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例如,原则让你成为你自己,区别于其他人;但同时,它也会让你变得固执,并进而伤害到你。
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任命费无忌为楚国大夫。但是此人非常阴险,滥杀无辜,对楚平王却是极尽阿谀逢迎之能事。再加上楚平王昏庸无能,对费无忌的话言听计从,放任费无忌做了很多坏事。
楚国的太子建非常憎恨费无忌,但是费无忌深得楚平王的宠幸,太子建也没什么办法。但是费无忌却颇为忌惮太子建,他怕楚平王死了之后,太子建继承帝位之后除掉他。为了防患于未然,费无忌就挑拨离间,向楚平王进谗言说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准备密谋造反。
楚平王对此深信不疑,就把太子的老师伍奢传召进宫了。伍奢为人耿直,对楚平王信任费无忌早就心存不满。当楚平王说他意图造反的时候,伍奢大怒:“你做了这么多的错事,竟然还听信谗言,连自己的亲身儿子都不相信了!”楚平王见他竟敢当面指责自己,一气之下就把伍奢绑了起来。
费无忌见自己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就再次向楚平王进谗言:“太子和伍奢师生情重。现在,您把伍奢抓起来了,太子肯定心中不服,必然会造反,到那时您的帝位就不保了!”
楚平王再次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当即下令废掉太子,并且扬言要杀了他。太子得知消息,连夜逃到了宋国。
太子和伍奢已经没了力量,但是费无忌认为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都是当时难得的人才,如果不趁机除掉,肯定会后患无穷。于是,就让楚平王杀掉伍奢的两个儿子,斩草除根,免除后患。
楚平王有心无力,这两个人恐怕不好杀死。费无忌献计说:“我们可以让伍奢给他的儿子写信,就谎称如果他的两个儿子来见他,就可以放了伍奢。只要他们两个赶来,我们就可以瓮中捉鳖,把他们父子一起除掉。”
伍子胥和伍尚看完信后非常担心,伍尚当即表示,要马上去救父亲。但是伍子胥却说:“我看这封信不是按照父亲的意愿写的,其中必定大有文章,我们还是静观其变为好。”
伍尚问:“如果我们不去,怎么能把父亲救出来呢?”
伍子胥分析说:“如果我们不去,楚平王顾忌我们,就不会杀害父亲;如果我们去了,楚平王少了顾忌,一定会杀了我们父子。”
伍尚说:“能见到父亲一面,我死而无憾。”
伍子胥劝他:“如果我们都去送死,谁还能为父亲报仇呢?”
但是伍尚执意去见父亲,伍子胥就说:“你我恐怕再见无期,我再也见不到你和父亲了。”
伍尚独自去了郢都。不出伍子胥的所料,伍尚刚一到郢都,就被楚平王杀害了,他的父亲伍奢也没能幸免。楚平王下达命令,全力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得知父兄死亡的消息后,心中暗暗起誓:“此仇不报,我伍子胥誓不为人!”之后,伍子胥来到了吴国,成就了一番伟业。
当楚平王斥责伍奢谋反的时候,伍奢并没有选择变通处之,而是当场指出楚平王的劣迹——他的下场是被杀。当书信送到伍尚和伍子胥的跟前时,伍尚选择了前去郢都营救父亲——他的下场也是被杀。事实上,如果伍子胥也那样办事,那么伍子胥就会和自己的父兄死在一起。但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伍子胥选择了变通。因为他明白,去郢都只能是一条通向死亡的不归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暂且留下性命,才能为今后的报仇雪恨留下希望。伍子胥圆融是正确的,不仅让他最后报了仇,而且还大展宏图,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如果前进的路上摆明了“此路不通”的标志,我们又何必固执于旧有的方向?锲而不舍的确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前提是要走在前方终有出口的道路上。有时,弯道比直线更加快捷。
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某些十字路口式的关键时刻。《菜根谭》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记住,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顽强求生,要学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情势处变圆通,才能让你有奋发图强、激发潜能,从而摆脱困境。进而,也才会让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36辑 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活用历史之“谋”智慧
人生事业,大谋大成,小谋小成,无谋不成。
人生的是非成败都不过是“谋”的结果:善谋者无忧,从来如此。成功总是落在深思熟虑者的手中,未雨绸缪才能成竹在胸。人生中的每一个成功都不是偶然,多谋者安然,少思者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