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药王孙思邈
43710600000044

第44章 “二月二”古会

在中国古代,后人为了表示对历史名人的崇敬和爱戴,建祠立会予以纪念。经朝历代,这种纪念活动往往把名人先后衍变、幻化成神,烧香焚裱,修殿建庙,由地方性的神转化为全国性的神。人们相信,名人既然生前强而有力,德高望重,死后仍然可有力地保护人们。即把追念变为崇拜,进而发展为祈求保佑。孙思邈也不例外,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在全国好些名山胜地供奉建设的祠庙殿宇,甚至在佛教寺院也有供奉。建立在陕西耀县药王山上的药王大殿(亦称真人祠,药王庙等),就是如此。在药王大殿内不仅有他的“药王父母殿”,而且还有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十大名医”的彩色塑像和很多相关的医药碑碣石刻,成为以孙思邈为主的中国历代医药学家纪念馆。

古往今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上的医药科学大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隆重热闹的以耀县为中心的传统药王庙会,持续半月之久,拜谒之众,四方云集,摩肩接踵,诚表对药王孙思邈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药王山纪念孙思邈的活动从唐代开始,游人不断,瞻仰焚香,不过主要局限于药王山故宅(隐居地),规模不大。由于道教的影响和人们对先师的推崇,自北宋嘉四年(1059)孙真人祠在其故地创建后,纪念孙思邈的活动在南庵定时兴盛起来,并于元丰四年(1081)为纪念孙氏逝世400周年举行礼仪和刻碑垂范活动,加之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的敕赐庙额“静应庙”,第二年又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后,华原县令张鲂鸠工修葺“栋宇之制,始称其嘉”,纪念活动更加隆盛。此后,历经金、元,以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纪念中心场所均在南庵。正如金兴定二年《华原令何钟钧题记》碑文所载:“适值中和之节(即农历二月初一),郡人多会于静明宫,熙熙然登春台。”元至元二年《祀太玄妙应真人记》碑载道:

“完者台皇后懿旨曰:尝闻五台静明宫,为唐孙真人道场也。”据明嘉靖三十七年《孙真人祠殿记》碑载:因道士赵演斌在北洞(即太玄洞)前增建“祀殿三大楹”,“于是四方辐辏,不远千里,每岁二月二悉集焉”。又据明乔世宁《耀州志》载:“由于嘉靖时中心场所开始转移向北洞,于是向往五台者,自千里外不绝也。”沟通南庵、北洞的“通玄桥”(即通元桥)和石蹬踏步等相继完成。历史悠久,约定成俗,大规模的“二月二”庙会也就以北洞为中心正式开始了。明代会期较长,据清顺治十一年《施饭碑记》载:“秦人男女远近无少长,人马丁嚷之声尽夜,经月余不绝,即秦晋潘王,士大夫,靡不登临而拜。”庙会由州城四街轮流筹办,收取布施。二月初一开洞门,初二正式起会。群众上山烧香化裱,以示崇敬怀念之情,又带儿女祈求药王保佑,行崇乞拜谒之礼。清代改会期为10天,事先将药王山打扫得干干净净,挂上宫灯,摆好祀器,贴上对联,做好一切过会的准备。初一开洞门,初二起会,十二结束。光绪十八年耀州知州顾曾在《赛药王》一诗中写道:“曼衍重龙马戏场,分棚啸侣各行觞,春人来去纷如织,箫鼓千村赛药王。”后注云:“岁以仲春极赛五台,游侣坌集,借地群欢,靡闲宵旦。城东数里燃灯于路,望若星灿,门不下灶者见数夕。”这是对清时药王庙会盛况的又一生动写照。民国时期仍沿清制,会期十天,药王大殿香烟缭绕,钟磬喧天,烛光闪烁,供品堆积。各地群众,扶老携幼,骡马成伍,男男女女,三两群集。从“一天门”登上殿内,瞻仰药王塑像,进行拜谒,深表崇敬怀念之情。通元桥和附近大路两旁,商贩众集,摊棚林立,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土产杂货,星罗棋布。广场上耍马戏杂技,戏楼上演秦腔大戏。旧俗初二正会这天,群众除上山烧香外,妇女们还要带上孩子请药王“戴锁”或“换锁”,祈求药王保佑,直至孩子12岁为止。从初六开始,直至最后一天唱“天明戏”。在通元桥戏楼,能够演出的大都是关中有名剧团。这天也是庙会的最高潮,往往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蜂拥云集,南北两路,途为之塞。

从县城东门外开始,沿上山南路两旁,“路畔灯”直到“一天门”前,每灯相距一丈左右,道路光明可晰。十一日黄昏渐暗时,东城楼上花火冲天,接着“路畔灯”一齐点亮,蜿蜒曲折,灿如星点。

瞬间在“路畔灯”的照耀下,狮子、龙灯开始上山,灯火辉煌,锣鼓喧天,欢声雷动。火龙多从南庵坡而下,穿行于古柏丛中,半折竞行,忽隐忽视。铁屑花火,倾天雨泻,此起彼落灿若繁星,蔚为奇观。

“天明戏”又于午夜开锣,黎明收台,往往观者彻夜不眠。药王大殿内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祠祝焚香,青烟缭绕,灯火通明,又有“自乐班”助兴,管弦悠扬,更是一番别致的情趣。不少人在古会游览返回时,还要折一枝柏针(即一枝或一朵柏叶),插在头上(主要是妇女)或衣领上,或持手中。其意是除病健身、药王保佑。又表示已朝山拜过“药王”了。古云:“凡有功于民,民则祀之。”孙思邈不仅是祖国医药界的垂范楷模,而且被后世誉为“药王”,敬若神明,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奉祠他的庙,有各种各样的妙趣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医德、医术、医风的讴歌和赞美。

解放后,人民群众约定成俗的千古盛会,每年如期隆重而热闹地举行。尽管“****”期间庙会废除,但历史悠久,约定成俗,群众依然届时上山。正如1959年田汉同志游药王山时曾写的《游药王山二首》其一所云:“岩上宫墙下戏场,山南山北柏枝香,千金方使万人活,箫鼓年年拜药王。”随着药王山的不断修复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近10年来,春节、清明前后,拜谒旅游者络绎不绝,成为旅游旺季。至于一年一度的农历药王山“二月二”古会更是高峰迭起,每日上山游人逾万,星期天更达数万之众,热闹壮观。基本仍保留着古代传统药王山庙会的风格习俗,可见孙思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

1986年对外开放后,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外宾和各种团体,特别是日本书道院组团考察观赏者连年不断。风景殿宇和名石贵碑,古迹古建,传说遗址,医药碑方,各类展馆,为前来朝山访古的中外游客带来了莫大的兴趣。正如清代白俊德石刻题诗曰:

洞中日月有长春,山径尘销万古人。

历历隋唐无寸土,祇今柏影尚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