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康巴文化的体验地
——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的中心,距离成都960公里左右,属于德格县城更庆寺的一部分,是德格第12世土司兼六世更庆寺法王吉·丹巴则仁于1729年创建的,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印经院的选址是因一个叫拉绒的藏族牧民而定。他驮了一牦牛经书献给土司,哪知牦牛受惊,将经书落在了地上,土司认为这是一种“天意”,因此就将印经院选在了该地。如今,德格印经院已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因为藏区文化典籍中的70%在德格印经院都有藏本,这里有藏族文化的各类典籍共830多部,有木刻印版近30万块,是现在收藏经办最多的一个印经院了。这些经办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美誉。难怪,有了这个印经院,德格便成为藏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德格印经院也成为德格的象征。
在德格印经院,除了那些精美又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建筑,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那一排排整齐陈列的木雕经办了。
说起这些经办来,可能有很多细节和故事都是一般来参观的游客不容易了解到的。据介绍以前德格土司为了鼓励那些刻得精美的工匠,就在好的印版上刻下一个他的印章图样,即一个蝎子的图案。蝎子是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愤怒像的一个法物,从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些经办的价值。而这些刻得好的经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采用了独特的德格书法,并且下刀很深,据说德格土司给工匠的工钱是刷在经办上的一层金粉,刻得越深,工匠获得的金粉就越多。
德格印经院的经办,不仅雕刻精美、数量众多,而且这里还存有一些六七百年的老板,以及一些经书的孤版。比如现在存在德格印经院的《般若八千颂》就是一套非常珍贵的经办。因为这套经办的历史比印经院的历史还早,已经有300多年了,是德格印经院从德格的龚垭寺请来的,上面有藏文、梵文和乌都尔文三种文字,并且还有图案,目前这种版本在世界上仅此一套,这套经办也是四川的三宝之一。
在德格印经院,除了这些藏文经办外,还有很多雕刻有图案的经办,这类经办都比较大,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佛像,这些佛像面部丰满,线条流畅,有的雕版上还有数十个人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现在,这些佛像画也可以对外出售,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旅游纪念品,而且价钱并不贵,但如果是用藏纸印的价钱就稍微贵一点。因为藏纸的制作工艺是不一样的。在德格印经院,藏纸是全手工制作的,另外,藏纸的原料也很特别,当地人在制藏纸的原料中,加入了一种藏地的草药,这种草药能除菌、防虫,所以这些纸存放若干年都不会被虫蛀。
除了用纸很讲究以外,印制经文的颜料也很讲究。一些重要的经文,往往是用天然的矿物颜料朱砂来印的。而朱砂要先磨成粉,再浸泡一周搅成汁后才能用于印刷。
只有到德格印经院看到了印制经文的全过程,才能感受到,这里的人们是多么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印经院对于藏区的文化传承是多么重要。德格印经院使历史上的德格成为了康巴地区的文化中心,也使现在的德格成了藏族文化的宝库,并和格萨尔王文化一起成为了德格旅游的亮点。
02
噶举派主寺——八邦寺
八邦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的东南部,距县城75公里,属噶举派四大支派之一的噶玛噶举派寺院。“八邦”(dpal-spungs)藏语义为“财富聚集,吉祥荟萃”。传说当年止贡噶举派高僧雄秋伦巴云游到此,见此地三山如像,拱卫一小山岗,应了“三象聚会”财富汇聚的吉兆,遂选定此地建神殿以住修。后由于西藏政治势力和宗教各派之间的斗争,1290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萨迦派与蒙古军配合夹击止贡派,此役以止贡派的惨败告终,位于德格的八邦雄伦寺亦被勒令改为萨迦派寺院,由萨迦派僧人担任该寺住持。此后随着萨迦的衰落,寺院的香火亦由盛转衰,成为云游僧人静修之所。到了明代洪武时,因寺中僧人不慎失火,全寺毁为废墟。只大殿一角尚存。但仍时有静修之僧选此结庐住修。清雍正五年(1727),在德格土司登山泽仁的大力支持下,由八世司徒却吉迥乃主持重建八邦寺,历三年之久,终于使八邦古寺以崭新宏伟的面貌屹立于俄色拉山麓,成为多康地区噶举派最壮观的寺院。
“噶举”意为“领受语旨教授之传承”,也称为白教。主持修建该寺的司徒·却吉迥乃,曾长期游历卫藏、尼泊尔、印度等地,精研藏族宗教绘画和建筑艺术。他在重建八邦寺时,将格鲁派寺院、印度寺院的建筑风格融入噶举派传统的寺庙建筑风格中,形成了既有格鲁派寺院宏伟壮丽,又有噶举派寺院细腻神秘的建筑格式。主殿“卓拉空”建于山冈之脊上,为一四合院式的三层建筑,正殿高24米,八根粗逾合抱的大柱,俱为千年巨木整树造成,愈增大殿的雄伟气势。二楼为活佛住所,雕梁画栋,金碧溢彩。殿内四壁绘满珍贵的壁画,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及六道轮回等,形象生动,色彩绚丽,是著名的藏画“噶日”画派的杰作。“卓拉空”除正殿外有房屋130余间,丹青披拂,经幡招展,十里之外可以望见。“卓拉空”经历辈司徒活佛的修缮扩充,内部极为华丽,到处鎏金飞彩,珍宝聚集无数,佛像造型极其精致。“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曾一度遭受破坏,1978年起国家先后拨款数十万元进行培修,新塑一座八米多高的弥勒佛像,金光闪闪,甚为庄严。
除主殿外,寺院有讲经堂五所,闭关中心两处,印经院一所,僧人居室108幢,灵塔30座。据《八邦寺志》记载,其极盛时有大寺三院,小寺五院,讲堂三十五处,禅堂二十五所,大小僧舍180余幢,常住寺僧人八百余人(现有僧人400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逶迤而建,自下至上连成一片,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八邦寺全称为“八邦土登育科岭”,义为“集祥佛教转法洲”。简称“八邦寺”。自雄秋伦巴建寺(约在公元1223年前后),迄今已有近780年的历史。除了她的建筑宏伟庄严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寺内丰富的典藏、历史古迹和别具一格的壁画了。八邦寺大画师通拉泽翁,幼年入寺学画,精研画艺,在运色、布局、透视方面卓有成就,一生培养弟子200余名,绘制唐卡900余幅。八邦寺大殿修复后,他率弟子将所有壁画重新绘描一遍,使许多古代名画重现光彩。故多康地区流行“学藏画到八邦”之说。
有一百零八座子寺的八邦寺
在川西德格境内汇入金沙江的色曲、白曲、麦曲,湍急而清澈。藏语色曲的意思是金色的河流,其意象并非玩味水流的颜色,而是珍视其灌溉肥沃河谷的价值。
色曲河谷本来是林葱土司家的。15世纪中叶,噶尔家族的博塔·扎西生根把女儿折腾嫁给土司的条件是:聘礼应是一对牛耕一天的土地。土司求婚心切,一口答应。于是扎西生根亲自驱赶犏牛,早上从柯洛洞出发,天黑前到达龚垭北面的年达,行程35公里,一举取得土壤肥沃的色曲谷地。
其后不久,扎西生根将他的头人府治,迁往河谷中心地带的更庆,改他的家族名号噶尔为德格,自封第一代德格王。至第七代德格王拉青·祥巴彭措时期,德格家族已经取代林葱土司在金沙江、雅砻江之间的强势地位。第十二代德格土司兼六世德格法王的登巴泽仁,于1732年被清代朝廷封为“德尔格忒宣慰司”,其辖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江苏省。因此,当地藏民有“朗德格,沙德格”(汉语意思是“天德格,地德格”)之说。登巴泽仁土司为人称道的至少有两件事:其一是修建德格印经院,其二是修建八邦寺。
这座古老寺院以“建筑宏伟、高僧辈出、典藏丰富而闻名于全藏区”(藏学家任新建语),但当地藏民更看重该寺院护法神的奇谲法力。德格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据说这件事就发生在白曲河上游的八邦寺。有一天,一个经堂喇嘛看到来拜佛祖的信众中间有个姑娘特别漂亮,心里想要是我能够拿她献给佛祖就好了,没想到次日早上照例去经堂念经时,竞看到供桌上赫然摆着那个姑娘的鲜活头颅。
土司家族的第一家庙
溯白曲河而上的那条山路崎岖狭窄,露岩丛杂,至今未通班车。河边有花白肚子的喜鹊,还有鹅黄肚子的水鸟,它叫黄鸭,又叫藏鸳鸯。据说一对黄鸭中的一只若不幸亡故,另一只会飞到高空后一头扎下来以身殉情。
白曲山谷有九寨沟那种迷人韵味,溪水在岩石上活泼跳跃,古树在水边静穆安详,树身布满了黄绿相间的苔藓。
八邦寺这座噶玛噶举派寺院隐藏于山谷深处,山顶上的寺院主殿宏伟而肃穆。寺院背后的一座山被称为黑象,另两座被称为白象和花象,山与山之间有两条溪水流淌,故此地被称为“三象戏二水”,形胜之地也。
八邦寺的前身,是止贡噶举僧人巴登雄秋伦巴于12世纪末叶修建的兄里寺。噶玛拔希是德格汪布顶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活佛都松钦巴的转世灵童。噶玛拔希云游古蒙古地区时,蒙哥大汗尊他为国师,赐他一顶金边黑帽。因为噶玛拔希曾在兄里寺主持3个月日常寺务,故八邦寺有国师庙之称。
八邦寺卓拉空主殿
八邦寺卓拉空主殿为四合院式的建筑群,里面是回廊绕回廊,房间套房间,楼梯连楼梯,仿佛荷兰画家埃舍尔画中的立体迷宫。经堂门环是镏金镶银的,据说其精湛工艺已经失传。经堂墙面的天王壁画,是著名画家通拉泽翁的手笔。
经堂的屋顶是一层又一层的。往往下一层的屋顶就是上一层的天井。在第三层屋顶上,可以看到强巴佛的头部。八邦寺第十一世司徒活佛白玛旺秋杰布,曾于1927年主持锻铸一座25米高的巨型强巴佛镀金塑像。据德格学者泽尔多吉介绍,那座佛像在“文革”中被砸掉了。他说:“强巴佛、弥勒佛、未来佛是同一个佛,佛经里对他的相貌有规定,如大眼睛、圆脸、高鼻子,面带微笑。现在的这个塑得不是太好,但有15.8米高,是目前康巴地区最高的强巴佛。”
强巴佛的隔壁,就是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活佛却吉迥乃的灵塔。曲吉迥乃生于1700年,幼年被第十一世噶玛巴·益西多吉认定为噶玛寺第八世司徒活佛。他曾游学于印度、尼泊尔数年,并撰写《印度旅行记》;他曾被登巴泽仁土司聘为德格印经院总编校,完成全套《甘珠尔》计103部;他赴拉萨治愈众多天花患者,并编撰《天花论治》等医书;53岁那年,他用金粉为德格土司亲笔抄录一套《甘珠尔》;74岁那年,他抱病前往小金川,以宗教人士身份调停战事,次年圆寂于炉霍的觉日寺。
读书制度定于1771年
泽尔多吉先生是八邦人。他曾于5岁至13岁在八邦寺读书;开始是识字,然后是读经。旧时入八邦寺读书的仅限于男孩子,哪家的哪个男孩可以读书,全由寺院决定。这个制度是曲吉迥乃活佛于1771年制定的,至今已延续236年之久。如今八邦寺附近的在校学生,也常于暑假、寒假来寺庙读经,其人数大概在50名左右。
绘画和念经一样重要
德格县志记载:八邦寺收藏唐卡画10150幅,经书32400部,木刻印版129845块,纯金誊写的《甘珠尔》一套,各个历史时期的诏书、印章等文物5000余件。八邦寺印经院一楼经堂有一套《全知经》,它是女土司降央伯姆(生前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授命德格经印的给八邦寺的。
八邦寺的绘画传统肇始于曲吉迥乃活佛时期。噶玛噶智画派是中国藏区三大藏画派别之一,八邦寺第一代司徒活佛曲吉迥乃是噶玛噶智画派重要画家,他于1737年完成的《如意藤》唐卡组画,历来是画家临摹的范本。脱胎于噶玛噶智画派的噶雪画派,其创始人噶雪·噶玛扎西,早年师从曲吉迥乃。
出生于1902年的通拉泽翁,是八邦寺承前启后的著名画家。他一生创作7000余幅壁画、唐卡画,并撰写《诗镜释难》、《西藏医史》、《噶玛噶举源流及八邦寺史》、《藏族绘画史》等藏文著作。今年54岁的泽翁江措,是通拉泽翁的弟子之一,曾跟随这位老画家8年之久,直至画家86岁辞世。
平日不许女人入寺院
除传统藏族节日外,八邦寺另有本寺特有的宗教活动,这在别处是看不到的。八邦寺的破九节在藏历十二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举行。第一天僧人不戴面具,就穿平日的袈裟表演羌姆(藏族宗教舞蹈,即寺院傩,又称金刚舞);第二天要戴护法神面具,穿跳神的袈裟,这种袈裟的宽大衣袖呈三角形,颜色以黑、红、紫红为主,舞蹈喇嘛多达100余人。
八邦寺的护法神殿在卓拉空主殿二楼。每日自天亮至天黑,有喇嘛在里面轮流击鼓。其鼓点声音单调而急促,似有决斗前的紧张气氛。八邦寺级别最高的3位大护法神常年被供奉在这里,虽然神殿的门白天始终是开启的,但除值日喇嘛外,不许任何人擅自进入。到每年的破九节,那3位大护法神才被请出神殿一次,他们中的白郎吉骑他降伏的妖魔,其妻子巴登拉嫫骑骡子,当吉骑山羊。这时候,僧人、信徒方可一睹其面容。
八邦寺有经商传统,专门挑懂汉语的、有经济头脑的喇嘛领头出去做生意,5人一个小组,三年五年轮换一次。通常有三分之二的僧人去外地经商,寺院提供的本金以皮草、药材等折算,僧人们的足迹远至印度、尼泊尔。传说八邦寺的小护法神会跟着商队出去做生意,帮喇嘛赶骡子,并偶尔现身于旅途中。
八邦寺规矩很严,平日不许女人入寺院,更不许女人登经堂屋顶。因为现在来旅游、参观、采访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此项禁令有所松动。
03
第二金刚道场——噶陀寺
噶陀寺位于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金沙流域的白玉县河坡乡,耸立于白龙沟德念山山腰。该寺于藏历第三胜生周土兔年(1159),由宁玛派高僧当巴德协尊者倡建,距今已近850年。因寺址建在山形犹如奋猛雪狮之背脊的中央巨石上,而巨石有“十字金刚杵”和藏文第一个字母“噶”字,故取名为“巴尔嘉瓦噶陀多吉丹”,意为“吉祥尊胜噶陀金刚座”。噶陀寺历史源远流长,教义精深广博,是康区宁玛派寺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寺院,也是当今宁玛派的主要源头。
大殿是噶陀寺的中心建筑,分为大经堂、护法殿和莲师殿。大殿前的层层台阶是噶陀寺古老而悠远的见证。大经堂是噶陀寺僧众日常诵经和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经堂内常年供奉着释迦牟尼、金刚萨垛等佛像,以及龙萨宁波、江扬堪布等祖师塑像和堪钦坚参俄色大师的肉身像。经堂内彩幡高高悬垂,色彩绚丽夺目,既包含浓厚的宗教情感,又富有鲜活的民族艺术特征。每逢举行各种法会活动时,在大经堂内会依据法会的内容架造坛城,供奉相应的佛像,经堂内僧侣们在庄严的法鼓声中,齐声念诵经咒,梵音缭绕,在袅袅不绝的经音中,众生得到祥和宁静。此外大殿内还供奉了由当巴德协仁波切亲自主持塑建的三世诸佛、八大菩萨、门神、护法神等像。这些圣像内藏有从桑耶寺带来的莲花生和毗玛拉上师的金卷、全套原装幻化五部,以及卓普巴·释迦森格的法衣、素钦·释迦迥列的牙舍利、阿低峡尊者的通人冠、桑杰益希的腰橛和佛舍利子等,还存放有金字《甘珠尔》、金字《十万颂》及银字《十万颂》等1300多函佛经。岭国格萨尔王继承人——其侄子扎拉去世时,曾恭请当巴德协仁波切超度,并献上其父贾察将军的铠甲和宝剑等,现存放在大殿的二层。莲师殿中塑有高出层楼的莲花生大师圣像,鎏金溢彩,圣像旁边塑有栩栩如生的八相莲花生。莲师圣像前一排排酥油灯长明不灭,誓要照亮祈请者的无明。护法殿环绕大经堂,东西南北四角都有,僧侣常年在此念经护法,为众生祈求平安。
噶陀寺庄严殊胜的“让朵华日”莲师光明殿矗立在大殿边。“让朵华日”是莲花生大师所居的“莲花无量光殿”,在藏传佛教中以三层四方的塔式房屋建筑来象征。三层“让朵华日”,在藏传佛教中具有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层都具有它的佛法内涵和象征意义,它显示和象征着化身、报身、法身三身聚合。在噶陀寺莲师光明殿的三层中,分别供奉着莲花生大师、四臂观音和无量光佛。山风拂动光明殿龙头上的风铃,清脆的铃声将佛陀的意蕴,莲师的慧觉传向远方。莲师光明殿内屋梁上悬挂着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各种驱邪彩塑,在每层的大柱上挂着噶陀寺的传寺之宝,噶陀寺前辈祖师遗存的法器,其中有开山祖师噶当巴德协的金刚杵等。
噶陀寺享有“南瞻部洲圣胜第二金刚座”之殊誉,其历代承袭的传统法会,具有丰富深邃的宗教内涵和鲜活生动的藏族特色。因其佛教教理的规定,其法会仪式的内容丰富庄严,规模宏大,在多康藏地负有盛名。早在元朝帝师八思巴所尊之师、著名的噶陀寺主益西崩巴大师时期,噶陀的法会即享有盛誉,法会由此传承至今,所举行的法会庄严殊胜,盛况空前,瑞象纷呈。
04
三色绘萨迦——更庆寺
德格,被称为藏文化的中心,格萨尔王的故乡,距离成都960公里左右,翻过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德格就在那蜿蜒如蛇盘旋的盘山公路的尽头,在高山峡谷与河流湍急声簇拥的古城。据说“德格”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德格土司第三十二代世系丹钢,巴吉坚赞之子比丘索郎仁青,曾有一次拜见萨迦派法王八思巴时,八思巴说:“来临了一位具四德十善的贤者”,就此产生了“德格”名词,之后德格世袭执政时,他们所掌权的地方就叫做“德格”。萨迦派著名寺庙更庆寺就坐落在德格城山边上。因为萨迦寺院最先建筑在后藏仲曲河谷白色土地上,“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又因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萨迦派被俗称为“花教”,后来萨迦派的寺庙都着上这三种颜色。因此,更庆寺的主色调不像宁玛派寺庙为鲜明的红墙,也不如黄教寺院那样金碧辉煌,寺庙的墙体都被“红、白、黑”三色所渲染,构成了花教寺庙独特的视觉感觉。由于同德格土司的深厚的渊源?更庆寺一直被视为德格土司的家庙。为历代德格土司的主要供施之所依,故兴盛讲修之道,成为德格范围内众多寺院之母寺。
到了更庆寺,德格印经院是一个不得不看的地方。德格印经院属于更庆寺的重要部分,是德格第12世土司兼六世更庆寺法王吉·丹巴则仁于1729年创建的,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印经院选址是由于一个叫拉绒的藏族牧民,驮了一牦牛经书献给土司,哪知牦牛受惊,将经书落在了地上,土司认为这是一种“天意”,因此就将印经院选在了该地。如今,德格印经院已位居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因为藏区文化典籍中的70%在德格印经院都有藏本,这里有藏族文化的各类典籍共830多本,有木刻印版近30万块,是现在所藏经办最多的一个印经院了。这些经办涵盖了藏民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素有世界藏文化大百科全书的美誉。正是有了这个印经院,使更庆寺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占有举足重轻的地位,德格印经院也成为了德格的象征。
说起这些经办来,可能有很多细节和故事都是一般来参观的游客不容易了解到的。听德格印经院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以前,德格土司为了鼓励那些刻得精美的工匠,就在好的印版上刻了一个他的印章图样,即一个蝎子的图案。蝎子是莲花生大师愤怒像的一个法器,从这一点也证明了这些经办的价值。而这些刻得好的经办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采用了独特的德格书法,并且下刀很深,据说德格土司给工匠的工钱是刷在经办上的一层金粉,刻得越深,工匠获得的金粉就越多,德格土司想以此来奖励工匠。
德格印经院的经办,不仅雕刻精美、数量众多,而且这里还存有一些六七百年的老板、以及一些经书的孤版和绝版。比如现在存在德格印经院的《般若八千颂》就是一套非常珍贵的经办。因为这套经办的历史比印经院的历史还早,已经有300多年了,是德格印经院从德格的龚垭寺请来的,上面有藏文、梵文和乌都尔文三种文字,并且还有图案,目前这种版本在世界上都仅此一套了,这套经办也是四川的三宝之一。在德格印经院,除了这些全藏文的经办外,还有很多雕刻有图案的经办,这类经办都比较大,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佛像,这些佛像面部丰满,线条流畅,有的雕版上还有数十个人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德格印经院,可以了解藏纸制作的全过程。从选料、制作到最后成型,都体现了藏族人民固有的一套藏纸手工制作的独特魅力。从这里,你可以充分感受到藏族人民是多么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受到印经院对于藏区的文化传承是多么的重要,德格印经院使历史上的德格成为了康巴地区的文化中心,也使现在的德格成为了藏族文化的宝库,并和格萨尔王文化一起成为了德格旅游的亮点。
05
圣山的心——冷谷寺
格聂山神山位于理塘县以西70公里的热科境内,海拔6240米,仅次于贡嘎山和四姑娘山,是四川第三高峰,也被称为康南第一峰。在康区,她又被称为“第十三神”,是藏地著名的圣地。格聂的意思为居士,冷谷寺就在这座神山的脚下,传说当地的土司埋藏了许多宝藏在这山中,为了守护这宝藏才修建了这座寺庙。
紧靠主峰的四座山峰如四大天王守护神,毗连的顺山峰恰似一排佛塔,形为众星捧月。临近格聂圣山的冈波岗嘎神山是世界上24个圣地之一,在《格萨尔王传》中有过记载,传说有条蟒蛇出入山间保护其左右。使人感到惊奇的是主峰下虎皮坝上由山头、沟梁、草坪、石流自然形成一尊巨大的坐佛,体态逼真,笑容可掬。而刻有“嗡嘛呢叭咪哞”的大碣石恰好镶嵌于坐佛胸口之间,难怪佛教信徒奉此为“神圣之地”。相传格聂圣山属马,每逢马年的转山会,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穿过一汪湖水,就看到冷谷寺了。冷谷寺是第一世嘎玛巴曲吉·杜松钦巴于1164年修建的,她可以算做是康区最古老的白教寺庙,由于她地处两座山峰的峡谷,因此除了格聂峰外,还可以遥望海拔5807米的肖扎神山。寺庙供奉着历代噶玛巴的像,寺庙显得古朴而凝重。寺庙有三大镇寺之宝,在康地非常有名。一是母鹿角,据说母鹿是护法的化身,因此这个稀世的宝贝更充满了神秘力量。据说噶玛巴同鹿特别有缘,十七世噶玛巴在西藏楚布寺也养了一只神鹿,有一天小噶玛巴对他的侍者说,你们不要关花园的门,呆一会儿我的朋友会过来,结果一只高大威猛的雄鹿来到了花园,而这就是噶玛巴的护法之一。第二件宝贝是从石中取出的法器——右旋白海螺,海螺代表佛法的传扬,十七世噶玛巴出生的时候,当地的牧民都听到海螺法号吹响的声音。第三件宝贝就是被誉为格聂“圣山之心”的块形乳白色奇石(上面有自然形成的各种似毛细血管的花纹),僧人都说这是山神赐予的灵物,具有降魔镇寺的功能。噶举派称为白教,噶举意为“口耳相传”的意思,由于本派的许多修行人都是身心自在的瑜伽士,因印度大成就者吡瓦巴修正成就后,离开寺院,不再固守比丘戒律,当他来到市场后随手扯了一块白布围在腰间,后来噶举派许多大成就者都披白衣成为传统,因此噶派被称为白教。白教比较重视实修,修行者多要进行三年零三个月的闭关修行。冷谷寺的许多僧人都在山腰的闭关洞中为了实现精神理想独自修行,直面高耸的山峰,只有盘羊的陪伴,行者的一生,就在这人与山的对话中度过。
雪域清凉佛国
——长青春科尔寺
理塘,藏语称“勒通”,“勒”意为青铜镜,“通”意为草坝、平坦的地势。理塘,意为平坦如铜镜似的草坝,以境内广袤无垠的毛垭坝大草原而得名。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圣地”,自古以来就是茶马互市、商贸云集的地方,也孕育出醇厚质朴的民族风情、人文及自然景观:驰名中外、享有“康南黄教圣地”之誉的理塘寺坐落在城北;城南扎嘎圣山上自然呈现出嗡嘛呢叭咪的六字真言;县城附近的毛垭温泉为大型地热泉,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一年一度、历史悠久盛况空前的赛马会,独具浓郁民族风情的帐篷城;具有渊源的历史、结合现代技术与民族工艺而建成的康区第一个“白塔公园”。
世界高城上的清凉佛国——长青春科尔寺,藏语意为弥勒法轮寺,又名理塘寺,位于理塘城北约1公里处的山坡上。原为黑教(苯波教)寺庙,明万历年间(1580),三世达赖索南嘉措途经该地时,授皈依为黄教,并为其开光,后来逐渐扩建成为康南第一大格鲁派(黄教)寺庙,素有“康南佛教圣地”之称。全寺占地面积900多亩,有僧房428栋,1300间,可容纳僧侣4300多人,常驻800人左右,是康区喇嘛数量最多的格鲁派寺院。
寺庙建筑依山而上,层层的金顶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远远望去,科尔寺的整个庙宇群落,雄壮挺拔,气势恢宏。主殿佛舍位于寺庙中央和最高处,体势巍峨,拾级而上,山后无数迎风招展的经幡与寺庙融为一体,给人以极目云天,绝尘归神之感。
寺里的壁画很美。佛舍内从门到内壁,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风格独具的壁画,每幅画都表现了一个完整的佛教故事。这些壁画线条繁杂,变化多端,色彩绚丽;人物形象千姿百态,圆润丰满,栩栩如生,而且寓意深厚。在大殿内的禅房,设有一、二世香根活佛(“香根”,达赖师弟之意,因与十四世达赖“金瓶掣签”未中,被封为“香根”活佛)的灵塔,塔高三米左右,以紫铜镀金,塔身鎏有各式花纹图案,镶嵌有视母绿、金刚石、珊瑚、玛瑙、珍珠、松耳石、琥珀、翡翠等各种珍宝,工艺精湛,别具匠心。
寺外有一座很大的玛尼堆。寺内珍藏有各种类型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佛教经典、三世达赖用过的马鞍、明清时代的壁画等珍贵文物。寺藏的两口大铜锅,一次可供6000人就餐,堪称世界第一。千佛殿中,肃立着庄严慈悲的千尊佛像,徜徉在清凉佛国中,令人油然而生虔敬之情。这些,无一不是藏民族宗教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寺庙每年、每季度都要举行各种大法会,有独具特色的跳神、辩经、转山、展佛等等。每年藏历正月十五的酥油彩塑花会,喻为“康区一绝”。
更令人神往的是,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诞生了难以计数的高僧大德:第七世达赖喇嘛给桑降措、第十世达赖喇嘛、蒙古最大的活佛哲布尊丹巴、甘肃拉卜楞寺第五世嘉中央活佛、昌都寺第七、八、九世帕巴拉活佛,以及第一、二、三世香根活佛等等对整个藏传佛教有极大影响的许多圣者,都曾降生在理塘。于公元1968年出生在康藏南部理塘县夏坝觉悟村荣贞家的夏坝活佛,是科尔寺的现任寺主。发郎依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放阿坝县城东北部一个叫甲方洼的山顶,山不高而且很缓,穿过一片绵延的金黄色稻田,郎依寺便出现在眼前了。
郎依寺是现今存在的最大苯波教寺庙。可能许多人对红教,黄教,白教等藏传佛教教派还有所耳闻,苯波教的名字却从未听说,其实苯波教才是藏族本土原生文化,她的历史源远流长。藏族人谁也不会忘记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时期建立的藏区第一座寺院——雍仲拉孜寺。它标志着藏族自己的文化,是与雪山搏斗后碰撞出的火花。就是这固有的文化曾护持过27代赞普的国政,现而今依然潜在地左右藏民族的意识。公元10世纪左右,佛教传入西藏。苯教与佛教为争夺宗教统治地位,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斗。此后,苯教作为“败落方”并未就此退出雪域,其寺庙仍散布于高原的各个角落,其所敬畏和供奉的山湖鬼神及众多精灵,也仍被不同地区的藏族人所朝拜。
当然,苯教也有他的前弘和后弘期并且渐与佛教融合,这就是学者而非一般观光客所能明□的了。总之,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没能抹去苯波教光辉。郎依寺的存在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苯”是什么含义呢?这个词有诸多释义,一般指:可认知的一切所知,特指耳闻或听到的;指出问题的症结,万物之本及其奥义,度救芸芸众生,另外还有吟诵、吟读、重复、叫喊等意义。总之是指人对于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的认识总和。其核心内容包括“鬼、神、精灵、魂魄、命数、运道”等,即一切与精灵幻层相关的东西。佛教里面有一句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而得解”,或许读者某天的行旅会对此产生与理念世界的沟通。
另外,如果有人问津桶上面的藏文字是什么,你的导游或同行者回答为“六字真言”,或“嗡、嘛、呢、叭、咪、”的话,你一定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在苯教里是崇尚八字真言的,称作“哦嘛真莫耶萨米德”,什么意思呢?就是召唤六道之神的称呼以获得解脱。藏传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但是在没有达到彻悟涅境界之前,众生包括尚未成佛的神在内,都要遭受神、阿修罗、人、牲畜、地狱、饿鬼六道轮回之苦,若童真言,堵住六道之门,众生则可投诉到极乐城、香巴拉等仙界,能脱轮回。
与成排的小转经桶形成对比的是走廊旁的大型转经桶,其高度大概有两米多,直径接近两米,上面绘有妙音天女等菩萨造像,色彩鲜艳,与其堆砌辞藻,不如只用“唯美”来形容。因为体积庞大,转经的信众推动起来必须让身体与地面成四十五度角才能转动,每转动一圈,与转经桶相连的一只铜铃便会清澈地极以响声,“丁零,丁零”,这样,转经的辛苦也随铃声归于音声海,融于觉性的法流了。
与经堂相望的是气势宏伟的塔殿群,包括扎西郭芒大灵塔和众多的护法神殿群。在这里感受苯教神明和祖师的清净加持,或许会感受到那包容虚空的原始大智慧呢!
朗依寺有着许多的伏藏品(用特殊形式保存和开取的小箧,内藏有各种显密书籍及经济密码还有佛像法嚣),都是镇寺之宝。这些伏藏品是苯教先师们在苯教遭受劫难时藏匿起来的,大多新掘出不久,那上面记载着苯教的传承。伏藏又分为书藏、圣物藏和识藏,书藏即指经书,圣物藏指法器、高僧大德的遗物等,最为神奇是就是识藏。识藏是指埋藏在人们意识深处的伏藏,当某种经典或咒文在遇到灾难无法流传下时,就由神灵授藏在某人的意识深处,成为不灭的火种,当再传的时机成熟,在某种神秘的启示下,被授藏经文的人(有些是不识字的农牧民),就能将其诵出或记录成文。
07
格鲁派大寺——格尔登寺
格尔登寺全称“格德勒喜林”,意为“噶丹善说出”,是公元1870年第八世格尔登活佛洛让陈理,应阿坝麦桑部落请求,作为麦桑部落护法佑政的主要依托,前来阿坝县城西北部建立的。是阿坝县及安多藏区寺庙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教民众多的格鲁派大寺。格尔登寺总面积1.82平方公里,是一座显密兼修的藏传佛教寺庙。公元1870年第八世格尔登活佛选址在“格羌塘”(建寺坝),即第二世格尔登活佛途经时垒起“嘛呢堆”和第四世嘉阳活佛诵经加持的多种吉祥预兆的地方,创建了大经堂,随后创建密宗续部上学院、法相比。随后经历代格尔登喇嘛弘扬佛法,寺院规模不断扩大,信众不断增加。现在格尔登寺由大经堂、转经走廊、大佛塔、僧房组成。
大经堂是格尔登寺的主题建筑,随寺兴建。后由历代上师不断扩建。公元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抵达阿坝,曾在格尔登寺驻扎,并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阿坝会议”。红军高级将领朱德、刘伯承、徐向前、任弼时、张国焘等都曾在这里驻扎。
中部正佛殿:外层有纳仓活佛灵塔、释迦牟尼佛像、第八世格尔登活佛、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音、宗喀巴大师、第十一世格尔登活佛法、第八世格尔登活佛、狮子吼佛、堪布法座(前)、释迦牟尼、辩经大师(索南扎巴)、桑都(密集本尊)、云巴甲木措活佛灵塔。内层:从左至右为释迦牟尼、第八世格尔登喇嘛、阿底峡、弥勒佛(未来佛大佛像)、宗喀巴天堂像、第35世堪布灵塔、宗喀巴人间像、大威德金刚。
前庭右侧佛像:释迦牟尼、哲蚌寺主持嘉木样曲杰、无著(六严二胜之一)、陈那(六严二胜之一)、辩经大师(索南扎巴)法称(六严二月之一)、世亲(六严二胜之一)、大白伞改佛度母(千手千眼持白伞)、尊胜佛母(长寿佛)、十一面观音。
大经堂前宽阔的广场是专门用于寺庙念大经、“跳神”和举行宗教法会的场地。
矗立在格尔登寺院西南侧的格尔登寺大佛塔是雪域高原上屈指可数的几座大型佛塔之一。
格尔登寺大佛塔全高49米,底座边长25米,正方形基座,佛塔外围是环塔转经走廊,有数百个小经轮和十余个大型转经轮,环全寺有数千个大小转经筒。转经筒内装满了经活佛净点过的经书、圣物,转经轮上印有六字真经“嗡嘛呢叭咪哞”,意为全智全能的观音菩萨保佑。四条挂满五彩龙达的钢绳从金碧的塔顶向四周拉开,彩幡随风飞舞,两旁的大转经房内有两个巨型的转经筒,在转经人的推动下不停转动,吱吱地响,把信众的祈愿传向天空。佛塔前圆锥形石堆为嘛呢堆,嘛呢堆上的每一个石头是信众口诵真经从远处拾来放在上面的,这样每一块嘛呢石都在风中为信徒吟唱祈祷,同时也是信众献给上苍的贡品。佛塔左下侧堆放的是刻有各种经文、佛像的石经板,是信众在石头、大理石、玉石上雕刻的藏文经典和佛像,也是信众对佛的祈祷。
护法神殿,藏语“甲方康”,是藏传佛教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寺院供奉本寺护法神的神殿,是藏民为生产、生活、生老病死祈愿朝拜最多的地方之一,也是游客前来朝拜祈祷最多的地方。
解放前在藏区,寺院是唯一的藏族文化教育传承机构,一个地方就有一座寺庙,每座寺庙就是一座学校。大寺院修习专业与大学教学结构非常相似,假如一座寺庙是一所大学,寺庙下则设有若干扎仓,就相当于大学不同专业的学院,扎仓下有若尔康村,相当于学院下的专业系,下面又有相当于年级下的若干年级“增扎”,增扎(班级)下又有若干个修习班。小寺院也可以由一个康村、一个增扎构成。
格尔登寺的扎仓由吐桑朗扎仓(闻思辨经学院)、居巴扎仓(续部学院)、冬科尔扎仓(时轮学院)、门巴扎仓(医学院)四个扎仓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