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佛学、道学。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到唐宋以来,三教圆融的现象多在寺庙和石刻艺术中得到生动的体现,甚至出现三教同祀并尊的众多形象。
儒学、佛学、道学。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家在长期传承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到唐宋以来,三教圆融的现象多在寺庙和石刻艺术中得到生动的体现,甚至出现三教同祀并尊的众多形象。比如,在西昌邛海边芦山上的光福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三教堂”的殿宇里,同时塑有菩萨、老君、孔子等的形象。道教也有把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供奉一堂,称为“西方三圣”的。
01
子昂故里金华山
金华山,汉代名“烟墩岭”。位于四川省射洪县境。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金者,贵重之意;华者,秀美之意。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分前山后山,前山是道教圣地,后山是古读书台。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开始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华观,唐代更名为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1066),赐名玉京观。金华山是初唐杰出诗人、被后世尊为海内文宗的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陈子昂读书的学堂——古读书台在唐代就已作为纪念地保存下来,1980年7月四川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山因陈子昂而更加闻名。山观和古读书台历代均有修葺扩建,虽已历经沧桑1500年,但古貌犹存,风韵独具,香客、游人往来不绝。
前山脚下有虹飞桥,因陈子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而得名。进山门需攀登365级石阶,登完石阶,寓示你走过了世间一年。山门巨石券拱,飞阁重檐,两旁石壁上镌刻着黄庭坚手书“蔚蓝洞天”四个大字和“上方有奇观,千点花飞千点雨;金华多异景,一重云锁一重门”的对联。
进得山门,最引人注目的要数路旁那条蜿曲向上近200米的倒头石龙。该龙始刻于唐代,工艺精湛,随山势起伏而上,栩栩如生。全山建筑依山取势,层层叠叠,建有山门、华表、灵祖殿、天师洞、冥王殿、东岳殿、观音堂、药王殿、祖师殿、玉虚阁、纯阳阁等宫观寺庙建筑,分别供奉道教神仙和佛教菩萨。后山为陈子昂读书台,由台门、感遇厅、拾遗亭、留云仙馆、精舍、问涪轩、明远亭、鹜落霞飞亭和后台门组成。读书台内有陈子昂汉白玉雕像和彩色塑像,四壁遍悬匾额楹联,笔走龙蛇,文字珠玑,集中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众所周知,儒家先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士大夫一般都反对佞佛修山。至于佛道之争,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形同冰炭。可是,在金华山上儒、释、道三教却能和平共处,这便是金华山最大的文化特色了。大文学家陈子昂与道教李老君、佛教观世音和阴曹地府阎王爷共处一山岭,看似不伦不类,却适合了不同宗教信仰、各种文化层次游客的心理需求。文士们可以到读书台吟诗论文,瞻仰海内文宗风采;道友们可以在这里修真养性;善男信女可以在这里焚香膜拜,求今生平安和来生幸福,得到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慰藉。
走过药王殿,眼前豁然开朗,地势平旷,祖师殿巍然屹立。这是道观的正殿,雕梁丹柱,高大雄伟,正中有巨大彩塑真武祖师神像。祖师殿前方立有清嘉庆元年(1796)铸造的一根铁灯杆,拔地而起,高高兀立。灯杆地面部分3.3丈,地下1.8丈,寓意点亮天灯上照33重云霄,下照18层地狱。玉虚阁是一座三层重檐的六角亭楼,耸立于大殿后面,雄伟壮丽和玲珑秀美和谐统一。内有清代山观住持盐亭人杨太虚的《蔚蓝胜景》龙蛇体回文诗碑。诗文曰:“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云绿树笼。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迎乔松。波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淙夜彻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诗句描写出金华山“倒头石龙”“蔚蓝洞天”“撑天老柏”“卷波乔松”“飘香古桂”“梦觉晓钟”“清泉雅韵”等七个主要景观。该诗顺念倒念皆成佳句,书法融行、草和道家符书于一体。纯阳阁前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两面分别刊刻杜甫《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野望》两诗,传为诗圣亲书,书法苍劲有力。
读书台的主体是一所幽静的小院。大门前竖有高3米宽1.5米的旌德碑,碑文由当代书法家刘云泉书写。两侧是晚清射洪举人马天衢撰写的名联“亭台不落匡山后,杖策曾经工部来”,上联指陈子昂的读书台和李白的匡山读书处可先后媲美;下联叙曾任工部员外郎的杜甫在宝应元年(762)冬天曾来此凭吊陈子昂,并有咏怀诗作。诗仙李白称陈为麟凤,诗圣杜甫称陈为雄才。台内,苍劲挺拔的老柏黛色参天。感遇厅内有手持书卷、气宇轩昂的青年时期的陈子昂汉白玉全身站像。上悬“三唐冠冕”的巨幅匾额,两旁有对联“所读何书,尚有遗篇传墨翟;其人如玉,无须后辈铸黄金”。上联是说陈子昂博览群书,他家中还珍藏有世上已失传的墨子五行秘书。下联根据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第八首的诗意“陈子昂对振兴唐诗做了重大贡献,应该像越王勾践对平吴雪耻立了大功的范蠡那样,给他铸造一座黄金像”有感而发,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相同的赞美之意。厅中板壁上刻陈子昂《感遇诗》38首,背面刻了卢藏用撰写的《陈伯玉先生别传》,左右墙是当代国画家王欣所绘陈子昂生平连环画。拾遗亭内有陈子昂壮年时期的彩塑像,正襟危坐,执笔沉思。匾额题词:“海内文宗”。在几副楹联中,有一联为:“起八代衰,功不亚韩吏部;冠五言盛,名岂让张曲江”。意思是陈子昂在散文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低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五言诗上的成就,远在为世人所推崇的张九龄之上。另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先生手书对联“正轨开先河不愧杜陵推行匠,书台留旧迹不堪□社作宗风”,这些都充分肯定了陈子昂在历史上的卓越地位。人们来到这里,徘徊瞻仰,缅怀先哲,油然而生敬意。台内还陈放着一块约1立方米大小的奇形怪状的黑褐色石头,敲打一下,就发出臭气,称为“臭石头”。民间传说这是迫害陈子昂致死的射洪县令段简的化身,人们来到这里都要去敲打它。其石是县人杨最任云南副使时从曲靖运回的。读书台后院,有花圃植名葩异卉,四时开放。留云仙馆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陈子昂诗文和有关研究论著,壁上录有古今名人题咏、颂扬陈子昂的诗句。后院尽头有涵波临江亭,又名明远亭,位于后山顶峰,登亭凭栏眺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但见层林滴翠,碧波万顷,时有江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漫步于环山石径上,更有一番韵味。松柏荫蔽,曲径通幽。在此间缓步徐行,可在竹笠亭(国画家孙竹篱纪念亭)小憩,可以瞻仰鹤发童颜、笑容可掬的唐代摩崖石刻老君像,鉴赏元代至正年间石刻“魏公堤”三个大字和一丈六见方的“魁”字等艺术珍品。
02
忠孝儒林纯阳观
新津县纯阳观位于县城西北部,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民国初期,由成都“正心堂”和全蜀“忠孝堂”集资承头扩建,征地120余亩。迄至1937年,建成八殿、“大忠”“至孝”两亭(包括亭周廊房88间)、两楼及附属设施。由于抗日战争爆发,纯阳观扩建工程暂停,尚有两楼、一阁、一殿未实施。虽然如此,纯阳观已初具规模,招来不少游人,闻名全川。1992年,新津县文化部门维修纯阳观忠孝二亭时,发现亭的第二层梁上,书有“武阳胜景,威震全川”八个字,另有各工匠姓名。
从原貌来看,纯阳观堪称“全川胜景”,主要是该观以忠孝人物为主,兼容佛、道,忠孝两亭雄伟壮观,忠孝人物的造像220余尊,另外,观内楹联、诗碑、雕刻也各具特色。
记得我在解放前读中学时,曾多次游纯阳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纯阳观的外貌。当时一出县城西门,经较场坝,沿晏河上公路,即可见仿武昌的三重檐黄鹤楼,“黄鹤楼”三字为黑底金字,由成都名书法家黄光祖帚书,字体气势榜礴,浑厚有力。游人路过此处,莫不驻足翘首观赏。黄鹤楼为纯阳观前导殿,在到纯阳观约一里半的路上,两旁绿柳成荫,林荫大道前半腰有简易砖柱、筒瓦铺面牌坊,白底黑字,正面为“天下第一忠孝儒林”,背面为“古今第一忠孝儒林”,为云南省著名书法家黄树滋所书。
走完林荫大道,要经过一座石桥方能进入纯阳观,石桥旁边有座土地庙,香火十分旺盛。据传纯阳观之所以建成,是靠这土地神引荐来的。小时候我数次听长辈们传说纯阳观的来历:在清道光年间,纯阳观附近有一农民叫罗老二,家中仅有母子二人,全靠罗老二卖油糕供他母亲,人称罗孝子。罗孝子每天必定经过这土地庙,每次路过都要拜土地爷。因此,感动了吕洞宾帮罗孝子卖麻花发了财,罗孝子不忘土地和吕仙,便将所赚的钱在土地庙旁修了一座吕仙祠。后来吕洞宾又帮助过成都巨商庄辅臣杀走了抢他银两的匪徒,庄辅臣来新津,见吕仙祠年久失修,因而捐资于清代光绪二十九年(1904)秋建成纯阳观。民国初年,以吕纯阳系忠孝神仙为由,为正人心、扬忠孝,扩建为规模较大的“古今第一忠孝儒林”。
纯阳观四周为筒式帽红墙顶,墙内翠竹环绕。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山门完全仿文庙格局,庙门侧开东向,所有建筑体均坐北向南。庙堂前有古柏两株。观内流水环绕,水流曲折萦回,间有石拱桥通道,沟旁大多植以柳树。观内外景还有园林、“绿漪亭”及长廊。园林内有各种奇花异草,香气扑鼻。亭周池水清澈见底,许多鱼儿游来游去,相互追逐。
纯阳观建筑群中,最令人瞩目的要数“大忠”和“至孝”二亭。二亭形制相同,各高33.8米,各占地面积814.2平方米,实为全川最大之亭。两亭于1926年动工,1932年竣工,系穿逗式砖木结构,格调为多重檐八角攒尖盔顶式建筑。亭面均为筒瓦铺盖。宝顶高3米,用清花瓷粘贴而成。亭的四层每个鳌角上均塑有兽头,口含铜风铃共24个。每个脊上均塑有“鸱吻”图案。亭内有四根高20米、直径50厘米楠木大柱支撑亭面。两亭的外底层亭面,则有12根直径亦50厘米的青石柱支撑。檐下雕有鎏金垂柱吊瓜,做工精湛,至今色泽未变。亭的四方石柱上,均刻有清末、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亭的砖墙上,刻印有“忠孝堂创建”及“古今第一忠孝儒林”字样。
两亭造型别致,巍峨壮观,数里之外即可看见。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南建筑学院就把该亭的建筑风格及艺术特色,作为授课教材。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高度评价说:“两亭建筑雄伟,造型别致,集我国古建筑中楼、台、阁、馆、所为一体,为近代建筑中之瑰宝,应很好保护。”
03
三教流风城厢镇
城厢镇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东北角,与金堂接壤,原为金堂县旧县城所在地,过去是出川的必经之地。幸存的觉皇殿、文庙、武庙、三清观、绣川书院、陈家花园、两朝衙门,以及纪念彭大将军专祠和光复一新的寿佛寺,还有那至今保存尚完整的具有川西古镇特色的老街和四座城墙,至今,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块土地曾经拥有的文化辉煌和精神的富足。
觉皇殿此殿原为净土寺的殿宇之一,建筑年代不详,占地总面积为407平方米,面阔五间18.65米,进深4间17米,通高8米;建筑特点为砖木结构的歇山式建筑,三面之墙,皆是搁架斗拱铺作形成。殿内有花塑毗卢遮那佛和侍者佛像各一尊还完整如初;佛像面目慈祥,丈六金身,佛像身后飞天牌匾,为纯金箔所贴,真乃元代宫廷匠师与缅甸匠师之佳作。20世纪50年代末,维修学校时,将觉皇殿原琉璃瓦改为小青瓦,并撤去了飞檐翘角。
净土晨钟净土寺在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铸有铁钟一口,称为“净土晨钟”。钟口的直径为1.15米,高1.67米。现保存在彭家珍专祠内。相传,扣响此钟,上祝国家昌盛,祈祷世界和平,战争永息;佛法常兴,法轮常转,正法久住;下祝僧众及善男信女们,闻钟声,轻烦恼、长智慧,菩提生。据说,当初修好钟楼,这口大铁钟也铸成了。但运到钟楼下,棕绳、粗麻绳、牛筋绳都用完了,就是挂不上去。和尚和工匠们急得瞪着铁钟直叹气。这时,突然来了个游方僧人,他对众人说:“这口钟只有用一匹竹篾条才挂得起。”众人想,碗口粗的绳子都要拉断,一匹竹篾条管啥用。就说游方僧人:“你怕是在说疯话?”游方僧人说“先试下子再说嘛!”有个工匠当真就去找来一匹长篾条,穿进钟系牢,往上一拉,嘿,篾条没有断,钟也挂好了。回头再看那个游方僧人,人都不见了。这天晚夕,方丈和尚正在禅房头想敲钟的事情,突然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那个游方僧人。方丈忙把他请进屋。刚坐下,游方僧人就说:“方丈是在想敲钟的事情么?”方丈一惊,忙说:“是、是、是,老衲想的正是它。”游方僧人说:“这口钟从现在起,百天之内不能敲。若敲了,明教寺就无灵迹显现。”方丈听了很着急,就说:“请圣僧指点明白。”游方僧人说:“这钟是净土晨钟,它只能在早上敲,明天你就得出门往北走,满了百日,庙内僧人人敲响晨钟,无论你走多远,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那时你再回庙来。”方丈依言行事。他向徒弟们交待清楚,第二天就出外云游去了。一月后,已到深秋季节,寒气一天天逼近。方丈和尚有个幺徒弟,想到师父这么大年纪还在外头走,他不放心,就想敲响晨钟,把师父招转来。这事他也不同师兄弟商量,天不见亮就跑去钟楼,按照快十八、慢十八的规矩把钟敲响。僧人众听到响声,挡也迟了。这时,老方丈正在西安,听到钟声,他叹了口气,只好往回走。从此,净土晨钟的声音,最远也只能传到西安那么远的地方了。
轶事石碑在清代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维修净土寺及佛像金身时竖有石碑一块,详叙了有关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来到城厢镇后,有关兴废净土寺的真实情况。
文庙地处现城厢粮站内,始建于宋嘉祜二年(1057年),宋末毁;元代重建,元末毁;明代重修,明末毁;清乾隆、嘉庆年间,八次培修和扩建,形成了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第祠,节孝祠,明伦堂,教谕训导署等庞大的建筑群。清末至民国在此设劝学所、国民小学、女子小学。部分建筑已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大成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建筑面积1397平方米。大成殿为砖木结构,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檐下拖斗拱。面阔5间21米,进深4间13米,通高11米。崇圣祠为悬山式屋顶,面阔3间14米,进深4间11米,通高8.7米。
武庙坐落在现城厢中学西南隅的武圣关帝庙,俗称武庙。它原在城厢镇东北角的文昌宫后面,始建年代无考。乾隆六年(1741年),知县田多家重修;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谢惟杰从文昌宫后迁建于此;光绪六年(1880年),知县曾景福再次重修。民国四年(1915年),奉文合祭关羽、岳飞二圣,改称关岳庙。武庙正殿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檐下拖斗拱。面阔5间18.7米,进深5间14米,通高12米,建筑面积946平方米。正殿东西厢房各十间,正殿前面是月台。月台下面是瞻仰关羽圣象的拜坎。再前面是仪门,仪门外是彩台,两边是东西辕门。
绣川书院位于镇东街,现城厢中学左侧,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书院。始建年代无考。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堂县令陈舜明由城厢镇西门闹市区迁建于此。乾隆年间,金堂县令孙南瑛据附近绣川河之名改为绣川书院。现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为砖木建筑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现基本保存完好。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一所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据查实的九任院长中,有进士1人,举人6人,拔贡2人。学生多系秀才和童生中的高等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民国17年(1928年)改名为金渊小学,1949年12月以后改为城厢第一小学。
金堂县县志记载,城厢镇西街三清观始建于明朝嘉庆八年(1612年),至今三百九十三年的悠久历史,现有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至今仍然保存较完整的有古老的戏楼、庭院式建筑,东西两侧耳房二十间、正殿五间、山门和铺面共计五间,后院三间建于光绪二年、客房六间,一次性能接待信众1000余人。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川火居道士道场,至今保留着三教合一的风格,现正处于维护中。
04
文昌显灵盛梓潼
七曲山大庙是剑门蜀道旅游线上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北十里文昌镇七曲村。大庙周围,四万株古柏莽莽苍苍,枝繁叶茂,簇拥着文昌宫。
文昌本是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国古代神话以文昌帝君为主宰人间功名、禄位的神。文昌崇拜肇源于梓潼,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梓潼帝君”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以为可昌文化、保功名。
近代文化名人弘一法师(李叔同)题过这样一首诗:
文昌在天,
文明之光。
地灵人杰效师长,
初学根本切实强,
精神腾跃成文章。
君不见七十二,
潼水源远流长。
这里说的“七十二”,既指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又可指相传文昌帝君张亚子有七十二化身。可见文昌文化影响之深。
文昌大庙具有帝王风范,荟萃了元明清三代古建筑精华。23处殿堂楼阁依山取势,错落有致,鎏金筒瓦,富丽典雅。最奇特的是,相传为文昌帝君所栽的“晋柏”,长在大庙文昌宫盘陀石侧边,无树皮,无枝叶,亭亭玉立,干若虬龙,直插云天,经历了18个朝代,两千多年。宏伟壮观的建筑,高踞七曲山浓荫深处主峰之上,像人间王府,更似天上宫阙,按道教八卦定位建庙,囊括了仁孝忠信、医卜易术、音乐雕塑、利禄功名、历善教化等方方面面。无处不有、无思不到的丰厚的文昌文化渊远流长,造就了善念一到、美德则彰的神奇的文昌文化奇观。人山人海,四邻八县参拜者络绎不绝。一上七曲山,扑入眼帘的是荫郁苍翠的绿色长廊,步人其间,岩花送暗香,飞鸟鸣枝头。彭聚星书的“七曲山”碑有两人多高,斗大的字遒劲有力,透出了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合抱古柏,绿荫蔽日,步入其间,给人以静谧、清幽、奇异、壮美的享受。浓荫深处,便是山顶的文昌宫。
大门正门百尺楼,清雍正十年(1733)重建,共三层,由48根冲天大柱凌空托起,巍峨壮观,耸立于翠柏之间,宛如云中楼阁。拾级而上,文昌正殿是大庙古建筑群中心,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从斗拱到殿基遍布龙凤、麒麟、走兽、菊花图案。殿中九尊生铁铸像更是精湛的艺术精品。正殿后的桂香殿四株丹桂,植于明代,至今花叶繁茂,秋天吐蕊,香飘潼城。殿中宋代铁鼎,明代壁画,系稀有珍品。其他后接殿全用积木叠垒而成,浑然天成。天尊殿的穿逗斗拱建筑,结构精巧,气势恢宏,令建筑大师梁思成教授叹为观止。用八卦石板所砌的观星台幽远深邃。最古老的殿为元代建筑盘院石殿,梁架结构简练,斗拱实用古朴,很像蒙古包,别具特色。关帝庙更是宏伟壮观,翘角凌空回曲石梯,遍布庙内,古柏森森,卫立殿前。
每年二月、八月两会,人涌如潮,摩肩接踵。有求延年康健的,有求生意兴隆的,有求全家平安的,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祈求高考顺利考中,学业有成者络绎不绝。拜香的,送彩的,舞狮子,跳加官,吹吹打打;打道筒的,义诊施药的,玩杂耍的,演奏洞经音乐的,唱劝世文的,观者如堵,人间攒动,鼓锣喧天,鞭炮震地,烟雾升腾,热闹非凡。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文昌善文化、孝思想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