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年,犹太小刀党领导的起义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马萨达堡,960名义军被10万罗马士兵围困了整整三年。石块已阻挡不住罗马人的进攻,在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他们决定集体殉难。殉难前,起义领导人拉埃尔发表了“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的浩气长存的演说,这就是代表犹太人民族气节的“马萨达精神”。
公元135年,犹太人在抵抗罗马人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后,守卫贝塔尔要塞的守军亦全部自尽,绝不投降,再一次体现了犹太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不惧血与火的锤炼,坚贞不屈,这正是犹太人历尽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发源于它,有成文的经典和行为规范,是每一个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联系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精神纽带,每一个犹太教的教徒,都有坚强的信仰。“巴比伦囚虏”时代,流浪的犹太人纷纷发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就让我的右手从此不会操作,舌头从根烂掉。”15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死刑威胁犹太人改教,一批犹太人为了生存,表面上接受洗礼,实际上仍忠于自己的信仰。西班牙皇帝恼羞成怒,下令将21万犹太人全部驱逐。也正是犹太教和《圣经》,使犹太人自命为“上帝的特选子民”。《圣经》成了唤醒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同时也使他们心中永远装着上帝,一切苦难都是上帝为惩罚他们罪行的特意安排,届时救世主自会拯救他们脱离苦海,回到“流奶”之地。于是,他们具有忍受一切压迫的巨大忍耐力,这也是他们能够在任何恶劣环境下都能生存并保持民族同一性的内因。
人生的路程既然是与苦难分不开的,我们就该懂得接受苦难。会接受苦难,苦难就成了上帝赐下来的化装了的福庇;不会接受苦难,苦难就真的成了难当的重担。
人生道路迂回曲折,伴随着你的成长过程,还会遭遇更多的挫折,这就是人生的现实。在这些人生的转折关头,实际上应该如何去看待,进而如何去应付,就全看你自己了。你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挑战”;或者,你也可以像大多数人一样,把它当成是时运不济、危机、灾难……,而不想寻找更可靠的道路再尝试一次,并作为自己承认失败的借口。
在失望面前,你必须坚强起来,冷静面对失望。失望与快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如果你在希望落空时,不能把它视为仅是一时的退却或应该克服的考验,反而当作是毫无道理的大失败,那么你将会被失败所击溃!这一点你应该铭记在心。只有当你甘心承受失败,并且失去再尝试的意愿时,才是真正的失败。
百折不挠的林肯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但,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已经不同凡响了!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第二年,即1835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交瘁,数月卧床不起。在1836年他还得过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良好,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可他失败了。1843年,他又参加竞选美国国会议员,但这次仍然没有成功。
他虽然一次次地尝试,但却是一次次地遭受失败:企业倒闭、情人去世、竞选败北。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3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最后终于当选了。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作为国会议员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因为这次竞选他赔了一大笔钱,他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接连又是两次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坚持继续努力吗?你会不会说“我失败了”?
然而,他没有服输。1854年,他竞选参议员,但失败了;两年后他竞选美国副总统提名,结果被对手击败;又过了两年,他再一次竞选参议员,还是失败了。
在林肯大半生的奋斗和进取中,有九次失败,只有三次成功,而第三次成功就是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那屡次的失败并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而是起到了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不合时宜”的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说:“凡是出现分歧的地方,让我们树立起忠实的信念,凡是悲观失望的地方,让我们为和谐融洽而努力;凡是错误的地方,让我们来矫正;凡是产生过怀疑的地方,让我们带来希望。”一个有如此信念的人,怎能不成功呢?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期,牛津大学在战争氛围中失去了校园的宁静,这不是每一个学生实现理想的地方。战争,战争,还有什么呢?学习是次要的事。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这个不合时宜的时候,进入了实现不了愿望的索默维尔学院学习化学。或许,一切的不合时宜造就了这样一个“充满自信的”“不合时宜”的“铁女人”。
撒切尔夫人凭借女性的政治天性进入了男权至上的英国政治舞台。她“明确的信念”、“滔滔不绝的辩才”犹如夜雨后的星空分外灿烂耀眼。
1943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期。牛津大学的校园里弥漫着战争的气息。许多应该上学的年轻人不是已经战死就是在前线作战。各类学院暂时消失了,建筑物被军队或政府机构占用。为满足战争的需要,自然科学院系从事军工研究,并以青霉素、氮化芥子气和碳氢化合物而著名。当时,想去牛津学习化学的学生内心都很矛盾。他们知道,牛津不一定是实现理想的地方,大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为打败德国而从事种种激动人心又极其神秘的活动,学习就成了次要的任务。
但这没有动摇玛格丽特上牛津大学的决心。还是在玛格丽特刚满17岁的时候,有一天,她走进新来的女校长古利斯小姐的办公室说:“校长,我想现在就去考牛津大学的萨默维尔学院。”
女校长皱着眉头说:“什么?你不是病了吧?你现在连一节课的拉丁语都没学过,怎么去考牛津?”
“拉丁语我可以学嘛!”
“你才17岁,而且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必须毕业后再考虑这件事。”
“我可以申请跳级!”
“绝对不可以。”
“你在阻挠我的理想!”玛格丽特头也不回地冲出校长办公室。
回家后她耐心地说服了父亲支持她的想法,开始了艰苦的复习、学习备考工作。由于她从小受化学老师影响很大,同时又想到大学学习化学专业的女孩子几乎比其他任何学科都少得多,如果选择某个文科专业,那竞争就会很激烈,这样在她提前几个月得到了高年级学校的合格证书后,就参加了大学考试。经过耐心的等待,她终于等到了牛津大学的入学通知书。
玛格丽特离开家乡到牛津大学去了,无论在她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坚强地走过去,因为她心中的理想之灯永远不灭。
选择非常规的手段
真正的成功属于那些谋略超群的人。这世间许多“非常的成功”,是以“非常的手段”达成的,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知道努力,也要知道思考,运用适当的谋略,寻找达成某种目标的最佳途径。
公元前207年,秦朝发生起义。两个对立的起义军首领互相争斗,意在控制秦朝的战略要地关中。刘邦早已征服了关中。但另一位更强大的起义军首领项羽,也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因为项羽的兵马强于刘邦,刘邦被迫割让关中。
虽然刘邦有条件地投降了,但项羽对刘邦的野心仍不放心。他想让刘邦离关中越远越好。他把王土分成18份,让刘邦去最远的西端为王。为进一步隔绝刘邦的潜在威胁,他把首府与刘邦之间的封地划成三块,指定三名将军分管每块封地。其中一块封地叫陈仓。
刘邦本来就对放弃最初征服的王土心怀不满,此刻更对被贬至荒芜之地怒火中烧。当他率军撤离关中首府时,一位谋士建议,他们应该毁掉连接西部新家与首府之间的木道。这会让项羽放心,认为刘邦不再返师东进,寻求复仇。刘邦认可了。于是,刘邦的士兵拆毁了他们走过的路和桥。
一旦到达新领地,刘邦命令将军们重建军队。当军队强大到足以打败项羽时,刘邦召集了将军们。他们讨论了如何最好地进行东征,夺回王土。途中面临两个障碍。第一,三位将军统治的封地,包围着他们的新领地,横亘在他们和首府之间。第二,通往项羽那里的木道已成废墟。刘邦和他的将军们足智多谋。他们设计了一个聪明的计谋克服障碍,并从中汲取力量。
刘邦命令一个小分队去重修木栈道。它对刘邦的对手产生两方面的冲击。首先,它使他们放松警惕。刘邦的人手太少,要几年才能修复栈道,至少对手这么想。其次,他的计划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明显的”栈道上来。项羽和陈仓的将军们都认为,即使刘邦修复栈道,他们也只需集中兵力封锁狭隘口,便能轻易阻止他的进攻。
刘邦压根就没想过用栈道。他的这个项目仅仅是颗烟幕弹。他计划通过另外一条非正规道路袭击项羽。
当对手还在盯着栈道时,刘邦命令部队攻击邻国陈仓。他令陈仓的将军大吃一惊的同时攻克了这块封地。这一举动让对手猝不及防,巩固了刘邦的权力。它为决战奠定了基础,随后刘邦不断扩充势力,打败横在他和关中首府之间的各国,直到击溃项羽。刘邦最终收复关中,重新指挥起义,统一了中国,成为汉朝的始祖。
刘邦大胆思维,巧妙设计,把对手的注意力吸引到明显的、正规的路上。他利用了对手的注意力转移,选择采用非正规道路的谋略,令对手吃惊,取得胜利。
《塔木德》上的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下面的这段历史故事,再次对此做出了生动的诠释。
1956年10月,以色列军队企图夺取西奈半岛,而首要目标是埃及军队的核心要塞——米特拉山口。埃及驻西奈半岛守军将领当然也十分明白,一百米特拉山口失守,那么西奈半岛也就难以维持了。因此,他们除了派重兵镇守山口外,还在旁侧地带驻军,以备不测。
“以我们目前的守备力量,我想,米特拉山口在我们手中是万无一失的。”山口埃军的部队首领这样向上司说道。
10月的一天,米特拉山口的埃军阵地上空,突然出现了四架以色列野马式战斗机。“不好,敌人要来偷袭我们。全体进入阵地,准备战斗!”指挥员下达了作战命令。埃军士兵纷纷进入隐蔽掩体,举起自动步枪,架起高射机枪,准备射击。可是,以色列战斗机并没有对埃军阵地用机枪扫射,也没有投下炸弹。它们轰鸣着,一忽儿猛然掠地俯冲,一忽儿又直插云霄。低飞时距地面不过四米高,而升起时又不见了飞机的踪影。
埃军官兵对以色列战斗机的这种奇怪举动一时目瞪口呆。
“不要傻看了,快打电话向上级报告吧!”不知是谁提醒了一下,于是通讯兵慌忙摇起电话,准备向上司报告。可是摇了半天,一部电话机也听不到声音。
“哦,是那几架该死的飞机把我们的电话线给割断了。这可怎么办呢?”
事情正是这样,以军用飞机的螺旋桨和机翼将埃军的电话通信线切断了。
埃军官兵一下子陷入了极大的惊慌之中,这时,一场大战开始了……
灵活用兵
减灶与增灶都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谋设计,必须基于战场的客观情况灵活用兵,不可拘泥于一格。刻舟求剑不知变,势必丧师败旅。在生活中,为了少走弯路,赢得更多的机会,最可靠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先观察、学习(利用)别的行家们经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然后,再独立思考和拟订自己的行动方案,努力奋斗,达到自己的目的。
任何理论和原则都要考虑特定的条件,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时候,如果拘泥刻板,就容易失败;只有领会了经验的精髓,在借鉴的时候灵活善变,才能够获得成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令爱将韩信领兵攻打魏、赵、齐等国。当韩信奇兵袭击魏都成功后,刘邦因萦阳战事紧迫调走了一部分精兵强将,所以韩信只有率领余下的几万兵力会同张耳进攻赵国。当时,赵军号称二十万,因而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战前赵军中一位谋士李左车向主将陈余献计,利用深沟高垒,只守不攻,绊住汉军,然后由他率领三万精兵,走小路阻截韩信的粮草辎重,最后与赵军主力来个双风贯耳、前后夹击。但是,陈余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认为倚仗自己的兵力优势就能击败韩信。因而放此良计不用,坚持要与汉军在井径口决战。老谋深算的韩信得知这一消息,万分高兴,马上行动,先派少数兵力将赵军引出营寨,再将主力背水列阵开来与之激战。与此同时,他又派精锐骑兵两千人迂回敌后,偷袭赵军的“老巢”,最后大获全胜。
三国时期,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徐晃也曾想借鉴和采用背水一战的战术。
徐晃、王平率领部下来到汉水。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说:“军队一旦渡了水,如果遇到了要急着撤退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徐晃说:“当年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王平说:“这样未必行得通。当年韩信料到敌人无谋而用此计;现在将军您能猜透赵云、黄忠的想法吗?”徐晃说:“你可以带领步军抵挡一阵,我率领骑兵击败他们。”于是命令部下搭起浮桥,随即过河来战蜀兵。
徐晃背水列阵,从早晨开始挑战,直到黄昏,蜀军一直按兵不动。待到魏军人疲马乏,想向回撤时,黄忠、赵云突然从两面杀出,左右夹攻,将徐晃打得大败,魏军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
徐晃借鉴古人成功经验的做法遭到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