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醉里挑灯读历史:那些厉害人物
43727000000006

第6章 舍生取义贯长虹——云敞不畏强权,葬师谱忠义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人要以正义、道义或崇高理想、高尚人格为重,在“生”与“义”不可兼得时,能为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纵观悠悠历史长河,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正义事业而捐躯。一身侠胆,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曹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林祥谦……他们将自己生命的火花凝铸于铁链之中,迸发于刀刃之上,在历史的天穹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流芳百世,永照世人。

汉代,有一位名叫云敞的儒士,师从一代名儒吴章学习儒学。在当时,吴章非常出名,是《尚书》的博士,追随他的学生有一千多人,所以云敞对吴章非常尊敬。

西汉末年,王莽害死汉平帝,自称帝王开始专政。为君之后的王莽,执政手段非常残暴,不但不体察民心,还增加赋税;赏罚也随心所欲,根本不考虑任何法令。不仅如此,他还主动挑起与周边国家的战争。一时间,哀怨四起,百姓反抗高潮此起彼伏。

与此同时,王莽还逼迫汉朝皇帝的母亲以及皇后留住中山,不让她们回京师。王莽的长子王宇觉得父亲做事不妥,决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他向老师吴章求教,商讨如何能够遏止王莽的种种恶行。吴章认为,现在的王莽做事不计后果,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王莽喜欢装神弄鬼,不如将计就计,设计出一些鬼神事件来吓唬他,套用一些歪理邪说,让他感到自己已经众叛亲离了,就连鬼神都发怒了,然后再逼他退位,这样就一定能够马到功成。

王宇觉得老师的这个办法很好,就派手下提着一桶血,在半夜三更的时候,把血水泼洒在王莽的大门上,好像是鬼神愤怒造成的。希望王莽迷途知返,不要再为非作歹了。谁想到王宇手下的行为被守夜的门卫调查出来了,事情很快就败露了。王莽一怒之下,亲手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不仅如此,对怀有身孕的儿媳,王莽也是痛下杀手。

除此之外,王莽还诛杀了皇后的娘家卫氏家族的族人,并借机铲除异己。在这次事变中,被他害死的无辜的人达一百多人。身为儒林领袖,吴章用生命的代价为他常怀于心的道德节义写下了最为重要的一笔。他威而不屈、坦然就义,被王莽下令施以酷刑。残忍至极的王莽派人将他的肢体一节一节地割下,腰斩于东市门外。

作为一代大儒,追随吴章的弟子达一千余人之多。王莽认为凡和吴章有关系的全都是同党同伙的恶人,全都要打进大牢关押起来。很多学生为了避其灾祸,竟然公然宣称不是吴章的学生,而早已师从他人了。

当时的云敞官居大司徒掾,老师的惨死使他悲伤欲绝。每每想起老师深切的爱护和不倦的教导,都让他涕泪纵横。于是,云敞决定挺身而出,为最敬爱的老师尽一点为人学生的微不足道的情义。

当时政局动荡、风雨飘扬,云敞一路哭号,跪拜着来到老师那凌落四处的尸首前,痛断肝肠。他大声宣称,自己就是吴章的学生,他把老师的尸首一块一块小心翼翼地包好,抱在自己的怀中,泣不成声,缓缓走了回去。他不畏惧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是吴章的学生,他不畏惧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冲在最前方的恶党与罪魁;他只知道老师坚守仁义直到尽处,而他终生实践的正是老师对自己最深切的教诲。

云敞按照师礼把吴章的尸首敛棺而葬,云敞的举动使整个京师的人都为之瞩目。车骑将军王舜被他的义行深深感动了,并且推荐他为中郎谏大夫。但云敞对时局已心灰意冷,便以生病为由避隐在家中,终老余生。

面对恩师的惨死,云敞不惧强权,敢于挺身而出,捍卫尊师的道德操守,哪怕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面对王莽专权的淫威,更是念及师恩,毅然舍弃功名,为老师终其一生而归隐。云敞用自己的正义行为谱写了一曲忠义之歌。

今天,我们的社会虽然已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化,但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仍然很尖锐。为了坚持真理和正义,为了祖国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仍然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舍身取义的崇高美德。也只有懂得道义为大的准则,才能在取舍之间把握住标准。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面对道义和私利这“一鱼、一熊掌”时,就更要懂得取舍。往往,一念之差就会让自己背离人道或美誉尽弃。所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便成了一种严峻的考验。

舍生取义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利与义之间,我们理应选择后者,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只有这样敢于舍弃,才能牺牲小我,成就大道,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