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43727000000037

第37章 行敏言慎成大器——杨炎不拘小节遭杀害

古人说:“不慎而始,而祸其终。”我们想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如果没有一个谨慎的开始,就会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从而遗憾终生。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样才不会让自己暴露出更多的缺点。有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表面上看来是非常健谈、能力非凡,但实际上却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话说得越鲁莽,自己的缺点就会暴露得越来越多。以致于授人以柄,使自己处于被动,让今后的工作生活束手束脚,无法全力而为。

唐朝的时候,杨炎和卢杞两人同时出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章写得很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但是他嫉贤妒能,善于布局陷害别人。两个人在外表上也有很大不同,杨炎是个貌比潘安的男子,仪表堂堂;反之,卢杞脸上却有一大片蓝色的痣斑,相貌非常丑陋。

卢杞在平日里不注重衣着吃用,穿得很朴素,吃得也不讲究,可以说是粗衣粝食。人们都以为他素有祖风,继承了他祖父卢怀慎那样清廉俭朴的好传统,但却不识其心。实际上,卢杞是一个善于揣摩人意,很有心计的人;貌似恭谨,实则奸诈,容易骗取别人的信任。

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和卢杞两个人难免就要在一起吃饭。而杨炎却不愿意和卢杞同桌而食,经常找个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就趁机对卢杞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意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听了之后便怀恨在心,准备先从杨炎的下属下手,处心积虑地挑杨炎下属官员的过错,并上奏皇帝。

杨炎得知后愤愤不平,说道:“我的手下人有什么过错自有我来处理,如果我不处理,大家可以一起商量。他为什么瞒着我而暗中向皇上打小报告?”从此,两个人的隔阂越来越深,总是对着干。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崇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藩镇李希烈去讨伐。对此,杨炎不同意,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他的养父,夺得了养父职位。为人残暴无情,没有功劳却藐视朝廷,不遵守法律。如果他在平定梁崇义这件事上立了功,以后更不好控制了。”

德宗却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不明就里,不把德宗的决定放在眼里,一再表示反对,甚至最后和皇帝僵持起来。

适逢天降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看到这是陷害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就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不肯全心全意为您办事。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再重新起用杨炎,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番话看似平静无波、不起涟漪,实际上却是陷害杨炎于无形。德宗皇帝听信了卢杞的谗言,就免去了杨炎宰相的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自然也在他的掌握之中。他自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而且还找碴儿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造祠庙,卢杞诬蔑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代,宰相萧嵩想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故技重施,必定是怀有篡位的野心。”本来,这是一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试想,唐王朝历代皇帝到过的地方不在少数,如果皇帝去过的地方别人再不能立庙,立庙就是有“异图”,那还了得?但对杨炎怀恨在心的德宗不听则已,一听火冒三丈。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即找了个借口就将他处死了。

杨炎本人并非是贪赃纳贿之人,他的悲剧只是因为自己不拘小节,说话做事不够谨慎而造成的。他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自己在明处,对手在暗处,失败便是在所难免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可以敏于行,但一定要慎于言,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更多的过失。

相比之下,郭子仪却谨慎异常。他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只要一听说卢杞来了,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家人和下属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回答说:“卢杞的容貌丑陋,侍女们见了没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肯定忍耐不住笑出声来的。卢杞心胸狭窄,一定会记恨在心的。将来如果他得了志,我们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正是因为郭子仪行事谨小慎微,才最终没有为小人所害。

为人处世、说话办事一定要再三考虑,有时候因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得罪对方,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就需要我们说话前多想一想,权衡利弊,再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往往,面对能力没有自己强的人,则很容易犯轻视别人的错误。所以越是和普通人交往,就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只有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别人面前不失礼节,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总而言之,敏于事而慎于言。时刻保持机警,少言多思,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