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真正的自信来自实力
有一句广告语说得好:“有实力,当然有魅力。”其实,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换一下,说:“有实力,当然有自信。”因为职场中真正的自信就来自实力。有了实力,我们就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全局有清晰的认识,从而了解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而不至于惊慌失措;有了实力,我们就可以掌握更多的资源,可以应付更大的困局,对未来也会多几分把握。可见,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想要拥有强大的自信心,就得从增强实力做起。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塑集团一直是台湾化工行业的先行者。据《天下》杂志报道,台塑集团在1992年的营业额,除了南亚勉强保持1991年的水准外,台塑下降了2.25个百分点,台化下降了1.28个百分点。而且由于石化行业不景气,全世界的PVC粒产量过剩,导致台塑在美国的工厂发生了亏损。除去应对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不利情形外,王永庆还必须面对企业文化、环境及企业家庭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挑战。不过,即使处在恶劣的环境及纷繁的条件下,王永庆仍然充满信心,而他的秘诀便是不断变革,增强实力。
1984年,台塑集团正式介入资讯电子行业,这无论对台塑,还是对王永庆,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从石化行业到资讯电子业,从产品的特性、经营理念,以及客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王永庆所擅长的石化行业,产品单纯,附加值较低,为取得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追根究底来改善制造、降低成本,并以大规模的生产来形成效应。与之相比,电子行业则是一个产品复杂、附加值较高,必须不断地依赖创新才能取胜的高技术行业,且竞争激烈,充满了变数。
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王永庆充满了信心,他说:“现代工业发展到这个地步,高科技愈来愈重要,尖端工业发展很快,企业家要更用心,消息要更灵通,否则一下就被拖垮了。像我现在这个年纪,面对这种发展,我也是很担心的,真的,不赶上去不行。”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每天新增的企业不知有多少,永远没有所谓的行业第一,唯有保持不断进步,不断增强实力,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同样,许多HR在招聘的时候都比较看重求职者对未来的信心,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这些人是否脚踏实地。换句话说,他们的自信心是否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能力的基础之上。唯有如此,他们才会有独立承担工作的魄力和信心,否则便成了自吹自擂,夸夸其谈了。
曾慧燕幼年的经历十分坎坷。她生不逢时,来到人间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右派”的女儿。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妈妈,当时无法理解转眼间变成“人民罪人”的丈夫,被迫分道扬镳,移居中国香港。失去了母爱的小慧燕只好离开广州回到老家——湛江吴川县梅佳镇,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曾慧燕小学毕业时,正值“文革”的高潮,全县城的中学都对这个“右派”的女儿关上了大门。她跑遍了县里所有有关部门,直到第二年才以社会青年的身份挤进县城中学。1975年,她读完高中,因祖父膝下无人,被留城待业。1978年恢复高考,给她带来了希望。她满怀信心参加了考试,成绩也超过了录取线,但父亲的“帽子”又使她名落孙山。移居香港的母亲一直孑然一身,盼望与女儿团聚,为女儿办理了来港探亲的手续。1979年1月,曾慧燕来到了母亲的身边。
一连串不幸的生活经历并没有让曾慧燕意志消沉,反而磨砺出她积极进取的性格。她深知,想要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就得不断地充实自己。因此,刚到香港的日子里,她白天上班,晚上自修英语,并利用工余时间写些杂感式的小文章,试着向报纸投稿。她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香港《明报》的《大家谈》专栏上刊出的,这给了她极大的鼓舞。从此,署名曾慧燕的文章便经常出现在报端。
1980年,香港《中报》刊出招聘广告,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的她不禁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于是,她把自己的简历寄给了《中报》,这成为她走入新闻圈的第一步。她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到《中报》上班的第一天,老板给了两份工作让我挑选:一是资料员,一是校对。我认为校对工作对我今后的事业会有好处,通过这份工作,我可以掌握在内地所不熟悉的知识。”校对是香港报馆中地位最低的工作,工资也比资料员少300元,但曾慧燕选择了校对。为了更好地发展,她选择了先打好基础再说。
在校对的同时,《中报》为她和她的另一位同事开辟了一个名为《大城小景》的专栏,让她们每天撰写一篇短文。每天50字的专栏稿,磨炼了她的笔锋,活跃了她的思维。随着自我能力的不断提高,曾慧燕也对未来的成功之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香港的报馆没有“铁饭碗”,你乐意在这家干就干,不乐意可以走;同时,你也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危险。正当曾慧燕的工作渐入佳境时,《香港日报》创刊,她决定前去一试,因为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她已经培养出了一名优秀记者所需的种种素质与能力。面对这么优秀的新人,《中报》的老板也乐得帮她推荐,就这样,曾慧燕转入《香港日报》做了一名正式记者。她履职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调查内地外流人才在港的情况。编辑部要求她每天采访一人,写成千字左右的文章并配上照片,在《乡情版》刊出。这对她这个初出茅庐的记者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曾慧燕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她采访了100人,并将其中30人的材料编辑成《外流人才列传》(第一集)一书在港出版。这不仅在香港读者中引起了轰动,而且引起了内地有关部门的重视。曾慧燕也因此而成名。
无论是她在《中报》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后来转入《香港日报》,曾慧燕都能充满信心,牢牢地把握机会,就在于她始终在充实自己。通常来说,一个人的自信跟他的视野成反比,见得越多,越不自信,而跟他的实力成正比,但是如果你的实力足够强大,那视野的影响便会相应减弱。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实力,那么无论你到哪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信心满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呼吁树立信心,最重要的落脚点还是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实力。
做个学习型员工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个竞技场的话,那每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投入比赛了。比学习成绩,比工作成果,比事业成就,比家庭幸福……成功的人是自信的人,更是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我们如果想在工作中保持长久的优势,就必须化信心为动力,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做个学习型员工。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工作中,无论你一开始的能力有多强,如果你安于现状,那么你便会被身边的人赶上,然后变成一个相对比较“弱”的人。
某公司有一位员工,已经工作了10年,薪水却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不平,当面向老板诉苦。老板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经验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员工工资外,其他一无所获。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看似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几十年如一日,没能在能力方面得到显著的提升。这样的人迟早会落后于时代,甚至可能影响企业向前发展的速度。当危机到来之时,他们不但不能帮助企业,反而可能成为企业应该抛掉的包袱。这样的人就是再有信心,也会面临裁员的危险。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答案很简单,就是不断学习,保持进步。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迈克·戴尔甚至认为学习比工作本身还要重要。他说:“首先要把学习当成一种奢侈品,要认为学习是非常必要和必需的事情。然后,才是明确自己在工作中的研究对象是谁,要找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一个能够不断学习的人,才能够让自己保持得更加长久。
2002年,毕业于山东曲阜师范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的林晶,怀着无限的梦想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青岛国运。由于林晶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国运决定把林晶安排在新生部门——人力资源部。
此时,正是国运集团高速发展时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所需大量专业人员远远超过了往常。林晶是学经济管理的,现在突然要转型做人力资源,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超负荷的用人需求,使初来乍到的林晶马上陷入了被动。
由于工作滞后,人才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心急火燎的领导对林晶提出了严肃的批评。面对压力,林晶委屈,但她并未灰心,永不退却的上进心马上占了上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工作没做好,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林晶暗暗给自己鼓劲,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
从此,每当晨曦刚刚照进办公室的时候,林晶已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碌开了;每当傍晚的路灯照亮回家的路时,林晶依然在堆积如山的文件里进行着她的工作;即使是回到家里,林晶也没有放松,在她的床头,堆满了各种专业管理类书籍,每晚睡前,她至少读一小时专业书籍,然后回顾一天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第二天的工作做出计划。
林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终于换来了成果,人力资源部的工作蒸蒸日上,公司领导对她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任命她为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尽管如此,林晶并没有在成绩面前骄傲自满,也没有安于现状。2004年,林晶成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使自身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她还通过网络、报纸、招聘会等载体,通过猎头公司,以及直接与大专院校联系等渠道,广泛获取各方面人才信息,并通过面试询问内容、公司情况简介、限时回复等工作方法,使人力资源部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让人才与企业的交流更加畅通,有效地吸引了大批人才的加盟。
同时,由于国运集团的发展,公司内部员工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林晶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争做学习型员工的行列中。她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第二学历教育,积极参与主管部门的培训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为正确做出领导决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晶成功了,而她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因为我们尽管没有她那样的才华与际遇,却可以学习她那种自信状态与学习精神。在成功面前,我们不应该感到骄傲;在失败面前,我们更不能气馁松懈。自信增添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学习则加添我们不断向前的力量。世界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帕柏罗卡沙成名后,仍每天练琴6个小时,有人问他为什么还这么努力,他的回答是:“我认为我正在进步之中。”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物呢?要知道,唯有不断地查缺补漏、学习进步,才能让我们保持强大,让我们的信心得以坚定。试想,如果我们已经变得足够强大,也早已做好了准备,这时候哪怕困难如洪水一般降临到我们面前,我们用用不着落荒而逃。
培养危机意识,变危为机练内功
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选择了停滞不前,因为他们丧失了信心,以为自己还有很多退路,能够找到让自己妥协的理由。但是如果我们做事总是经常给自己留条后路,又怎么可能全力以赴呢?以这样的心态做事,可能永远成就不了伟大的事业。项羽之所以能够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就在于他充满信心,破釜沉舟,不给自己留后路,而是把危机当成了取胜的机遇。后来,他乌江自刎,则是彻底灰心丧气的表现。可见,有无信心、乐不乐观,对于事情成败关系重大。
事实上,适度的危机感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工作绩效。如果在企业中,人们觉察不到危机感,领导者就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他们产生不稳定感。心理学上的两个重要发现解释了这种现象:
第一,Yerkes-Donson规律表明,随着焦虑程度的加深,人的业绩也会提高。当焦虑度达到一个理想水平时,业绩也会随之达到最高点。不过,如果焦虑程度过高,业绩就会下降。
第二,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当成功概率达50%时,人们取得成功的动力最大。换句话说,如果人们追求的目标或接手的任务具有挑战性,但仍有极大可能成功时,人们追求目标或接手任务的动力最大。这说明,在企业中员工处于不同的状态,其工作绩效是不同的。
每次看到短跑运动员在田径场上飞奔的时候,人们忍不住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运动员在平时也会以这种速度跑步吗?这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愚蠢的问题,但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更有深意的问题:为什么这些运动员平时的速度跟比赛时的速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一个简单而合理的解释就是:他们在平时不会保持高度紧张。确实如此,对于比赛中的运动员来说,不停跳动的秒针、身边闪过的选手,以及前方不远处的终点线……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其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从而使他们的精神保持高度紧张,速度自然也会加快。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也要适当地培养危机意识,学会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练好内功。面对危机,不给自己留后路,你就再也不会为后退的事分神担心,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可以说,越是危机感强烈、把后路断绝得彻底的人,做起事也越能激发全部的力量,竭尽所能。以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挑战一切困难,自然是无往而不利。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说的往往就是这种情形。
李?艾柯卡是美国汽车业的传奇人物:他从一文不名的推销员做起,登上了美国福特公司总经理的宝座,但就在他快要退休的时候,却遭到排挤,被迫离开了福特公司。从成功的巅峰跌入失败的谷底,艾柯卡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但是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相反,他觉得只要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一定能够东山重起。
苍天不负苦心人,就当众人以为艾柯卡会彻底沉沦的时候,一纸任命书让他成了克莱斯勒公司的总裁。跟艾柯卡命运有些相似的是,此时的克莱斯勒公司状态并不算好,甚至说极为糟糕,因为它已濒临破产。但是信心满满的艾柯卡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够绝地反击,重振克莱斯勒公司。
来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之后,艾柯卡主动出击,大刀阔斧地对公司进行整改,并向政府寻求支持。他利用一切机会说服国会议员,取得了巨额贷款,从而使公司得到了重振的机会。
在艾柯卡的率领下,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经营最惨淡的那段日子里推出了K型车。这款车的成功推出使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起死回生,成为仅次于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最终,艾柯卡把一张面额高达8.13亿美元的支票交到银行代表手里。至此,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还清了所有债务。要知道,这比他们当初预计的还款日期整整提前了12年。事后,艾柯卡深情地说:“充满信心、奋力向前,哪怕时运不济!积极主动、永不绝望,哪怕天崩地裂!”
如果世上只有一个艾柯卡的案例的话,人们或许会说这仅是一个偶然,但是这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假设。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发展史上,有着无数这样的成功案例。许多自信的人通过努力,让众人眼中的小公司、差公司绝地反击,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同样是不留后路,全力以赴。
1978年,布兰克和马科斯在洛杉矶一家电脑硬件零售店工作时,因为给老板吉姆提出“目前你的经营方向不对,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吃掉,应以长远发展为目标”的建议,遭到老板吉姆的冷眼。吉姆认为自己的生意很好,根本不用理会别的麻烦事。
一位从事商业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办公司,他们开始这样做了。后来,马科斯和布兰克经营的家庭库房设备在美国迅猛发展的家用设备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的众多雇员中,有一个特别的人,那就是布兰克和马科斯早先工作过的那家硬件零售店的老板吉姆。原来吉姆当时没有听从布兰克和马科期的劝告,果然被竞争对手挤出了市场!
马科斯说:“因为当时我们的危机意识,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样我们的成功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压力才是真正催人奋进的动力啊!”
对很多人来说,犹豫不决的痼疾已经病入膏肓,这些人无论做什么事,总要留一条退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们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心思贯注于目标,可以激发出自信,这种自信能够破除犹豫不决的恶习,把因循守旧等成功之敌统统捆缚起来。一旦你抱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你就会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竭尽所能地争取胜利。一个人有了如此的信心与决心,方能把犹豫、胆怯等心灵妖魔全部赶走。所以,有信心,才能下定决心,有决心的人,才可能是最终的胜利者。
补齐“短板”,化优势为品牌
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保证最高的学习效率、最好的进步状态,进而拥有良好的信心状态呢?如果说危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现不足,那么向自己的弱点发出挑战,补齐自己的能力“短板”,则是快速进步的秘诀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同样,一个人的成就也往往受限于他能力中最薄弱的一项。因此,我们要敢于直视自己的不足,冷静地分析现状、查找原因,迅速查找出补救的方法,从而在第一时间将问题解决,否则只能像讳疾忌医的蔡桓公一样,直到病入膏肓了才后悔莫及。
在南方的一所实验中学里,有一个班每逢周末的主题班会都会让每一位同学轮流上台进行“才艺表演”。按规定班内的每个人都要参与,在表演的过程中你可以发表演讲,也可以唱歌、讲笑话,只要能展示你自己,无论什么节目都可以。
有一次周末,轮到小林上台表演,他平时的表现可以说是班内男生中最不出众的一个,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外貌形象。只见他慢腾腾地走上讲台,摘下他那顶作为道具用的帽子,先向同学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清清嗓子开始演讲:
“嗯!从身材上看,不用我说大家也可以看出,我属于三等残废之列。但大家知道吗,我比拿破仑还高出一厘米呢,还有维克多?雨果、邓小平同志,我们的个头都差不多;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伟大的哲人苏格拉底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有些未老先衰的迹象,还没到20岁便开始秃顶,但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鼻子略显高耸了些,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但圣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肥厚的嘴唇足以同法国君主路易十四媲美,而我粗胖的颈脖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沉默了片刻,小林继续说:“也许你们会说我的耳朵大了些,可是听说耳大有福,塞万提斯的招风耳可是举世闻名的啊!我的颧骨隆耸,面颊凹陷,这多像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林肯啊!我的手掌肥厚,手指粗短,大天文学家丁顿也是这样。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
当小林表演完他的节目走下讲台时,班里爆发出久久不息的掌声。
小林实在配得这样的掌声,并不是因为他巧舌如簧,而是他敢于直视自己的弱点,甚至变短处为长处,变劣势为优势。古人说:“知耻而后勇。”一个敢于正视弱点的人是强大的,因为早在别人攻击他之前,他就做好了准备。同样,一名员工如果想要取得长足的进步,就不要畏惧批评,不要逃避现实,而要勇敢地向自己的能力“短板”发出挑战。当这些“短板”被逐一补齐时,你也会慢慢地成长为优秀的职场中人,甚至能够化不足为优势,让它变成自己的职场品牌。
凯蒂是一个聪明热情的女孩子,她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热忱,因此她的朋友很多。她常常为周围的朋友们排忧解难。凯蒂现在的工作是在华尔街一家知名股票交易所做资深分析员,她的工作业绩一直很好,她的老板也很器重她,她已经在这家交易所干了5年多。这份工作给了凯蒂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去年交易所生意冷淡的时候,老板解聘了几名分析员,但凯蒂被留了下来,而且老板还给了她一个月的带薪假期,这种情况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当时实在是十分少见。
艾丽丝是凯蒂的朋友之一,她最近失业了,心情非常不好。她找到凯蒂,希望能够和凯蒂吐吐心中的不平:“我在这个公司干了两年多,现在公司发展了,每天都在招新人,而我却被公司一脚踢了出来,你说这是为什么?”
“噢,艾丽丝,听到这个消息我感到很遗憾,不过我也不知道你们公司的具体情况,我想也许有很多原因吧!”凯蒂知道艾丽丝现在很需要安慰,于是轻声地劝慰她。
艾丽丝似乎也不想再谈自己的倒霉事,她问凯蒂:“凯蒂,你一向那么能干,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我知道你们那一行的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不过你一直都做得很好。”
谈到自己的工作,凯蒂很高兴,她说:“我喜欢这份工作,它很有挑战性,而且这一行业发展得也很快。也正因为如此,我总是竭尽全力提高自己,我害怕有一天自己会跟不上同事们的脚步,或者被迅速发展的公司所淘汰,最终成为掉队的那一个。”
艾丽丝为凯蒂的话感到吃惊:“你怎么会成为掉队的那一个?你是那么的优秀,而且你的业绩一向那么突出。”
“我的业绩确实一直不错,不过公司发展得很快,而且同事们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我甚至都能感受到公司前进的步伐在催我每天都要前进。因此,我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对比,比出同事的长处,比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想想自己有什么方式可以补救。差不多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父母就常常告诉我,‘不要成为掉队的那一个’。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也习惯了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弱点,在第一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直到现在。”凯蒂说道。
艾丽丝似乎有所领悟。“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弱点’,‘不要成为掉队的那一个’,连你这么优秀的人都经常以此来激励自己,而我却总是认为自己做得已经足够好了,或者觉得有些欠缺并不重要,毕竟人都不是完美的。可现在跟你一对比,我发现自己还是差得很多。如果我早些听到这句话,可能现在就不会如此窘迫了。”说着说着,艾丽丝的声音忽然提高了,“不过现在也不晚,是吗?凯蒂。”
凯蒂很高兴听到艾丽丝这么说:“是的,艾丽丝,希望我们都成为永远进步、永不掉队的那一个。”
为什么直面弱点如此困难?因为这相当于揭自己的伤疤,提醒自己不如别人。但恰是这种令人难堪的状态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直面弱点,我们的难堪只是一时的,相反,逃避只能使原有的弱点长久伴随着我们,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来,成为我们事业道路上的强力炸弹。如果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补齐这些“短板”,就能够摆脱危机,甚至在别人尚未赶上的时候,将其化为自己的优势,成为在职业战场上克敌制胜的法宝。
有位作家说得好:“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唯有正视不足、挑战自己的人才是永远强大的,才是真有信心的。
工作中要实践自主创新
在生活中,很多人缺乏信心,就在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不知何去何从。其实,解决这种困境的方法很多,比如勤奋,比如敬业,但不可忽略的是,创新也是重要方法之一。创新可以让我们的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带来效率或质量上的飞跃提升,从而提升自己和企业的竞争力,只有竞争力的提升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自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创新或许还是一件极为陌生,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事情,似乎是少数天才的专利。但你别忘了,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从工作中的点滴改进做起。只要有信心,我们哪怕是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也能发挥创新精神。
亨利?兰德平日非常喜欢为女儿拍照,而每一次女儿都想立刻得到父亲为她拍摄的照片。有一次他告诉女儿,照片必须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从照相机里拿出来后,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药水显影。而且,在副片完成之后,还要照射强光使之映在别的相纸上面,同时必须用药水处理,一张照片才算完成。
他向女儿做说明的同时,内心却问自己:“等等,难道没有可能制造出‘同时显影’的照相机吗?”对摄影稍有常识的人,在听了他的想法后都异口同声地说:“哪有可能?”他们列举出一打以上的理由说:“简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梦。”但兰德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充满信心地进行尝试。最后,他终于不畏艰难地完成了“拍立得相机”。这种相机的作用完全符合女儿的希望,因而,兰德企业就此诞生了。
学习科学发展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发明的创意就是在这种“不经意”之间诞生的,而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要学过很多专业知识、背下许多数学公式,然后坐在实验室里琢磨上好几个月。其实,创新是一种品质,一种别具一格的能力。只要你愿意当个生活的有心人,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那你一定可以想出很多好点子。能否创新,往往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用心。
在诺基亚公司手机研发部工作的詹森这几天一直闷闷不乐,同事见他一副眉头紧锁的样子,就开玩笑道:“詹森先生哪儿都好,就是太不知足了。你也不想想,研发部只要完成了公司下达的研发任务,薪水就能比生产和销售部拿得还多,该高兴才是啊!”
另一个同事也嘻嘻哈哈地接口道:“这次的任务只是改进一下机型,这么简单的任务哪能难住我们的天才詹森先生啊?”
詹森说:“我不是为了薪水想不开,也不是为了公司派给的任务,我是在想,我们整天坐在研究室里,除了完成上面派给的任务,改进一下机型,就什么事也不做了。现在手机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我们能不能主动做一些工作,给公司拿出些新颖的创意?”
同事无奈地说:“嗨,詹森,别痴人说梦了!现在诺基亚手机已经是世界著名品牌了,不管是技术性能,还是外观形象,都早已深入人心,还上哪里去找创意?”
尽管同事们说得有些道理,但詹森还是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在完成公司任务的基础上,主动而努力地工作,让诺基亚在自己的辛勤工作中有一个质的飞跃!可是这样的突破要从何处着手呢?
有了这个目标和想法以后,詹森寝食难安,每日里除了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满脑子都在考虑如何让诺基亚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直到有一天他从生活当中找到了答案。
这天,他搭乘地铁时忽然从平常的生活场景中得到了启发:很多时尚男女都佩戴着手机、一次性相机和袖珍耳机。他想道:能不能把这三种最时髦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呢?果真如此的话,不是变得既轻便又快捷吗?
第二天,詹森马上找到主管,对他说:“如果我们在手机上装一个摄像头,让人们在听音乐的同时,把见到的美好事物都拍摄下来,再发送给亲友,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主管听到他的创意后,惊喜得高声叫道:“好样的!詹森,我们马上就按你的想法着手研制!”
这种具有拍摄和听音乐功能的手机在詹森的带领下,很快研制成功,它刚一推向市场,就大受青睐。詹森不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得到了应有的奖赏。更重要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詹森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原来,留心观察也能学到这么多东西!
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行业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时候,企业要靠什么吸引客户呢?是服务,是质量,而这些改进同样需要一颗留意生活、勇于创新的心。对于员工而言,创新可以让我们的工作不再单调重复,创新可以让我们的竞争力不再一成不变。任何一个小细节、一件小事情都可能成为你改进工作、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创意导火索。工作上坚持自主创新,不仅可以让你获得成功,也可以让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
发扬奥运精神,在工作中变得“更高、更快、更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在工作的过程中持续加以改进,员工的进步才是脚踏实地的。有比较才知道差距,有竞争才懂得进步。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健儿们一样,在不断的比拼中变得“更高、更快、更强”。
2008年8月,北京,男子体操奥运比赛场馆。
就在李小鹏稳稳落地的一刹那,他自己大吼了一声,他等这一刻等了整整四年。看台上的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也激动地叫着并站了起来,高举双臂,伸出大拇指,为自己的爱徒喝彩。
这是李小鹏在北京奥运会双杠上夺冠后的精彩瞬间,同时这也是他夺得的第16个世界冠军。他成了中国体操史上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人,超过了李宁14枚的纪录。
李小鹏在北京奥运会上不仅超越了前辈李宁,同时也突破了自己,他对记者说:“李宁大哥是我所尊重的英雄,超越他的纪录并不是我最终的目标,我要不断超越自我,因为我坚信‘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李小鹏的教练,陈雄深知这一切得来不易。“小鹏这四年太不容易了,他能获得这枚金牌是对他不断坚持的褒奖。”回想起这四年来的风风雨雨,陈雄感叹,“大家知道,李小鹏这四年是怎么过来的吗?他一直受着严重伤病的困扰,特别是2007年又受了伤,那一次他能不能挺下来,谁都很担心。但是小鹏挺过来了,从他决定坚持的那一天起,我就觉得,这块金牌应该属于李小鹏。”
在双杠决赛前,中国男子体操队已经获得了团体冠军。陈雄透露李小鹏和他自己的梦想绝不只是那块团体金牌:“团体夺冠那天,小鹏就已经非常高兴了,但是我知道,他还想拿这块双杠金牌。这四年小鹏的双杠都没有输过,所以我对他也充满了信心,这次我们都算圆梦了!”
面对拿过14次世界冠军的“体操王子”李宁,谁都会倍感压力,李小鹏也不例外。不过,他并不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充满信心地朝着更远大的目标进发。他的信心全部化为平日的辛苦训练,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受到多重的伤,他都咬紧牙关坚持。就在这无数的辛勤汗水中,李小鹏逐渐成长起来,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伟大梦想。有梦想,更要有行动,在平常的训练中让自己变得更强,这便是李小鹏的成功经验。
这个道理对企业员工是同样适用的。不管你有多远大的梦想,多坚定的决心,都必须像奥运场上的冠军们一样,从细微处做起,从小处学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有了工作中不断成长的积累,员工才能真正变得强大、成熟和睿智。因此,想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与进步速度,每个人都要满怀信心与梦想投入工作的当中,像奥运选手一样不断地激励自己、提升自己。
有一家汽车修理厂,职工都是从乡村里来的小伙子,平常大家工作之余就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天,他们当中来了一个“傻子”,他并不是真的傻子,只是有些与众不同,他除了完成分内的工作以外,还总是泡在几辆教练车里,东拆拆西动动,而大家出去玩乐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
“干什么啊?兄弟,难道你想自己开个公司造这玩意儿?”一个伙计劝他说。
“傻子”只是笑笑,并不说什么。没两个月,“傻子”已经学完了关于汽车维修的所有知识,被提升为经理,薪水是那些“聪明”的小伙子的几倍。
“傻子”并没有满足,而是继续学习汽车制造的其他知识,并自学外语,每个月还自费去总部参加培训。
又过了半年,“傻子”成了总公司家用汽车生产设计部门的主管。两年以后,“傻子”自己的公司上市,并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原来嘲笑他为“傻子”的人还在当辛苦的修理工人。
提升,是一个人最难得的工作优势;工作,又是一名员工最佳的提升场所。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工作中,又从工作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那我们的能力便能得到提升,我们的信心也会因此得到巩固。无论是在实践中摸索思考,还是向优秀同事学习,抑或在竞争中向对手看齐,我们都能从这些充满挑战的工作状态中激发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为我们的信心大厦添砖加瓦。
一只雄鹰能够翱翔天空,是因为它不畏艰难,学习过很多,也挑战过很多;一名员工能够无往而不胜,也是因为他不骄不躁、不惧险阻,在工作中不断向同事、向竞争对手学习,甚至向自己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因此,如果你还有追逐梦想的信心,渴望像奥运冠军一样获得最后的荣光,那你就勇敢地投身于工作当中吧,体验挑战自我、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