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其中冲动就是一种激烈的情绪表现。客观而言,冲动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比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在冲动之下写成的,不仅激励了南宋军民抗金的士气,而且对敌人也起到了震慑作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冲动会伤害到我们。容易冲动的人总会在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冲动是魔鬼,让我们从冷静的人类变成狂躁的野兽,犯下弥天大错。所以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一定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以静制动;否则,就只有万般无奈空悔恨了。
三国时期,刘备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荆州和东西川。但是关羽不幸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刘备闻讯自然是怒发冲冠,发誓要灭掉东吴,为关羽报仇。
当时,刘备的情绪已经被悲痛所麻痹了,难免冲动狂躁,失去理智。赵云当即就劝说刘备:“现在我们的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主公为什么会不明事理,反而去讨伐东吴呢?如果我们与东吴开战,曹操必然会坐收渔人之利。到那时,蜀国的危难就来临了。”
但是已经被报仇冲昏了头脑的刘备根本听不进任何规劝,也不去考虑国家大义了,一心想着为关羽报仇。他对赵云说:“孙权杀了我二弟,还有其他大将。我恨不能生啖其肉,夜枕其皮!”
赵云又劝说:“曹丕篡汉,是国家大义;兄弟的仇恨,只是小义。主公怎能舍大义而就小义呢?”
刘备愤然道:“我不为我二弟报仇,纵有江山万里,又有什么用啊?”当时的刘备已然悲愤在心、躁动在脑,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
就这样,刘备在冲动的情况下发动了夷陵之战,攻打吴国。
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最开始让吴班带数千人前去挑战,自己则带八千精兵从旁边策应。谁知道陆逊是军事奇才,根本不为其所动,早就看穿了刘备的计谋。
这不禁让报仇心切的刘备愈发心急,然而,刘备越是狂躁,陆逊就越是冷静地不为所动。最终,陆逊抓住了刘备在行军布阵上露出的破绽,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战让刘备的七十多万大军全军覆没。狼狈逃脱的刘备在走到永安的时候患上了重病,很快便去世了。
刘备的这一决定显然不是建立在冷静的心态之上,他已完全被自己悲伤和愤怒的情绪所控制。由此导致了他失去了应有的理智,丧失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不但复仇未成,还把自己的性命赔上,而初有所成的蜀国帝业也受到重创。这样的失败对于刘备而言,可以说是灭顶的。冲动的结果常常是彻底的失败,且越冲动,造成的损失越大。
任何人都有情绪波折的时候,世间最难的也莫过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若不能很好地把握和克制,就会缺少理性、感情用事,做事随心所欲,从而忽视社会公平,用个人意志代替社会规则;相反,遇事不急,冷静处之,不仅能够免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还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少些阻隔,多些畅通。
冲动是一个人心态未成熟的情绪反应,与冷静针锋相对,是心理控制能力薄弱的外在表现。冲动往往和鲁莽如影随形,很容易让人失去理智,使自己不能做出正常判断。因此,人们才会在冲动之下犯下大错。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感情的流露也是如此。感性行事中有个理性“调节器”,使之适可而止,不至过盛过溢。当一些事发生,让你产生气愤或者悲痛心情的时候,你就更需要告诫自己此时的冷静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懂得沉静之道的人,才能摆脱冲动的惩罚,做到深谋远虑。
§§第30辑 忍辱负重,强者之道活用历史之“忍”智慧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当忍则忍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张扬的人是不明智的,会把缺点和劣势全都暴露,容易被心怀叵测的人利用。
小不忍则乱大谋,乃强者之道。忍并不是怯懦,而是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懂得权衡,只有学会低头,日后才能更好地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