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的好情商
43720900000030

第30章 富与贫的情商(4)

几年前,我刚到美国时,在国外长大的表姐正要小学毕业,她真的碰上了这个问题——她的数学老师给他们留的最后一道题目就是“花掉100万”!这活动是为了训练学生实际应用数学运算的能力。其规则是:每位学生从老师那里领取一些仿真支票和若干记账用的表格,他们应从各类广告上剪下要买的东西,贴在自己的“细节账目表”上,并附上购买的日期和价格等等;每位学生的“消费数额”必须达到100万,且以“支票付账”交老师检查。表姐曾为此事忙活了好一阵子,她到处搜寻广告,研究广告,生怕“买”不到好产品,完不成作业。在“购买”房地产时,她挑来挑去,只“买”了一栋经济实惠的普通房子。对此,我大惑不解:她为什么不随意“买”一座庄园,尽快完成任务呢?表姐说:“虽然是白给你的100万,也不能乱花呀!”同时我看到,与她一样精打细算的同学不在少数。与中国的许多独生子女“花钱不眨眼”的做派相比,西方的孩子在用钱上真可谓“吝啬”和“小气”。

刚到美国时,我曾惊讶于美国人教自己的孩子,与亲朋好友有金钱交往时就算是50美分也得有借有还;搞不懂年薪四五万的美国青年,就为便宜20美分,宁可多走一两个街口,前去购买同一商品。回国后,我同样惊讶于服务业中,随处可见“五毛钱,不用找啦!”的豪放场面。中美两国青年的金钱观、消费观差别真大。

美国“第一小姐”——克林顿的千金,每天在校午餐费不过两美元——仅相当于普通家庭学生的生活标准。而国内,一些仅靠工资生存的普通家庭,却总想把家里的“第一小姐”、“第一公子”用名牌服装、变速自行车、高档文具武装起来。孩子们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乐此不疲。我曾感叹过:中国学生怎么竟比西方学生更精通西方名牌呢?!

曾听说,祖籍台湾的某百万富商,他把国外长大的儿子送人台湾的一所普通中学读书。这位富商之子和大家一样天天在校买饭。第一天,有同学只吃了一半,剩下的全倒掉了,他马上告诉该同学,吃多少买多少,不要浪费;第二天,两人又坐在一起吃饭,那同学买了同样多的饭仍没吃完,当他正准备把饭倒掉时,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事发生了:那富商之子抢过他手中的剩饭,愣是当众把它全部吞了下去。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看似违反逻辑的现象:真正拥有万贯家产的人日常生活反而比较节俭。生活的道理就是这样简单:只有懂得珍惜,才会不断拥有;已经拥有还要奋斗,才会达到真正的拥有。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花掉100万”的真实意义绝不是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回百万富翁任意挥霍的乐趣,也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能力。它的最终意义是要明白:即使你是一个生活中的“百万富翁”,你也得珍惜手中的每一枚“硬币”。

付出就有回报

“有些时候,一次小小的善举,也许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李岚在向我谈起她的创业史时不无感慨地说。她现在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她说她有今天是因为一位英国老人的帮助,于是她向我讲起了她和老人的故事。

12年前,李岚作为一名公司职员从北京来到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个家用产品展览会,午餐就在快餐厅里自行解决,快餐厅里人很多,李岚刚坐下,旁边就有人用英语问道:“我可以坐在这里吗?”抬头一看,是一位有着深陷的蓝色眼睛的英国老人正端着饭站在她面前。她忙指着对面的位子说:“请坐。”接着起身去拿刀、叉、纸巾的这类的东西,担心老人家找不到。便帮他也拿了一份。一顿快餐很快就吃完了,老人临走时递来一张名片,说:“如果可以后有需要,请与我联络。”李岚一看,原来老人是英国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

李岚并没有十分在意这件事,一年以后,李岚自己注册了一家小公司。生意做了不到一年,客户突然不做了,而这时,新一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定了,连样品都做了,更何况,这是她唯一的客户!怎么办?真的一起步就要破产吗?

她焦急万分,在濒临绝望之时,她忽然想起了那个英国老人。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老人写了一封信,简单说明了自己开个小公司,如果有时间来北京,希望能来看一下。

信发出去后,她突然觉得她的做法很荒谬,英国这么远,他怎么会轻易来这里呢?可没想到,奇迹出现了,四天后他真的来了,还带来了六七个公司职员。他们拿出样品让她试加工,在肯定了产品和质量之后,当场下了足够李岚做一年的大订单。

李岚当时惊喜地问:“您真的信得过我吗?”老人用充满智慧的双眼望着李岚,诚挚地说:“当初你在芝加哥给我小小的帮助时,你并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回报。”

其实,人心就像一本存折,只有找开来才知道到底有多少收益。每本心的存折正是用一点一滴的善去积累的。

李岚的经历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一个最好的诠释。生活就像山谷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耕种什么,就收获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待人极好的夫妇不幸下岗了,不过在朋友、新属以及街坊邻居们的帮助下,他们在小城新兴的一个服装市场里开起了一家火锅店。

刚开张的火锅店生意清冷,全靠朋友和街坊照顾才得以维持。但不出三个月,夫妇俩便以待人热忱、收费公道而赢得了大批的“回头客”,火锅店的生意也一天一天地好起来。

几乎每天吃饭的时间,小城里行乞的七八个大小乞丐,都会成群结队地到他们的火锅店来行乞。

夫妇俩总是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这些乞丐,从不呵斥辱骂。其他店主,则对这些乞丐连撵带哄,一副讨厌至极的表情。而这夫妇俩则每次都会笑呵呵地给这些肮脏邋遢、令人厌恶的乞丐盛满热饭热菜。最让人感动的是夫妇俩施舍给乞丐们的饭菜,都是从厨房里盛来的新鲜饭菜,并不是那些顾客用过的残汤剩饭。

他们给乞丐盛饭时,表情和神态十分自然,丝毫没有做作之态,就像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原本就是分内的事情一样,正如佛家禅语所说的,这是一对“善心如水的夫妻”。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着,一天深夜,服装市场里突然燃起了大火,火势很快便向火锅店蹿来。

这一天,恰巧丈夫去外地进货,店里只留下女主人照看。一无力气二无帮手的女店主,眼看辛苦张罗起来的火锅店就要被熊熊大火所吞没,着急万分之时,只见那班平常天天上门乞讨的乞丐,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在老乞丐的率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那一个个笨重的液化气罐马不停蹄地搬运到了安全地段。紧接着,他们又冲进马上要被大火包围的店内,将那些易燃物品也全都搬了出来。消防车很快开来了,火锅店由于抢救及时,虽然也遭受了一点小小的损失,但最终给保住了。而周围的那些店铺,却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货物早已烧得精光。

夫妻俩对乞丐们无私的帮助得到了他们最真诚的回报,也是他们的情商给予他们的回报。

别人得到的并非是你自己失去的。一些情商低的人的头脑里总是有这样的思想,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比如你帮助别人提了东西,你就可能耗费了自己的体力,耽误自己的时间。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并不就意味着自己吃亏。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可能也会因此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

任何一种真诚而博大的爱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应有的回报。付出你的爱,给别人力所能及的帮助,你的人生之路将多通途,少险阻。

哈桑的金币

想要对方做自己希望他做的事时,如果直截了当,直来直去,往往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把事情办砸。相反,如果你先去掌握对方的心理规律和特点,使用诱导的方法,让对方自动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就会间接地达到你的目的。

有个叫哈桑的人,借给一个商人2000金币,可是第二天不小心把借据弄丢了,到处找也找不到,急得身上直冒汗。妻子在一旁,也想不出补救的办法,嘴里不停地埋怨。哈桑心里发慌,赶忙跑去找他最要好的朋友纳斯列丁,让他给出个主意。

“如果那个商人知道我丢了借据,就不会把钱还我了,真主在上,那是2000金币啊!”哈桑对纳斯列丁说,“我手头再没有任何关于这笔借款的证据了。”

“商人借钱时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吗?”纳斯列丁问。

“只有我妻子知道,但那是商人把钱借走之后,我才告诉她的。”

“那等于说,鱼儿跑了,你才撒下网去。”纳斯列丁说,“商人借钱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时间是一年。”

纳斯列丁沉思了片刻,为哈桑想出了个主意:“你可以向那个商人要一个借钱的证据。”

“什么?向借钱的人要借钱的证据?”哈桑觉得这很荒谬。

“对,只有这个办法可靠。”纳斯列丁说,“你马上给商人去封信,要求尽早归还你借给他的2500金币。”

“什么?2500金币?我只借给他2000金币啊。”

“你去信催要2500金币,他肯定复信,说明他只欠你2000金币。这样,你不就有证据了吗?”

哈桑一听有理,便写了一封信,对于为什么要急着催这笔借款。理由说得很充分。果然,不到10天工夫,商人回了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你发生了一点特殊情况,问我能不能提前偿还这笔借款,我不能照你要求的去做。因为我们商定的借期是一年,我是按借款日期安排我的买卖的。至于说到借款的数目,你搞错了,肯定错了!——我只借了2000金币,绝不是2500金币,你那里有我亲手写的证据。你是不是把别人的借款弄到我头上来了?真主在上,我借的是2000金币,绝不是2500金币。”

哈桑拿着这封信,高兴地去找纳斯列丁了。

在我们想要对方做自己希望他做的事时,如果直截了当,直来直去,往往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把事情办砸。相反,如果你先去掌握对方的心理规律和特点,使用诱导的方法,让对方自动去做你想让他做的事,就会间接地达到你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控制术。

故事中的哈桑如果直截了当去跟商人说明情况,商人除非极有道德,否则很有可能不承认这笔借款,因为死无对证。要他再写一张借据也几乎不可能,甚至只要让他知道借据丢失,他可能马上就会赖账。直接的办法肯定不管用。

他的朋友一定是个情商很高的人,精通心理控制术,给他出了个巧妙的主意,给商人设个套,让他自己往里钻,主动承认借钱这码事和借款数额,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又开了一张借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