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43727000000023

第23章 仁者施恩终回报——冯谖报恩助尝君“狡兔三窟”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中国教育家孔子说,仁爱离我们很远,真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我们想要仁爱,那么仁爱就会在我们身边。因为帮助他人,就等于是在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一些温馨的场面,小到公交车上的让座,大到危难之中的挺身而出。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只要不计得失、甘愿付出,就会收获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我们常说,人活着,就要懂得饮水思源,要时刻提醒,自己的成就是恩人所给予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把知恩图报这种精神牢牢记住,定性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每个人都应该放在心底的一道道德底线。只有知恩图报的人,在他面临危难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助他走出困境。

在战国时期,收养门客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各种有智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往往会投奔权贵,在他们的门下寄食。这些权贵们就借助门客的力量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势力。

在收养门客的权贵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和赵国的平原君。他们所养“食客”非常之多,最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三千多人,所以孟尝君曾号称自己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有各行各业的门客,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容。他视门客为兄弟,开诚布公;相对的,门客们对他也十分忠诚。

孟尝君当上齐国的相国后,门客越来越多。到最后实在是养不起了,就把门客分为三等。一等门客吃饭有鱼肉,出门有车马;二等门客吃饭有鱼肉,但出门无车马;三等门客只吃粗茶淡饭而已。

在三等门客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不按套路出牌。刚来没有几天,就弹剑而歌:“我的长剑啊,回你的剑鞘里去吧,咱们吃饭没有鱼肉啊!”孟尝君知道后,就升他为二等门客。

没过几天,他又弹着长剑唱了起来:“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出门没有车马啊!”孟尝君得知后,就又把他升为了一等门客。孟尝君觉得,这回你没什么可唱了吧!谁知道没过几天,有人向孟尝君报告说:“冯谖又唱了,说是家中老母没有人养活。”孟尝君就派人把他的老母安顿好。从这以后,冯谖就不再弹剑而歌了。

有一次,孟尝君要找人去薛地收债,就想起了冯谖。他把冯谖叫来说:“先生会些什么呢?”冯谖知他要收债,就回答说:“只会算算账。”孟尝君就淡淡地说:“那先生就替我去薛地收一下账吧。”

冯谖问道:“收账回来干什么用呢?”孟尝君不耐烦地说:“先生看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孟尝君的三千食客都是靠薛地的租税来养活的,所以百姓的负担很重。

冯谖到了那里,欠债的百姓都闭门不出。冯谖就买了大量酒肉,真诚地招待薛地百姓,把债户们都找了来。他把债券收集上来,查问清楚后,把能够偿还和不能偿还的债券分成两堆,然后对大家说:“孟尝君爱民如子,哪里是想借高利贷给你们,无非是想借此来帮助你们罢了。他这次派我来,就是专门看望大家的。有能力还债的,就慢慢地还;无力偿还的,现在就把债券烧了,永远不用再还了。”说着,就把收来的那些债券烧掉了。薛地的百姓感动得泣不成声,从此一心一意地拥戴孟尝君。

孟尝君看到冯谖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就有些讥讽地问他:“先生替我买来了什么呢?”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您让我看看您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看您家里什么都不缺,只缺少‘义’,我就替您把‘义’买回来了。”接着向孟尝君报告了要债的经过,并解释为什么要买“义”:“那些能还债的自然会还,那些不能还债的就算把他们逼死也还不了,只会把他们逼跑,那又何必呢?”

孟尝君哼了一声,没有说话。在此之后,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秦王十分生气,就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天下只知有孟尝君,不知有齐王,孟尝君不久就要当国君了。”不仅如此,秦王还联合楚王制造出了一些孟尝君造反的假象。齐王昏庸无能,听了这些谣言就起了疑心,罢免了孟尝君的相国职务。

孟尝君得势时可谓门庭若市,现在倒霉了,门前不免就显得有些冷清。众多门客中,只有冯谖还和他形影不离,替他赶车到薛地去。百姓一听孟尝君来了,都提着食物,带着菜肴酒水夹道欢迎。孟尝君感动地说:“这都是先生买来的情义,我总算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了。”

冯谖则回答道:“这还不算什么,人要未雨绸缪。您现在才有一个安身的地方,还远远不够。请您给我一辆马车,我去秦国走一趟,让秦王重用您。等到了那时,您的封地薛城、齐国的都城临淄、秦国的都城咸阳都将是您安身的地方。”

冯谖来到咸阳,对秦王说:“现在天下有才能的人,不是投奔齐国就是投奔秦国,哪个国家得到的人才多,哪个国家就会强大。可见,现在的天下,非齐国和秦国莫属。齐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倚仗着孟尝君礼贤下士,治国有方。如今齐王听信了谣言,嫉贤妒能,竟然罢免了孟尝君的相国之职。您如果能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来,以礼相待,使他能为秦国效力。到那时,秦国还用怕齐国吗?您如果现在犹豫不决,错过了好时机,齐王一旦反悔,重新起用孟尝君,到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秦王正在寻找人才,听冯谖这么一说,很愿意去请孟尝君来。于是,秦王立即派遣使者带着黄金、车马,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一看计谋奏效,马上返回齐国,来不及报告孟尝君,就直奔临淄求见齐王,他对齐王说:“齐、秦两国争霸的关键,主要就是看人才的多少,谁得到了人才,谁就可以赢得天下。我在来临淄的路上听说秦王已秘密派人带十辆车马、百两黄金准备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当丞相,如果真的是这样,齐国岂不是很危险了吗?”

齐王一听非常着急,忙问冯谖该怎么办,冯谖说:“大王如果能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位,再多赏他一些田地财物,他一定会感激您,就肯定不会再去秦国为相了。大王如果犹豫不决,恐怕就来不及了。”

刚开始的时候,齐王还有些不太相信,就派人前去打听。恰巧秦国的车马迎面而来,齐王派去的人连夜赶回临淄,向齐王报告。齐王一听情况属实,马上下令恢复孟尝君的相国职务,又多赏了一千户的土地,并马上接他回齐国居住。就这样,孟尝君的政治“三窟”已营造完毕,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不可不忘,有仁爱之心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虽然孟尝君开始的时候有一点轻看冯谖,但是看到冯谖弹剑而歌的时候,孟尝君以一颗仁爱之心提高了冯谖的待遇,最后还将冯谖的老母亲也安顿好。这些事对于孟尝君来讲都是不足挂齿的,但是对于冯谖来讲,这又是多么高的恩惠!所以,冯谖一直铭记在心,抱着“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态度,不仅为孟尝君赢得百姓的人心,还在危难的时候不离不弃,更为孟尝君的事业而奔波,以报孟尝君从前对他的恩惠。而冯谖的“知恩图报”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仁爱与回报的紧密联系以及真正含义。

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仁爱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仁爱是联结社会的金链。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广施仁爱,就能在关键时刻收获仁爱。当你散发爱心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在付出,更是在为自己的未来积累无形的财富。因为只要你拥有仁爱之心,就算你不求回报,别人也会还你更多的仁爱。这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一个道理。

贾谊的《过秦论》最后有一段著名的论断,秦国的灭亡最主要的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如今同样如此,如果不实施仁爱,变成一个冷血无情动物,眼中看到的世界只能是苍白的而没有生机的,更不要谈一丝温暖了;反之,如果广施仁爱,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激情澎湃的春天,感动和温馨常伴左右。所以说,拥有仁爱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和谐的社会风气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