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民族精神的培养
43656900000012

第12章 提高民族素质接好班(1)

(一)参加升旗仪式树立爱国精神

一艘法兰西的轮船正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舱里坐满了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其中有一个11岁的少年,他穿着破旧,躲开人群,像野兽般盯着大家。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两年前,在乡下务农的父母将他卖给了戏班子。那里的人对他拳打脚踢,让他挨饿、逼他学习唱,带他四处奔波。

当戏班子到了巴塞罗那,他再也无法忍受饥寒交迫的生活,找机会跑了出来。他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十分同情他,就给热那亚的警察署长写了封信,让警察署长送他回到父母身边。领事让孩子带着信,搭上了这艘船。

少年浑身是伤,十分虚弱,坐在二等舱的乘客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有人问候他,他也不搭理。在他眼中似乎人人都是邪恶的。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有三个喝得有几分醉意的西班牙人仍然不死心,不停地问他许多问题。最后他终于开了口,用混合着法兰西腔和西班牙腔的意大利语向人们述说自己的经历。少年的话虽然有些含混不清,但加上手势,船上许多乘客都听懂了孩子的话,对他悲苦的身世感到十分同情。那几个喝了酒的西班牙人继续不停地和他说话,后来又酒兴大发,施舍般地拿出许多钱扔在桌子上,对那孩子说:“给你,拿去吧!”

少年向他们表示感谢,将钱装入衣袋,苦闷的脸上现出了一丝笑意。他回到自己的位子,将挂帘拉上,闭上眼睛想着:“我现在有钱,可以买好吃的东西,两年了,都没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这次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到了热那亚,先买件像样的衣服。带着钱回家总比空着手要强。”对他来说,金钱足以左右他的命运。

正当他开心地想着的时候,那三名西班牙乘客正围着桌子,边喝酒边谈着旅途中的见闻,当谈到意大利的时候,有个人说那儿的旅馆糟透了,另一个则说铁路状况十分恶劣。随着几杯酒下肚,他们的谈话也更加肆无忌惮起来。有一个说,与其到意大利,还不如到北极,意大利满街都是骗子和土匪;另一个则说,意大利的官吏目不识丁。

“愚蠢的国民。”一个人说。

“卑鄙的民族。”另一个说。

“土匪……”

第三个人的话还没说完,忽然有无数个铜币砸向他们,他们的头部和肩上都被打中,铜币在桌上及地板上翻滚着,发出丁丁当当的声响。三个旅客暴跳如雷,抬头向少年望去,等待他们的又是另一把铜币,直砸到他们脸上。

“把那些臭钱拿回去。”少年向他们大声吼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竟敢侮辱我的祖国,我不会要你们一分钱的。”

贫苦的少年人穷志不穷,尽管饥寒交迫,可是在他的心中仍然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当有人侮辱他的祖国时,他毫不犹豫地将铜钱砸向卑劣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应该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国。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在我们中国,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他们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等,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我们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等到参加升旗仪式的时候,要深情地向国旗敬礼,在心里默默立下为祖国而奋斗的志向。

(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术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唯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这个学生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这位学生就是日后的北宋伟大的改革思想家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自幼孤贫、勤学苦读。他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越国中吴节度判官(苏州钱粮判官),祖父范赞时,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钱弘俶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990年)父亲不幸逝世,范家失去了生活来源,范仲淹之母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姓名叫朱说(音yuè),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破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奢侈浪费,无所事事,便多次规劝,不料,朱家兄弟听得不耐烦,有次便脱口说道:“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

范仲淹听了一怔,觉得话中有话,便追问为什么,有人告诉他:你乃姑苏范氏之子,是你母亲带你嫁到朱家。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下决心脱离朱家独立生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独自前往南京求学去了。

范仲淹为什么要去南京呢?因为此地是人烟稠密的大都会,教育事业发达,这儿的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范仲淹入学后,皇帝来了也不出去观看,昼夜不停地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他的食物很不充裕,甚至不得不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不充足,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这种情况被他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到了,回家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叫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