得了成功。这当然可以认为反映出了投资者对这个价格的认可,而随着核准制发行新股的逐渐增多,也一定会出现因定价不适当而导致发行困难的公司。

三、二级市场配售的终止

2000年2月14日,中国证监会在春节以后开市第一天宣布,对新股发行实行重大改革,试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按比例部分配售的办法,在新股发行时,将一定比例的新股额度由原来的上网发行改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投资者根据其持有上市流通证券的市值和折算的申购限量,自愿申购新股。这一政策同当天人民银行和证监会联合发布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一起,作为市场上两个重大利好消息,对推动2000年出现大牛市行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投资者在这两条政策的鼓舞下大举进入市场,促使当天沪深两地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劲上扬行情,两地指数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9%。

管理层出台这条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把长期囤积在一级市场搏取一二级市场之间差价的资金驱赶到二级市场上去,以满足二级市场行情走高以后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确实,在中国股票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长期存在着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一级市场由于有二级市场的炒作,其投资处于一种“零风险”状态,中签得到的新股上市以后总是能有所收获,只不过这种收获受着二级市场炒作者的牵制,从收益率来说会有大有小,收益率大的可以有几倍的收获。相对来说,二级市场投资者固然可以从股价上升中得到收获,却同时要承受股价跌落的风险,其收益与风险的机率基本上是对等的。一二级市场之间的这种不对称在市场上引发了一定的非议,1999年底,深圳证交所开设的网站提出了按投资者持有股票市值配售新股的建议,让市场意外的是,这个建议很快便被中国证监会采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