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催生了一种浮躁的心态。人们随着这个社会像陀螺一般地转着,不停不息,做着不知疲倦的机械运动。这样就衍生了现代社会人的通病:心浮气躁。或许你认为,浮躁的“快餐生活”可以制造出高效的人生。但事实上,当你真正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就会发现,浮躁,是成功的天敌。
一个浮躁的人,必然缺乏凝神聚魂的定力,缺乏拼杀搏击的勇猛。一颗浮躁的心,必然是无根的浮萍,缺乏内涵与魅力。试想,一个人如果心生浮躁之气,必定心神不宁,躁气附身。如此坐立难安,哪还有谋事之心、立业之志?一旦心浮气躁,人就会变得盲目、浅薄和暴躁,从而失去理智,无法客观地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越是情势危急,就越要摒弃躁动。这时,冷静才是你首先需要做到的事情。
西晋末年,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再次陷入了地方割据的状态。战争持续了数十年,天下大势终于明朗了起来。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了东晋。在北方,前秦皇帝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且兵强马壮,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率军南下。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雄师,兵锋直指东晋的都城建康。百万大军浩浩荡荡,苻坚看着英气勃发的兵士,不由豪气涌上心间:“以我们百万之众,就算把马鞭投入江里,也能阻碍江水流动。”只可惜苻坚才情不比曹操,否则便可赋诗几首,也不至于只留下“投鞭断流”这个小小的成语。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东晋丞相谢安推举他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他的侄子谢玄为先锋,率领八万精兵与苻坚进行决战。又派胡彬和桓冲率领水军辅助谢石。
383年10月18日,苻坚的弟弟苻融率领先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获了晋军守将徐元喜。有探子回报说,东晋兵力不足、粮草缺乏,正是进攻的大好机会。
苻坚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当即亲率八千骑兵来到了寿阳,然后派抓获的东晋将军朱序回国劝降。朱序回国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演了一场“无间道”,把苻坚的情况向谢石做了非常详细的汇报。他说:“苻坚虽然率领了百万军队,但是还没有到寿阳,现在我们必须马上出击,击败苻坚的先头部队,挫掉他们的锐气。这样一来,我军士气大振,才能和苻坚的大军抗衡。”谢石认为他说的很对,当即决定转守为攻,打苻坚一个措手不及。
当年的11月,谢玄派遣刘牢率领五千兵士攻打洛涧,拉开了淝水之战的序幕。秦将梁成奋勇抵抗,但是无奈东晋军队来得突然,转瞬之间,苻坚大军就溃败而逃。这时,谢石挥军前进,在八公山下扎下营寨。与苻坚的大军在淝水两岸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虽然取得了先头的胜利,但谢玄深知,久拖未决对东晋军队是非常不利的。他们人少粮缺,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出奇制胜。然而眼前,苻坚大军隔岸扎寨,强攻肯定是不行的。在如此严峻的局势下,谢玄并没有心慌意乱,而是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想出了一条计策。他派使者去求见苻坚,对苻坚说:“我们双方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样吧,咱们都是君子,就打一场君子的战争。你们让我们过河,然后我们双方排开阵势,堂堂正正地决战怎么样?”
苻坚手下都表示反对,但是苻坚却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东晋部队过河,己方以逸待劳,肯定能一举获胜。
东晋军队开始过河,前秦军队奉命后撤。这时,谢玄下了一道命令,他让过了河的士兵大喊:“秦军大败而回了!”那些后撤当中的秦军信以为真,四下逃窜。谢玄率军趁势掩杀,杀得秦军尸横遍野,大败而归,9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当晋军和秦军在淝水两岸形成相持的时候,由于粮草缺乏,谢石和谢玄所率领的晋军情况非常不利,但是,越是面对困境,谢玄越能够冷静思考。他先是使用激将法,主动激苻坚与自己决战;然后冷静地利用秦军人数众多、号令不明、行动缓慢的弱点迷惑了秦军,让敌人阵脚大乱。90万大军一旦骚乱,苻坚就算再能打仗,也没有回天之力了。
因此,当我们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下来,摒弃一切杂念。只有摒弃心浮气躁,才能在冷静的心态下得出客观的结论,在扎实的举措中固守住自己的定力,这样,所有的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心浮气躁是人生最大的敌人。很多时候,敌人都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我们如果暂时摸不清楚底细或者对此束手无策的话,那就别太心急应对,不要让“急躁”成为内心的羁绊。
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旦激动,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丧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自己头脑的思考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说,遇到问题冷静面对,才是化险为夷、取得成功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