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品读名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43720100000008

第8章 人际交往篇(1)

正确择友发展友谊

培根说:“在智慧提供给整个人生的一切幸福之中,是以获得友谊为最重要的。”

青年人如何择友,如何建立和发展友谊,中外历史名人的事迹,也许可供借鉴。

人生在世,总希望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青年人热情纯朴,血气方刚,尤其喜欢交朋友。

古之君子,对于交朋友这件事总是认真对待的。

魏晋时有个叫管宁的读书人,与华歆在园中种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却拾起来看了看才扔去。后来,两人在一起读书,门外恰好驶过大官的马车,管宁仍然专心致志读下去,华歆却丢掉书出门观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与他绝交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管宁割席”的故事。

当然,用今人的眼光来看,管宁不给朋友教育帮助,单纯地用绝交的办法对待华歆,似乎有点过分。但管宁选择朋友时这种严肃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管宁为保持自己纯正的节操,避开了名利思想严重的人,这正是古人强调的交友之道的第一要义。现在,有的青年人只讲义气,不重志向,谁给好处,就跟谁好,甚至在公共场所遇到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也轻率相交。由于不善于识别那些假朋友,受骗上当之事屡屡发生。希望青年们能记取这类教训。

对于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如明代学者苏浚所说,做“缓急可共,生死可托”的“密友”,而不能当“利则相攘,患则相倾”的“贼友”。

王安石有个好朋友叫孙少述,素来交情很深。王安石曾以诗相赠:“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引为知己。但当王安石当了宰相后,孙少述却一直不与他往来,大家议论纷纷,以为他们断交了,孙少述却自有想法。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丢掉了宰相职务,到地方上做小官,这时孙少述又对他热情相迎。两人见面,互相宽慰致意,彼此畅谈经学,乐而忘返,直到暮色苍茫,方才依依惜别。事情传开,人们才知道孙少述对朋友高尚真挚的情谊。

朋友间由于各自个性、习性、特点不一样,在交往中要绝对不发生分歧、摩擦是极为罕见的。如果发生了矛盾怎么办?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处理得非常好。

歌德与席勒之间的友谊向来为人称颂,可是由于生活遭遇和性格上的不同,这两个同时代的大诗人最初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当席勒还是个小青年的时候,歌德已名扬天下。但是后起之秀席勒的才华并不亚于年长的歌德,二十一岁就以剧作《强盗》一举成名,接着又写了《阴谋与爱情》等三出风靡一时的悲剧,成为有名的青年悲剧作家。文人难免相轻,两人相处便不如从前那样自如,感情上也产生了距离。不过,歌德毕竟具有伟大的胸怀,他钦佩席勒的长处(席勒能够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专心致志地创作),他决心追上同时代的年轻人。五年之后,他与席勒重新相会,并以诚挚的心灵开始深交。他对席勒说:“你给了我第二次青春,使我作为诗人复活了。”此后,两人在写作上多次亲密合作,成为终身好友,死后还同葬在一起。歌德的虚心好学、克己待人,弥合了他与席勒之间的裂痕,使他们的友谊的基础打得更深更扎实。

不要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为伍

在交友时要有知人之明,不要错把坏人当知己,受骗上当,甚至落入坏人的圈套而无法自拔。当你的朋友或同事不能真诚地待你,你又看不惯他们的行为时,还是趁早离开他们的好。

晋国范子华在一群门客的拥戴下,成为远近闻名且受晋王重视的人物,他虽不为官,其影响几乎比三卿大夫还大。

禾生和子伯是范家的上客,他们有一次外出在老农商丘开家借宿,半夜谈起子华在京城里名噪一时的作为。商丘开从窗外听见后,眼前顿时闪过一线光明,既然范子华能把死的说活,穷的说富,干脆找他求个吉祥。第二天,他用草袋装着借来的干粮,进城去找子华。

子华家的门客都是些富家子弟,他们衣着绸缎、举止轻浮、出门车轿、目空一切。当商丘开这个又黑又瘦、衣冠不整的穷老头走来时,他们都投以轻蔑的目光。商丘开没见过大世面,说了声来找子华,就往里走。没想到他被门客拽住,又推又搡、肆意侮辱,但他毫无怒容,门客只好带他去找子华,说明来意后,商丘开被暂时收留下来。可是,门客们仍然使着各种花样戏弄他,直到招式用尽,兴味索然。

有一次,商丘开随众人登上一个高台,不知是谁喊道:“如果有人能安然跳下去,赏他100斤黄金。”商丘开信以为真,抢先跳下去,他身轻如燕,翩然着地,没伤着一点身体,门客们认为这是偶然,并不惊奇。

事过不久,有人指着小河深处说:“这水底有珍珠,谁拾到了归谁。”商丘开又信以为真了,他潜入水底果然拾到了珍珠,此后,门客们再也不敢小看他;子华也给了他同别的门客一样游乐、吃酒肉和穿绸缎的赏赐。

有一天,范家起了火,子华说:“谁能抢救出锦缎,我将依数重赏。”商丘开毫无难色,在火中钻进钻出,安然无恙,范家的门客看傻了眼,连声谢罪说:“您原来是个神人,就当我们是一群瞎子、聋子和蠢人,宽恕我们的过去吧!”

商丘开说:“我不是神人,过去我听说你们本领大,要富贵必须按你们的要求毫不含糊地去做,现在才知道我是在你们的蒙骗下莽撞干成了那些冒险事,回想起来,真有点后悔。”

说完,商丘开毅然离开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朋友和密切交往的同事不能不精心地作出选择。

明代苏浚将朋友分为四种:“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遂,昵友也;利则相合,患则相倾,贼友也。”因此,交友要选择,多交益友、畏友、密友,不交损友、昵友、贼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古训就说明交友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学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清代冯班认为:朋友的影响比老师还大,因为这种影响是气习相染、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就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这就是《孔子家语》说的:“与君子游,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尤应注意谨交游、慎择友的古训。

选择好追随的人

古人说:“食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生活中,选择好自己所追随的人,对你的未来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作出选择的时候,不可不慎重。

马援是东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以及四域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在我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马援是一个聪颖而识大体的人。他之所以功成名就,其慧眼择明主而事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马援少有大志而大器晚成。在未遇明主之前,虽满腹才略却不愿随波逐流。曾游遍西北数郡,以开阔视野和胸怀,而后流寓北地畜牧,生活简朴而惬意。

逍遥惬意的生活,并未使马援忘却志向。他深忧时局,不能自安。曾对其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可见其抱负和志向的远大。

其时正值王莽末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各地义军揭竿而起,豪强地主亦纷纷割地称雄。当时除刘秀建制称帝外,其他自立为王者不可胜数。

就是在这种大势下,有人慕马援之名,将其推荐给王莽,马援盛情难却而受之。然而,马援见王莽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于是掷印返回,重操旧业,进而冷静地对时势作进一步的观察与分析,以便择明主而事。

不久,割据天水(今甘肃一带)的隗嚣又慕马援之名,请其“出山”并予以重用。尽管隗嚣对马援言听计从,但马援注意到,隗嚣与刘秀相比,不过是“介于大国,孤立一隅”,而不得不“卑辞事汉”。当时另一强大势力,当属称帝巴蜀的公孙述。隗嚣让马援去公孙述那里一探虚实,以便在刘秀和公孙述之间权衡去就。

马援与公孙述在小时候曾经交好,而公孙述对马援却大摆帝王架子和排场,马援厌恶其作风,因而对公孙述的挽留婉言谢绝。回去之后,马援以公孙述井底之蛙和妄自尊大为由,劝隗嚣专意归汉。

马援于是又出使洛阳。刚到洛阳,刘秀就派人往请,便装迎候而不设警卫。刘秀待人简易谦诚,使马援心生感慨而一见如故。常常与刘秀深谈,且随其外出巡视,眼界大开。马援终于认定刘秀即为“安民之主”。

正在这时,隗嚣野心膨胀,自比西伯(周文王)而欲称王,准备与刘秀公开相抗。马援析大势,识大局,终于辞别隗嚣而投刘秀。

马援从此登上了东汉统一战争的历史舞台。他以其雄才大略,屡建奇功,实现了自己的远大抱负,终成一代名将。

马援能够在动荡的形势下,选择投奔明主刘秀,其举措非常明智而富有远见。其时天下“百姓思汉”而渴望统一,而刘秀集团正是这一趋势的代表。可见,马援确实能识大体而慧眼择明主,让人叹服。

真正的朋友比金钱和权势更重要

自古以来,对自己忠实,对朋友诚挚的真正的朋友是难觅的。正因为难觅,才尤其显得珍贵。

真正的朋友比金钱和权势更加重要。真正的朋友要在困难时给予帮助,患难的生活才能看出友谊的忠诚!诚挚的友谊在某些时候的确能够产生“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效果。

古希腊,有一个叫皮西厄斯的年轻人,触犯了暴君奥尼修斯。他被推进了监狱,即将处死。皮西厄斯说:“我只有一个请求,让我回家乡一趟,向我热爱的人们告别,然后我一定回来伏法。”

暴君听完,笑了起来。

“我怎么能知道你会遵守诺言呢?”他说,“你只是想骗我,想逃命。”

这时,一个名叫达芒的年轻人说:“噢,国王!把我关进监狱,代替我的朋友皮西厄斯,让他回家乡看看,料理一下事情,向朋友们告别。我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因为他是一个从不失信的人。假如他在您规定的那天没有回来,我情愿替他死。”

暴君很惊讶,竟然有人这样自告奋勇。最后他同意让皮西厄斯回家,并下令把达芒关进监牢。

光阴流逝。不久,处死皮西厄斯的日期临近了,他却还没有回来。暴君命令狱吏严密看守达芒,别让他选掉了。但是达芒并没有打算逃跑。他始终相信他的朋友是诚实而守信用的。他说:“如果皮西厄斯不准时回来,那也不是他的错。那一定是因为他身不由己,受了阻碍不能回来。”

这一天终于到了,达芒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对朋友的信赖依然坚定不移。他说,为自己敬佩的人去死,他不悲伤。

狱吏前来带他去刑场。就在这时,皮西厄斯出现在门口。暴风雨和船只遇难让他耽搁了时间。他一直担心自己来得太晚。他亲热地向达芒致意,达芒很高兴,因为他终于准时回来了。

暴君还不算太坏,还能看到别人的美德。他认为,像达芒和皮西厄斯这样互相敬佩、互相信赖的人不应该受到惩罚。于是,就把他俩释放了。

“我愿意用我的全部财产,换取这样一位朋友。”暴君说。

宽待冒犯自己下属的曹操

宽容不但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明智的处世原则,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一些所谓的厄运,只是因为对他人一时的狭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进路上自设的一块绊脚石罢了;而一些所谓的幸运,也是因为无意中对他人一时的恩惠和帮助,而拓宽了自己的道路。

三国时期曹操的大将于禁,作战勇猛,性格直爽,为人坦荡。

公元197年,曹操在南阳败于张绣,撤退途中,其嫡系青州兵军纪混乱,抢掠民财,而大将于禁部下则秋毫无犯。

一次,青州官兵抢掠财物被于禁抓住,于禁大呼:“你们身为曹公麾下官兵,如此伤天害理,上违帅意,下逆民心,岂得夺天下?”

岂知这伙官兵却自恃是曹操亲兵,置若罔闻。于禁一气之下斩了其中三名军官首级。到宿营地后,又有几个青州官兵到于禁帐下胡闹,声称于禁“乘战乱撤退之机,斩杀统帅亲兵,意欲图谋不轨。”

于禁却毫不理会,直扑曹操帐里。

曹操开门见山:“刚才有人说,你杀了我青州兵的军官,真有此事?”

于禁一怔,随即坦然陈词;“青州兵是您曹公一手训练的精兵,目的在于实现你的宏图大业,军纪严明,英勇善战,而目前一些青州官兵肆意抢劫财物,侮辱民女,如不加制止,必将有损您的形象。”

曹操颔首不语。

于禁又说:“如今天下群雄并起,更需要一支深得百姓拥戴的军队,才能力挫群豪,一统天下,为此我当众斩杀了三名违纪军官,又何罪之有?”

曹操一时赞许不已,开始转怒为喜,并将他由伯爵升为侯爵,并将诬告于禁的军官处死。

曹操不愧为一世枭雄,倘若他一怒之下听信诬告,则会加罪于禁,势必失去一员虎将,所以他宽爱有加,升其爵位。但事后,曹操又托谋士转告于禁,遇事要多加考虑,不可轻易斩杀,否则会导致自相残杀,那时则会反过来处死于禁。

于禁听后顿觉曹公宽爱之中也有严厉之处,于禁事后处事更加谨慎,作战亦屡战屡胜,更得曹操信赖。

地位变化时要重新审视朋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我们的人际体系,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逐步处于落后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状态。是不是真正的朋友,风平浪静的时候也许看不出来,患难的时候自然就检验出来了。当你地位变了的时候,要重新审视你的朋友。

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蔺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缪贤说:“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曾握着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结为朋友。所以我想燕王一定会接纳我的。”

蔺相如劝阻说:“我看未必啊。赵国比燕国强大,您当时又是赵王的红人,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您结交。如今您在赵国获罪,逃往燕国是为了躲避处罚。燕国惧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他甚至会把你抓起来送回赵国的。你不如向赵王负荆请罪,也许有幸获免。”

缪贤觉得有理,就照蔺相如所说的办,向赵王请罪,果然得到了赵王的赦免。

缪贤以为燕王是真的想和自己交朋友,他显然没有考虑自己背后的一些隐性因素,比如自己当时的地位、对燕王的有用性,等等。可是现在他成了赵国的罪人,地位已经变了,交朋友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他贸然到燕国去,当然很危险了,看来还是蔺相如社会经验丰富,考虑问题全面。

多结交比自己优秀的人

朋友,对我们就像读书一样。真正的朋友总不忍坐视我们的颓丧,而时常鼓励我们,使我们增加勇气。

要和人相识,并不像通常所想象的那么困难,就是要结交地位较高的人也如此。尤其是年轻人,可以无所顾虑地和地位较高的人亲近。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卡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某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纽约,也不管几点开始办公,早上7点就到了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