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种表达,倾听也是一种表达,后者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甚至要高于前者。所以,能认真倾听往往能让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可以说,倾听是一把开启光明人生的智慧钥匙,渴望成功的你必须要把这串钥匙牢牢握在手上。善于倾听的人,能将他人的人生智慧转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走向成功。
真正大智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并且善于从中筛选出正确的建议加以消化,继而转变成自己的,从而走向成功。有的人坚决不听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最后只能被自己的自负所打败。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查漏补缺,从而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国征讨下了很多诸侯国,终于在中原成为了一代霸主。但是当时的楚国也颇有大国之雄风,对齐国根本不放在眼里,还时时侵略别的国家,割地分财。如果齐国不能打败楚国,自己的霸主地位就不稳固。为此,齐桓公召集所有的大臣商量吞并楚国的策略。
齐桓公刚说完话,几员大将就纷纷请缨出战,同时又建议集结重兵,联合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一起攻打楚国。这样一来,楚国一看到齐国的气势,肯定会被震慑住,不战而退。
在众人一片慷慨陈词的示威请战声中,有一个不同的声音显得尤为刺耳。当时的相国管仲说:“楚国认为自己兵强马壮,国家富有,才敢为所欲为。如果我们现在出兵攻打楚国,只会两败俱伤,损失惨重。”齐桓公和所有大臣都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儿,齐桓公问管仲有什么建议,管仲却笑而不语。其他大臣见状,都以为管仲是故弄玄虚,其实他也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于是众人还是建议出兵攻打楚国,如果一味拖拉放任不管,只会让楚国更加为所欲为。
然而,齐桓公此时却不发一言,冷静地听着各方的发言,心中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相信管仲有更好的意见,于是就把这件事交由管仲去处理。
果然,没过多久,管仲就有所行动了。他先派齐国的商人去楚国买鹿,并四下传播消息说,齐桓公喜欢鹿,愿意拿千金来买。
当时楚国有很多鹿,楚国人只是把鹿宰了进行食用,根本值不了多少钱。楚国商人听到四下里的传言而受到利益的驱使,纷纷出手抢购小鹿,一时间鹿的价格直线攀升。
楚成王听说这件事后就嘲笑齐桓公,说他玩物丧志,认为现在楚国可以高枕无忧了。等到齐国买鹿花掉所有的钱,楚国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了。为此,楚成王下令,抬高鹿的价格。
楚国人看到一头鹿的价格已经和几千斤粮食一样了,两眼都冒光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不种田,不纺织,纷纷上山抓鹿去了,甚至连很多官员都不上朝了,直接上山去抓鹿。
这一年,楚国的鹿都卖到了齐国,使楚国人一下子就富有起来。但是第二年,农田无人耕种,又闹了饥荒,楚国人想去别人的国家买粮食,但是管仲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规定任何国家都不得出售粮食给楚国。
直到这时,楚成王才知道齐桓公好鹿是管仲的计策,但是为时已晚。
管仲看见楚国已经没有还手的力气了,就让齐桓公联合其他诸侯攻打楚国。一时间,大兵压境,势如破竹,楚国大败。
齐桓公之所以能够一举破了楚国大军,主要是他能够接纳和倾听别人好的建议。刚开始齐桓公隐而不露,默默倾听,是因为他发现管仲心中有计策,所以就拒绝了其他大臣立即出兵的策略。最后管仲果然没有让齐桓公失望,一招“收鹿计”使得天下群雄逐鹿,转移了敌人的视线。而这时管仲抓住时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拿下了楚国的城池。
在实际生活中,制定计划、部署工作时,我们不能只是单方面地发号施令,而应当广开言路、博采众议。要创造一些条件,开辟一些渠道,让大家讨论、分析,倾听多方面的意见。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实施者,都不能只用自己一个人的眼睛、耳朵或头脑,而应该善用大家的智慧,博采众家之长。靠大家的眼睛来看,就会看到更多的东西;靠大家的耳朵和头脑,就能够听到更多,想到更多。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独断专行,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己所用,这样才能聪明地把问题解决掉。如果只是一味地闭门造车,听不进任何意见,最后只能让自己走向绝路。
只有察纳雅言,善于群策群力的人,才能让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彻底的解决。真正的智者永远都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不要固执己见,听得多,懂得就多,只有如此,才能在关键的问题上做出最恰切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