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是一字之师,当我们犹豫不决、大惑不解、无可奈何的时候,就更不应该走进死胡同,更应该想起这个百试不爽的“忍”字。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那些不愉快就会随风消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好心境随之而来的,心境也就会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变得豁然开朗。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豪,但是他在仕途上的发展却与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不成正比,因为种种原因,苏轼面对无奈的人生只能说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词句。
当时,奸臣李定掌管着御史台。李定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的亲人都让他回家奔丧,然后为母亲守孝三年。但是李定怕因为为母亲守孝而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就决定隐瞒此事。
报信的亲人见他如此行事,大为不满,便去登闻鼓院击鼓喊冤。当时登闻鼓院的主管正是苏轼。听闻此事后,苏轼非常气愤:“不孝之子怎能为朝廷尽忠?”他强烈要求宋神宗把李定革职查办。
但是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却说:“事情没这么严重,让李定回家奔丧就可以了。”因为这件事,逃过一劫的李定和苏轼结下了梁子。
十年时间转瞬即过,李定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御史中丞。而苏轼则仕途不顺,仅仅在浙江湖州当知府。
为了雪十年前之耻,李定把苏轼十年来刊印过的诗集收集起来,咬文嚼字、牵强附会,诬陷苏轼做的诗是反诗。宋神宗相信了李定的话,把苏轼押回了京城。不仅如此,李定还派人把苏轼的儿子也抓了回来。
苏轼被关进了御史台。李定指使皇甫遵去好好“照顾”一下苏轼,于是,皇甫遵对苏轼百般虐待。李定指使皇甫遵这么做,就是为了逼他造反,然后找借口把他处死。
苏轼的儿子对皇甫遵的做法不满,就去找他进行理论,苏轼就劝解儿子说:“孩子,你不要中了他们的奸计啊!《易经》里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存德也。’意思就是说,尺蠖之所以收缩身躯,就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伸展;龙蛇在冬天冬眠,就是为了活命;精研学问就是为了利用知识,为自己提供生命保障,是一种非常高尚的品德。忍辱负重,才能保全生命。现在咱们父子是在屋檐下,只有低下头逆来顺受,才能保全性命。否则就会中了他的毒计,那时我们可就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最终,苏轼用坚忍之态抗住了李定的百般虐待。这场正与邪的消耗战最终以苏轼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结束。出狱后的苏轼远离政坛,一心于诗词歌赋,最终成为了旷古烁今的大文豪。而李定和皇甫遵则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面对虐待,苏轼忍常人所不能忍,和奸佞相抗衡,最后用自己的坚持改变了一切。如果苏轼不堪凌辱,起身反抗,只会中了李定的奸计,让自己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贵在能忍,忍耐是为了更好地爆发。就像弹簧一样,承受的压力越大,反弹的力量也就越强。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历览先哲,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隐忍,懂得积蓄力量做大事的人。因为心中有梦想,就会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
百忍才能成钢。每忍一次都能磨炼自己的意志,都能让敌人因为暂时的胜利而冲昏头脑。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英雄也是这样磨成的。我们只有学会忍,能够忍了,才可能把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变为现实,从而取得人生中的胜利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