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涨跌停板的奥妙
43640600000022

第22章 股市的未来(2)

目前,人们对“新经济”概念的理解还不尽一致,比较有影响的一种解释是,“新经济”是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结合起来的一种“综合体”,它以知识、金融和网络为武器,展现人类历史上又一次生产力转移所带来的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性的转变。从这一点上来说,历来以得风气之先而著称的中国股市在1999年上半年出现的一轮对网络股的炒作行情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网络业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股票市场的原有构架产生冲击,在2000年,我国一些证券公司开始推出网上交易,就是一种借助于网络进行股票交易的形式,虽然就目前来说还没有对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造成很大的变化,但从长远来看,它可以改变我国证券公司在接受股民委托时以证券营业网点为依据的传统形式,从而使证券公司不再像以往那样以证券营业部的大而全作为努力方向,而是要积极构筑交易网络,推动网上交易的开展,以此来节约交易成本。这种交易形式上的改变自然也会带来交易行情上的变化。

新经济是不同于传统经济的一个领域,它以高科技为导向,代表着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之中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就是要把这些企业从传统经济领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之能够依赖新经济所代表的产业获得新生的机会。因此,在未来几年中,以高科技为主流的新经济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劲的推进器,而它又可以为股票市场增添很大的炒作活力。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热衷于“新经济”概念股的炒作,主要就在于“新经济”所代表的产业有爆发性成长的条件,而不是像传统产业那样由于科技新发明的出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走向衰退、消亡。因此,“新经济”产业在带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出现全面增长的同时,也必然在上市公司群体中产生号召力,从而带动上市公司利用先进的股权配置模式不断地进行产业的升级,为企业创造丰厚的经济效益。以香港股市为例,香港在回归祖国以后,要想继续保持和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完成由以往的地产服务为主的经济格局向高科技为主的经济格局的转变。而香港能否如愿以偿,关键又在于它能否建立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新经济”公司。香港股票市场作为孕育大牌“新经济”公司的摇篮,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0年,香港盈科动力击败新加坡电信,全面实现了对香港电信的股权收购,这一亚洲最大的电信购并活动和香港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收购活动,不仅使香港特区政府保住了对香港电信这样一家对全港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的控股权,而且也促动香港股市出现了新一轮购并潮,推动着香港“新经济”产业走向成熟。反观内地的沪深两地股市,资本市场尚没有发展到对国家经济起到立竿见影的重要影响的程度,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购并活动短时间内还不大可能在股票市场上发生,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以后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国家在大力推进“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利用股票市场的股权重新配置功能来推进这方面的动作,从而使股票市场围绕着“新经济概念”而不断地出现高潮。

必须注意的是,“新经济”虽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应该肯定地认为它是本世纪经济发展潮流中的主导,但是,“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产业,其发展速度可以出现远远快于以往一些传统产业从兴起走向成熟所花费的时间,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虚拟经济的色彩,要把这种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还必须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在股票市场上,它所产生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使虚拟经济的成分大大膨胀,并有可能超越实体经济,这中间必不可少地会出现投机的成分。就我国来说,经济运行还没有完全融入“全球化”的体系之中,虽然国人已经对“新经济”的重要作用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但真正的“新经济”还与我国的现实,尤其是股票市场上的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中国股票市场早已开始炒作“新经济概念”,这种炒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在推高股市行情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泡沫。

关于这一点,最为典型的就是发生在1999年5月的对于网络股的过度炒作。网络产业在我国确实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就它目前的状况来说,还难以给一些参与其间的上市公司带来直接的投资收益。一些上市公司仅仅是对网络产业投入了少量资金,实际上并没有对其经营带来什么很大的改变,但在二级市场上炒出了强劲的走高行情。这种过度的炒作自然也能在股票市场上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但它的生命力却是难以长久的,一年以后,市场对网络股的热情就已经烟消云散了。“新经济”产业作为在新世纪里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是长期的,它带给市场的想象力也是长期而丰富的,对此,投资者应该抱有充分的信心。特别是在今日世界与中国都很有成长性的高科技股,必将在中国股市中演绎出一波又一波的科技股行情,从而使大盘能够保持不断走高的活力。

四、大盘扩容的长期性压力

回顾中国股市在这10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整个90年代中,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前半期虽然也有不少新股上市,并且对二级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这些上市股票在目前沪深股票市场整个盘子中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而在后半期上市新股始终是紧锣密鼓,几乎每一年都有超过100家的新公司在沪深两地交易所挂牌,并且对二级市场的行情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一级市场发行的新股在发行价上与其在二级市场上市以后的交易价格之间有一段较大的差价,因此新股发行在中国股市一直比较火爆。然而这种火爆的新股发行却给二级市场增加了不少的压力,在新股上市后所得到的收益极大地刺激了习惯于趋利的资金流向,大量的资金从二级市场中分流出来,一级市场的新股中签率越来越低,而二级市场的行情很多时候却在多重压力之下难以有效上升,尤其是由于缺少资金,更使得市场的多头力量力不从心。

从1999年开始,市场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措施推进市场建设,沪深两地股市二级市场连续出现了火爆行情,使市场出现了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如果我们对这轮行情的动因作一番仔细的考察分析,就可以发现,管理部门之所以一改以往习惯于控制行情上涨的态度,主要在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量的国有企业希望通过股票市场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筹集到急需的资金,同时在沪深两家交易所内已经挂牌的大量上市公司中,有不少由国有资产控股的公司也希望变现国有股,从而实现国有资产退出部分投资领域的愿望。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大型国有企业转制发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99年秋,总股本24.1亿股、流通股本3.2亿股的浦发银行和总股本23.1亿股、流通股本1.75亿股的首钢股份发行股票并在沪深两地交易所分别上市,向市场宣示了大盘股开始大规模进场的动向,沪深两地股市行情顿时处于萎顿之中,两地股指双双下行。这种状况说明,虽然新股发行在一级市场上曾经受到许多“追新族”的欢迎,但如果新股发行加快进度.超过了市场的承受力,还是会在二级市场上引起不良反应的。

就摆在中国股市面前的各种利空因素来说,大盘扩容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感到沉重。最近一年多来,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虽然速率超过了以往,但发行都很顺利,而且一些上市公司的新股发行价还创出了新高,随着核准制的推行,新股发行价还会不断地创出新高。同时二级市场也并没有因为新股发行的猛烈而出现过速的下滑。这种状况的产生给了市场这样一种感觉,有人认为新股发行已经不再是市场面临的一大利空因素,在某种情况之下反而还可以成为行情上升的助推力量。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近年来新股发行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在于市场管理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扩大资金供应的非常措施,这些措施在市场上产生了很好的效应;同时还应看到,在最近一年来的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过度投机力量。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能够出现盛景,除了有政策的促动以外,一些投机势力的推波助澜其实起了更大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原因,有的上市公司才会出现高得离了谱的新股发行价,以至于引起了市场的一片哗然,同时在新股发行中的腐败行为也很快地滋生、蔓延。由于政策的基本面需要市场出现上升行情,管理部门对这种大量存在的违规行为采取的态度虽然不是放任,却是比较温和的,对于揭露出来的违规事实的处理也是比较低调的。因此,面对这种在特殊背景之下形成的新股发行的环境,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认为大量新股的发行与上市已经不再对二级市场的走势构成威胁。

明白这样的道理,我们就应该看到新股发行对市场所产生的强大的压力。当二级市场已经开始为资金紧张而发愁的时候,不断出现的新股无疑会使资金问题更为紧张,新股上市的压力将是长期困扰中国股市进程的一个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有人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便是实现双向扩容,即在对大盘进行扩容的同时,积极进行市场资金的扩容,市场管理部门近几年来正是在这样地努力的。然而,必须看到的是,这两者的扩容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对等的,新股不断发行上市,即大盘的不断扩容是绝对的,而新资金的进入市场却只能是相对的,这些资金的主人虽然获准进入股市,但他们对进入的时机却有一个意愿问题,他们不可能不看二级市场状况盲目进入市场。新股要大量上市,企业也表示出很强烈的愿望,这种状况在核准制推行和创业板开设以后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市场的资金面会显得越来越紧张。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二级市场自然不可能一往无前地往上猛涨,在投机势力的炒作之下,它或许会出现一段大行情,但随着这种来去不打招呼的势力的隐退,它又会给二级市场的行情造成一定的伤害。

五、B股高潮之后

2004年2月,我国的B股市场实行了对内开放的新政策,境内居民可以用合法持有的外汇资金购买B股。这项政策的出台迅速改变了B股市场长期冷清的局面,也使一批原来买入B股等待机会的投资者终于“熬出了头”,得到了较为丰厚的盈利。这一状况的出现还对中国股票市场整个大盘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以后一段时间沪深两地股市指数的上升中,B股板块的上扬显然构成了重要作用。自此以后,B股改变了长期无人关注的现实,开始进入境内投资者关注的视野。B股的价格在相当长时间里严重偏低,市场认为这是一个极有投资价值的板块。

管理部门为了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在对内开放B股市场时采取了分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时间从2004年2月19日开始的开放其实只是一种“半开放”,到6月1日才可以说实行了“全开放”,因此实际上6月1日之前在B股市场里盈利的大都是在2月19日之前以“地下”形式先期参与的投资者。“全开放”意味着有更多的外汇资金进入B股市场,不少投资者都把希望放在2004年6月1日以后,期望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上再得到盈利。但是,中国股票市场以往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自从2004年2月的政策出台以后,B股经历了一段狂涨的高潮,其原始股般的盈利机会已经成为“过去时”。当市场对一个利好消息过于期待的时候,这个利好消息的作用通常都会提前消化,6月份之前B股能保持良好走势,就是靠了这种对利好消息的期待。虽然就目前大多数B股的价位来说,还有不少低于A股,显示出其还有一定的炒作价值,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它们已经逐渐地向A股靠拢了,从相当程度上来说,它们已经与A股没有什么大的两样了。既然如此,投资B股就必须像投资A股一样,需要认真地分析这个市场的基本面,至少在B股与A股并轨出现重大可能性之前,B股只能靠智慧而不是靠机会赚钱了。

我国B股上市公司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早期上市的,它们中有不少是沪深两地得政策照顾之先而优先上市的本地公司。由于转制不彻底,其中有不少公司在生产经营上已面临较大的问题,如PT水仙由于“四连亏”,在2004年4月已经退市。深圳股市的PT中浩也面临着与PT水仙同样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个别B股公司已经毫无投资价值可言。从2004年开始,新增加的PT公司中也有不少B股公司。在经历了对内开放最初阶段的一段普涨以后,B股市场中的个股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大盘绩平、绩差股已成为市场大肆抛售的对象,如二纺机、陆家嘴、轮胎橡胶、氯碱化工等个股的B股总是走在行情的最后,并在B股板块回档时率先下行,就深刻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