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爱国爱家
43658500000013

第13章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辉煌(1)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辉煌——经济腾飞,民族复兴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动荡剧变的世纪,又是空前发展进步的世纪。这100年,变化是巨大的,发展是迅猛的,超过了以往的几千年。对中国来说,这是在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奇迹般重新站立起来,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100年。中华民族在20世纪重新站立起来,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21世纪更是一个辉煌的世纪,中国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翻开20世纪历史第一页时,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十分悲惨的图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占领中国首都北京,并把北京划分成各国的占领区,悬挂他们的旗帜。这种屈辱的状况延续了整整一年,最后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告一段落。

中华民族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如何才能谋求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人做过多次尝试:只搬用洋枪炮和某些近代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证明救不了中国;期望清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的变法也走不通;义和团那种“扶清灭洋”的旧式反抗又失败了。义和团运动于是,中国人只能被迫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革命正是为了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于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当他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小团体“兴中会”的时候,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生的。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这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中国人民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然而,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情每况愈下。中国的先进分子们经历过极度的失望和苦闷,开始了新的求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为之一新。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路子,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了指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到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100多年来受尽了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从此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在探索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误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又一场新的革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它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世界所瞩目。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接连跨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像是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那样,使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大会回顾了中华民族这百年巨变的历史,并且对21世纪的中国做了展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将顺利地推向新世纪。

历史之潮虽然是以波浪式前进的,但其总的流向是锐不可挡的。世纪末的中国,正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前进着。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以强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托起明天的希望

百年风云翻卷而去。我们怎样面对新的挑战?该怎样接近新世纪的第一线曙光?

作为祖国花朵的青少年,新世纪里祖国建设的接力者,面对着怎样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

第一,从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较长的时间内,会保持和平的国际环境,使我们有可能集中力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并且已经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中去,这些有利于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然我们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不屈不挠地埋头苦干,努力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积极吸取先进国家的经验,完全有可能迎头赶上。

第二,从中国的内部条件来看:在建国后特别是近20多年来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综合国力。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粮食、棉花的生产总值已居世界前列。钢铁生产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快速增长。进口贸易大幅度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200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唤起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着的巨大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出来。这是我们前进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第三,更重要的是,党已经确立起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它是认真总结过去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所取得的,是付出了沉重代价换来的,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有远见。只要我们坚持邓小平理论,肯定能够保证我们的事业在新的世纪里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胜利前进。

除上述机遇外,我国还有许多为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带有根本性的有利条件和优势。

比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较强;中国地域辽阔,回旋余地比较大,具有明显的大国优势;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不像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那样严重,民族向心力相对比较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决定我们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能够经受住各种严峻的考验。

从另一方面看,我国未来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是资源的约束。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主要地面资源和矿产资源都位居世界前列,海洋资源也很丰富。这种地大物博的优势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然而,按人均占有的资源量来计算,我国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例如,水是地球上最丰富又最稀缺、不可替代的资源。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在109位。目前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3亿亩,全国500多座城市中有300座城市缺水,缺水量每年达60亿立方米,其中50座城市严重缺水,已经影响500多万人正常用水。

资源分布不平衡,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5%,有1/3的土地是难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可耕地仅有国土面积的10%。俯瞰高原东西部地区在资源分布、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差距也很大。这些都阻碍着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