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对大灾大难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的确值得敬仰。但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世时却应该表现得更加灵活,根据所处的环境来不断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环境。通权达变,就是要根据客观环境而改变,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战胜对手。通者,了解上下具体情况;变者,因时因地灵活处理。做到了这两点,才可算得上真正懂得善“变”之道。
公元前627年,晋国的晋文公和郑国的郑文公相继去世了。当时,秦国派来三位将军率领大批军马替郑国守城。这时守城将军偷偷地回到秦国,和秦穆公商量:“现在,咱们的军队掌管着郑国整个北门的防御,如果大王发兵来攻打郑国,咱们里应外合,肯定能拿下郑国。”
秦穆公接到密报后,就跟手下的大臣商量此事。秦国的两名有经验的老臣蹇叔和百里奚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如果秦国出兵去攻打郑国,千里迢迢,一路上奔波劳顿,如此大张旗鼓地出兵肯定会让郑国得知,对方若奋起抵抗,秦国肯定会损失惨重。
秦穆公听了很是不高兴,他已经被求胜的心理冲昏了头脑。于是就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名大将和众多兵士偷偷地去攻打秦国。而蹇叔的儿子也在队伍之列,蹇叔就哭着对儿子说:“你这次出发就再也回不来了,我真为你伤心啊!”秦穆公认为蹇叔在扰乱军心,就把他推到一边,随即下令军队向郑国进发。
三位将军率领大军一路向东前进,来到了秦国与郑国交界处的滑国(今河南省偃师县南)。这时,突然有人拦住了去路,并且大声说道:“郑国使臣弦高求见秦国将军!”
孟明视非常吃惊,怎么会有郑国使者知道秦国要来?于是马上叫人把弦高请了进来,问他来做什么。
其实,弦高并不是什么郑国的使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贩牛的郑国商人。他在去洛阳做生意的路上,听说秦国要率兵来攻打郑国。他知道现在的郑国国内由于郑文公刚刚去世,肯定疏于防范。如果任由秦兵来袭,郑国必定不保。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方面通知传递公文的驿站,让他们回国报信。另一方面,他自己却先带着四张牛皮和十二头肥牛,迎着秦军进攻的方向而去,想要阻止秦国的这场攻击战争。
孟明视见到弦高非常惊讶,就问他来这里干什么。弦高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大王听说秦国大将率兵到郑国来,舟车劳顿,肯定非常辛苦,就派我当先锋,带来牛皮和肥牛来慰问你们,算是郑国对秦国将士的一点心意。”
孟明视听说郑国已经得到了消息,更加吃惊了。他收下了物品,并且谎称自己是来帮助郑国抵挡晋国进攻的。弦高又说:“郑国夹在秦、晋两国中间,为了能保全自己,日夜操练。要是谁敢来侵犯,我们绝对不会给他好果子吃的。”
孟明视心中暗自权衡,遂而改口说道:“我们这次是来攻打滑国的,郑国和我们关系这么好,我们是肯定不会来攻打郑国的。”孟明视又说了几句客气话,就把弦高送走了。
无奈之下,孟明视只好下令攻打滑国。西乞术、白乙丙两员大将不明白,孟明视解释说:“咱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偷袭郑国,现在郑国得知了消息,他们是以逸待劳,我们却是舟车劳顿。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再去攻打郑国,肯定会大败而回。但是我们现在寸功未立又不能空手而归,只有把滑国灭了才好向大王交差。”之后,秦军一举灭掉了滑国。
这边,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就对守城的秦军下了逐客令。最后,郑国在弦高的随机应变下避免了一场危难。
弦高急中生智、将计就计,用先下手为强的制人之术骗过了敌人,使郑国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不仅有头脑,而且敢于去做。当他得知秦军大举来犯的时候,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反客为主,装做已经识破了秦军的计谋,变被动为主动,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这次举动不仅保全了郑国,更给秦国一种威慑力,让他们不敢再次来犯。虽然只是一个贩牛商人,弦高却能够观其机变,随势而动,可称得上是一位智谋之士了。
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能力。一个呆头呆脑、因循守旧的人,想干成一番事业是极其困难的。所以,让自己变得灵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要素。
纵观古代战争兵法,最精髓的就是因势而变。回归现实生活则更应如此,要根据外在形势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策略,才能让自己掌握生活的主动权。如果跟不上形势,只会置自己于万丈深渊,更不要谈进步发展了。
随机应变能让自己掌握到事情的主动,反客为主,能够遇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才是随机应变的精髓所在,更是我们应该不断学习的方圆之道。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改变。须知,社会不会因为你不改变而停滞不前,你要做的就是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让自己离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