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谁也没有想到,那位姑娘又步履蹒跚地出现在摄影场地。看到她的到来,大家都埋怨她“不要命了”,很多同事劝她回去休息,因为她的脸色苍白得吓人。可是,姑娘微微地笑了笑,既有气无力又很坚定地说;“不,我不能放弃!也许,这部作品能使我成为明星。”
舞女的话震撼了高仓健的心灵,使他产生了灵感。那灵感是长期苦苦求索之后,突然被激发出来的领悟。他的胸中燃起了追求卓越的炽烈火焰和成功的渴望,并决心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以赴塑造出崭新的形象,做一名真正优秀的演员。他坚信,只要像舞女那样永不放弃,迟早会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明星。
天道不负苦心人。不懈追求卓越的高仓健,终于迎来了电影生涯的转折点。
1957年,高仓健遇到了两位艺术上的老师和伯乐,一位是影片《非常线》的导演牧野雅俗,另一位是影片《森林和湖的祭奠》的导演内田吐梦。这两位造诣极深的老导演,从当时似乎演技平平、不见起色的高仓健身上,发现了追求卓越的罕见个性、成功欲望和隐藏着的艺术才华。牧野雅俗曾说:“我从未见过有谁像高仓健这样追求卓越,有如此强烈的成功欲望和艺术潜能。”在两位老师那里,高仓健学到了成为杰出演员的表演才能。
1964年,高仓健在著名导演黑泽明编写的《加哥万和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男子汉形象。为了拍好这个角色,他冒着-20℃的严寒,只穿一条短裤跳进北海道刺骨的海水中。高仓健凭借着追求卓越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意志,在银幕上塑造的男子汉形象,不仅征服了日本的影迷,而且征服了世界各国的影迷。
巴尔扎克:持续不断地劳动
是人生的铁律
巴尔扎克的格言是:“持续不断地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一个人只有经过长时间完成其发展的艰苦工作,并长期埋头沉浸于其中的任务,方可望有所成就。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亲切地对父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天起,给你两年的期限,搞不成,就得学习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个历史剧,由于自己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一定能在文学上取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于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于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为了读书和写作,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的生活就是一篇连续不断地工作的故事,他自己说过“我从来没有一口气只工作二三小时的”。他每天写作12小时以上。巴尔扎克需要不受人打扰的大块时间,因此他的工作日是从晚上1点开始,他使用一张朴素的长方形小桌,桌上只有大叠的白纸和一束削好的鹅毛笔。右手边摆着一本摊开的记事册,用来记下后面的章节可能用到的构想和情节,巴尔扎克写作时不需要任何资料,它们已经融汇在他脑子里了。
巴尔扎克工作起来就没有头,直到写得手指痉挛起来才稍事休息,然后又写下去。他自己说:“我已经把生命投入这个坩埚里,像炼金术士投他的金子。”在工作五六小时后,巴尔扎克就像干最重的体力活的粗工一样筋疲力尽了,然而这还不是结束,他要借助于又浓又黑的咖啡,把生命机器重新发动起来。他年复一年地把咖啡煮得愈来愈浓,好使他的神经赶得上那种有增无减的紧张劳动。
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辛勤、紧张的生活:
“下午6点钟睡觉,半夜起床,然后一连16小时我都在埋头写作,只有一小时有空,就是5点到6点吃饭的时间。我发誓要取得自由,不欠一页文债,不欠一文小钱,哪怕把我累死,我也要一鼓作气干到底。”
画技突飞猛进的黄慎
一位西方学者说:“天才意味着心智的光芒集中在某些特殊的焦点上,并且不断进取,永不满足。”在学习中不要轻易满足,要努力追求“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的境界。
福建宁化人黄慎,少时跟同郡的一位老画家上官周先生学画,他学得很认真,心灵手巧,经过一段时日,就将上官周画花鸟、山水、楼台的艺术技巧与精神实质都学到手,画得很好。
人家称赞他已学到家了,他自己却觉得不满足,好像是缺少了一点什么很要紧的东西,认为自己还不是称职的学生。
有一天,他又捧着先生上官周的名画,看着看着,整个精神都集注在上面,忽然叹起气来,说:“吾师上官周先生技绝,我难以与老师争名啊!但一个有志气的少年应当自立。我黄慎岂肯永远居在人后!”
他像发了疯病似的,忘了早晨与黄昏,忘了饱饿与冷热,好几个月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但就是找不到一条新的路径。
上官周知道了学生的苦闷,就启发黄慎去多读多看。黄慎听了老师的指点,书法学怀素,诗仿金元,画摹天池,博览百家作品。但到了他自己作起画来,却觉得画中处处有别人痕迹,还是闯不出自己的路。他展不开眉,舒不了心。
有一天,上官周忽然问黄慎:“你读了张钦的诗吗?”
黄慎说:“先生,学生读过了。”
但过后想想:先生问我这话总有道理。于是,就再细读张钦的诗,才知张钦诗中有画,所以诗的意境很美。他不禁问起自己来:“黄慎黄慎,张钦诗中有画,你黄慎画中要不要有诗?”
一时他不能明确回答这个自己提出的疑问。
他上街,在街道上走着想着,想着走着,终于领悟到:上官周先生的画,张钦的诗,怀素的字,他们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我黄慎又怎样呢?这样,豁然开朗,眼前天地开阔了。他匆匆忙忙地跑进最近的一座店铺中,向店老板借了纸与笔墨砚台,就在店堂的案桌上面挥起画笔,画起他心中的那些美妙的东西。
黄慎这个稀奇古怪的举动,惊动了店里的老板伙计,更招引得过路的人们进店堂来看个究竟,不久,店堂里外站满了看画画的人。
黄慎好像没有看见一个人,只专心致志地挥着他的画笔。画好了,笔一掷,忽然拍着案桌大叫起来:“我得到了!我得到了!”
围观的人们听不懂怪画家的怪话,只望着他作的画,画面上笔墨不多,画的什么也看不甚清楚,还以为这画家是发了疯哩。
黄慎这才发现许许多多人围着看他的画。他向大家笑嘻嘻地挥挥手。围观的人们开始散去,说也奇怪,离开一丈多远,再看看那画面,寥寥草草的笔墨突然显现成几茎水仙,有的才长出,有的开着两朵鲜灵灵的花。那水仙与水仙花,充满着初生勃发的神态。大家越看越喜爱,异口同声称赞:“怪人怪画,就是怪,就是好!”
黄慎默默地微笑着卷起画,向店老板谢了谢,就从人缝中挤开一条路走了。
上官周先生后来看见学生黄慎突飞猛进,喜不自胜,逢人就说:“吾的门下有黄生,犹如王右军之后有个鲁公一样。当老师的看见学生如此长进,多兴奋啊!”
匹克林和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机会永远给予这样的人:他们的思路非常灵活,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迹。
1905年,美国大文学家洛韦尔根据天王星、海王星的运动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预言在海王星外可能还存在一颗未知的大行星,并指出了这颗未知的行星所在的大体方位。
遗憾的是,洛韦尔耗费了大量心血,经过十多年的观测,利用各种仪器对天空进行拍照搜索,直到去世仍未能找到他所预言的行星。
在洛韦尔之后,天文学家匹克林继续做着洛韦尔的事业。他也拍摄了大量的天体照片,一干又是十几年,还是无所发现。
美国业余天文爱好者汤博,在1930年利用折射望远镜沿着整个黄道进行系统拍照,经过比较,发现照片上有一个光点的位置有了明显的移动。他用望远镜直接跟踪观察,终于获得了天文学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冥王星终于被找到了。
当汤博宣布这一发现,指出冥王星的位置就在他拍摄的双子星座的照片上,与洛韦尔所指出的位置只差五度时,匹克林猛然想起自己也曾拍摄过那个方位星空的照片。他找到那张照片,很容易地在自己的照片上找到了冥王星的亮点。
他回忆起来了:记得那天拍摄时镜头好像没擦干净,照片上冥王星的位置正好有一点灰尘的影子。他当时没有在意,错将照片上的冥王星当成了镜头上那一点擦干净的灰尘。这导致匹克林最先拍摄的冥王星的照片静静地沉睡了11年,他也因此失去了发现冥王星的机会。
当我们为洛韦尔和匹克林的辛劳深感敬佩和惋惜的时候,又不能不对汤博的敏锐深感敬佩和折服。
海夫纳和《花花公子》杂志
海夫纳和《花花公子》杂志的成功经历启示我们: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明确目标;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善于变通和克服。
海夫纳1926年4月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格连当时在美国芝加哥一间铝制品公司当会计,家庭收入不多,生活较为清贫。海夫纳读完中学后不再读书了,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应征参军了。
1945年大战结束后,海夫纳于1946年3月退役。由于当时美国规定军方推荐的退伍军人有优先进入大学的权利,海夫纳进入伊利诺斯大学读书。
在他读大学期间,美国一位姓金的博士发表了关于女性性行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海夫纳对金博士的文章也很感兴趣,从此他经常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就这样,为他今后创办并因此发迹的杂志《花花公子》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这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普遍的特性,即从青少年时,他们都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以后千方百计为达到目标而努力。
1949年,海夫纳大学毕业了。他在芝加哥一家漫画公司谋得一职,每周工资45美元。由于收入微薄,他仍住在父母家里,甚至结婚后一段时间也如此。
在美国,男子一般成人或参加工作后,都搬离父母家,独立生活和居住的,而海夫纳因收入不多,租不起房,只好住在父母家里。
早已确立了奋斗目标的海夫纳在漫画公司工作了几个月后,经过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一家叫《老爷》的杂志聘用他,每周工资60美元。
海夫纳到该公司工作的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每周多15美元对他的生活无济于事,他志在该公司学习到经营手法和熟悉市场。因为《老爷》杂志是美国早年最畅销的刊物,读者主要是男性,以女性裸照为主要内容。海夫纳从读大学时,就一直是该杂志的读者,他早就希望有朝一日进入该杂志工作。
1951年,海夫纳已对《老爷》杂志的运作了如指掌了,他要求增加工资不被老板接受,于是决定离开该杂志,自己创业。他决心办一种类似《老爷》的杂志,要与《老爷》争个高低。尽管有凌云壮志,无奈却毫无资本,这使他苦不堪言。加上妻子生下一女,生活负担又加重了,他创业的设想搁置起来了。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又到一家儿童杂志做发行工作,此时周薪为100美元,生活稍为得到改善。但他却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他一面工作,一面策划自己的刊物。
海夫纳从父亲那里借得几百美元,另外从银行贷得400美元,凑起来刚好1000美元,他决心以这点钱作为自己创办杂志的本钱,办一本名叫《每月女郎》的月刊。由于他吸取了《老爷》的经营之道,加上自己的改进,第一期发行即打响,共销售5万多本,获得了空前成功,15个月后,每期销量直线上升,达30万份,海夫纳开始发迹了。
海夫纳在创刊号就采用了惊人的杀手锏,他以仅有的1000美元资本,用去500美元买下一帧金发女郎的裸照“金色梦”,那是日后大红大紫的女影星玛丽莲·梦露的裸体。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号称开放的自由社会,美国人喜好极端,对性强调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海夫纳的杂志则是以裸照为主的一本画册,迎合了美国社会的潮流和一些国民心理,所以不少人愿意掏出几美元买一本翻阅。况且海夫纳办的《每月女郎》比已畅销的《老爷》杂志更为“开放”,除了裸体照外,还大谈性的问题。因此,他的杂志一出笼,就成为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