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会觉得,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忍”字就一直形影不离地伴随我们成长,直至终老。出生时,我们要忍受刀割般的痛苦,才能获得在这个世上生活的权利;学生时代,要挑灯夜读,忍过各种考试的折磨,进而才能受到成绩的眷顾;步入社会,我们还要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诱惑,经得起新人被排挤的痛苦,才能站稳脚跟;终老的时候,要忍受病痛的摧残,经过一番撕心裂肺的痛苦,才有资格乘鹤西去。这样看来,人生还真是残酷不堪,原来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一个忍?
但你可曾想过,如果不忍,又会怎样呢?结果只能是更加寸步难行。当自己的果实还没有成熟甚至根本没有开花时,只要理想笃定,任它雨打风吹。正所谓“千锤百炼始成金,精雕细琢方为器”。如此说来,忍,还是我们通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继承了王位。在鲍叔牙的建议下,放下了成见,任命管仲为相国。
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成了强国,此时的齐桓公不想偏安一隅,于是亲率大军征讨鲁国。
面对齐国的入侵,鲁国派大将曹沫应战。虽然曹沫深通韬略,但是两国国力毕竟悬殊,三次大战,鲁国皆以失败告终。
就这样,齐国一口气打到了鲁国的都城城外。鲁庄公无奈,只得向齐国求和,并献出遂邑表示自己的诚意。齐桓公同意了,双方约定在柯地举行和解仪式。
在和解仪式的前一天,曹沫对鲁庄公说:“大王是想死而又死,还是愿意生而又生呢?”
鲁庄公非常惊疑:“你这是什么意思?”
曹沫说:“死而又死就是指,如果您不听从我的计策,鲁国就会灭亡,而您也会遭受到齐国的侮辱;生而又生就是指您听从我的计策,这样的话我们的国土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扩大,您也可以高枕无忧。”
鲁庄公当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曹沫把他的计策说给鲁庄公听,鲁庄公连声叫好。
第二天,齐国和鲁国在柯地进行和议。谈判时,曹沫突然行动,用匕首抵住了齐桓公的脖子,然后对齐国的大臣们说:“都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我就杀了他。”
齐国的大臣和兵士见事发突然,都不敢向前,连声问曹沫想干什么。
曹沫说:“齐国幅员辽阔,鲁国贫瘠弱小。齐国若是无休止地索取,鲁国就无休止地给予。一旦鲁国城墙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土地上了。你们想想应该怎么办吧!”
齐桓公明白了曹沫的意思,他是想让自己把侵占到的鲁国领土归还给他们。
为了保全性命,齐桓公只得答应了。这话刚说完,曹沫就放下刀子,把齐桓公放了回去。
回到齐国后,齐桓公非常生气,甚至想要背弃盟约,不给鲁国土地。
管仲说:“您这样做不对,曹沫对您横刀相向,是您事先没有料到的事情。在当时处境之下,您没有坚持己见,而是选择了妥协,是您的不勇敢。您答应鲁国归还土地,如果不遵守,就会失去信用。如果您背信弃约,这比丢掉鲁国土地的后果还要严重啊!”齐桓公觉得管仲说得很对,只得忍下了被威胁的耻辱,把土地归还给了鲁国。
从那之后,各地诸侯觉得齐桓公非常讲信用,就纷纷来投靠。齐国因此变得更加强大,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让人拿刀顶在脖子上,被迫归还好不容易才攻下来的土地,这样的事对于齐桓公这种心怀天下的霸者来说,绝对可以算是奇耻大辱了。要是齐桓公想要反悔的话,鲁国是绝对没有能力反抗的,但是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把这场羞辱忍了下来,守住了自己的信誉,结果,这样的隐忍反而收到了更大的奇效。
炼钢需要千锤百炼,成事要能忍气吞声。生活就是如此,忍一忍,反而能够让你离终点更加接近。
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古人把忍当做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忍,算得上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从另一个角度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在遭遇挫折和打击时,是否有能忍的胸怀和度量。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那些对自己隐忍,对他人宽容的人必然可以受到别人的尊重。
§§第31辑 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活用历史之“退”智慧
退,则海阔天空;争,则山穷水尽。成大事者,要争,更要懂得退。争是一种手段,而退则是一种智慧。懂伸缩的人才能自保,知进退的人才能久安。
人生这场战争,如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就是明智。退,看似平淡,实则高深;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如此,才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