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是一种美德,我们不能处处都想争胜。物极则必反,否极而泰来。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能把事情做绝。在给他人留空间的同时,也是给自己留下了后路。
有时让一下,便豁然开朗;退一步,则海阔天空。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谦退礼让、戒骄戒躁,这才是大智者的为人处世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了帝位。登基之后,李世民册立长孙氏为自己的皇后。
长孙氏素来有贤淑仁德的美名,她知道自己当上皇后之后就是“国母”了,地位变了,就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在自己这丢了皇室的脸面。为此,长孙氏愈发严格要求自己,为其她嫔妃们树立了榜样。
皇后为后宫之主,而长孙氏并没有因为大权在握而为所欲为。反而待人愈发和善,生活愈发简朴,除了宫中发放的物品,她别无所求。
后来,长孙氏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对长孙氏的清苦生活看不下去了,常常劝长孙氏增加些自己宫里的用度,以便树立皇后的威仪。
长孙氏却不认同太子乳母的看法。她说:“身为皇后,就不能搞特殊化。现在承乾刚立为太子,正是考察德行的关键阶段,我们怎么能因为自己的私事而影响承乾的前途呢?”
后宫干预政事是朝廷中的大忌。长孙氏深知这一点,便从不在李世民面前谈起军国大事。有时候,就算是李世民出于尊重找她商量政事,长孙氏也只是用沉默来表明自己绝不干政的立场。
有一次,李世民想任命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为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这是宰相一级的大官,权力在握。这次,长孙氏不再沉默了。她力劝李世民收回这道任命。李世民没有听取她的意见,强制任命了长孙无忌。
长孙氏见李世民执意如此,就转而去做长孙无忌的思想工作,让他上书请辞。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重新任命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只有名位没有实权的官职,长孙氏这才放下心来。
长孙氏知道月满则亏的道理,时时懂得谦让之礼。因为她知道自己处在风口浪尖儿上,要给自己留下退身的余地,只有这样,才不会招致祸害,更不会在关键时刻进退维谷,无法抽身。同时,长孙氏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哥哥也是要求甚严。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更赢得了天下人的尊重,体现了长孙氏深富智慧的为人处世之道。
即使在人生得意之时,也要尽量保持低调,时刻谨记“锐者易折”的道理。而在平素的日常生活中,你就更不必为了一些小矛盾与人争论不休,也不必非要把一些小事弄得水落石出,或为一些批评耿耿于怀。我们应该学会的正是退让。懂礼让,知谦恭,才是待人处世的大智慧。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世事多陷阱,人生多险阻,这就需要我们懂得物极必反的道路,不能被成就冲昏头脑。
所以,只有谦退礼让,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逍遥、更加洒脱;才能为自己留下后路,以谋求更大的空间开疆扩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