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好口才好主持人
43727800000024

第24章 加减平衡术(1)

加减平衡术的本质是交际的总原则——平等的具体显示和实际综合运用。加减平衡术所遵循的标准是:不管是伟人、巨人、总统、总理,还是凡人、小人、乞丐、平民,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有着同样的尊严,加减平衡术就是要双方怎样体现这种平等的技巧。

基本法则要保持的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它叫做人我平衡法则。这个法则想说,即使你真的漂亮,不要比别人漂亮太多;即使你能干,不要比别人能干太多;即使你有功,不要比别人功大得太多;即使你富有,不要比别人富得太多;即使你权力大,不要比别人权力大得太多……

人人都知道这几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人俊于群,众必谤之。出头的椽子先烂,也是这个意思。

《庄子》说:“凡事不成有人事之患,凡事成则有阴阳之患。”何谓“阴阳之患”,就是你和别人之间失去平衡之患,是溢满之患,盛极之患。“花忌全开月忌圆”,全开则败,满月招亏。所以,我国古代有“散财求福”,“散财分谤”之说。

名之所在,与人同分;利之所在,与人共享。这是古今贤哲常做的。这是持盈保泰之道,是求和持中之道。

加减平衡术的四条基本技巧是:

1加减平衡术的目标是,保持交际双方的平等。

2在同一交际场合,同一交际对象要同时使用加法,减法,保持一定比例,不可单纯只用一种方法,不可偏废,要加减并用。

3在交际对方高于自己时,需要自加。

4在交际对方低于自己时,需要自减。

加减并用

在交际场合中,树立形象,是贯穿始终的焦点。形象有千千万万种,但这些形象的核心是既亲切,又威严,既可亲,又可畏,不仅有尊严,也要显得和蔼,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恩威并用,加减联手。

先加后减,是为了减,为了便于批评,改正对方,是一颗糖衣炮弹。

先减后加,是为了赞美,但避免对方自傲,使对方谨慎,是炮农蜜糖。

【现在请看·今夜星辰】

“造”星,用“星”,炒“星”,追“星”,“星”光烂灿,“星”光里“有你也有我”。

倪萍:强烈批评一位观众

现在,多少人在为自己的孩子铺金砖、趟银路,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父母有时全然不知道。倪萍曾接到过这样一位母亲的来信,她说她女儿已经四岁了,长得很漂亮,她希望能把这个孩子送给倪萍,让孩子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她说因为倪萍在北京,孩子以后的户口也可以落在北京了,孩子也可以姓倪,只要是倪萍的女儿就行。以后她还可以再生一个(随信寄来了孩子照片、出生证和户口复印件)。

天下竟有这等父母,望着照片上将要被母亲送出去的小姑娘,一脸的天真烂漫,气得倪萍不知该说什么!倪萍耐着性子给这位母亲写了一封信。

××母亲:你好!

首先感谢你那么信任我,竟愿意把自己亲生的骨肉送给我。我虽然没有做过母亲,但我是个母亲的女儿,我以女儿的心对你说,你不配拥有母亲的称号。你可以有一千个理由替自己辩护,但是在母女之间,这些辩护词的力量却太渺小了。因为你不是没有能力来养活孩子,而仅仅是让她能过上一种更富裕的日子,竟要把她送人?富裕的日子是什么?是一天吃八顿饭,穿十件衣服?你太不了解孩子了,对于孩子来说,只要拥有父母的呵护,在父母身边能吃饱饭,能穿上衣服,他就是幸福的了。

如果我真接受了,你就永远不会安宁了,相信我的话吧,我把你的信烧了,不要再有这样的怪想法了,好好抚养你的女儿吧。世界上,没有比母亲更伟大的职务了,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祝孩子幸福!倪萍

1995年×月×日

写完这封信后,倪萍还坐在办公室里闷闷不乐。其实,从道理上她完全可以想通,但是感情上她受不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怎么会被一些人扭曲成这样!

“天下什么人都有。”这句最质朴的话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这可能就是世界的真实状况,什么人都有,好人、坏人、不好不坏的人、好好坏坏的人。谁都可以坏,但她始终觉得,被称为母亲的人不该坏呀,美丽的皇冠戴在你的头上,你就必须维护她的荣耀,母亲是多么圣洁的称号。

崔永元:一位女观众批评招聘

这位女观众说:现在招聘老是先用学历要求吓唬人,就像上饭店点菜,问人家有大虾吗?有鲍鱼吗?然后却说来份炒饭吧!

叶惠贤:活电脑

在《今夜星辰》“露一手”栏目里汇集了各行各业的能人巧匠,竞献绝招绝技:有人能在水底闷5分28秒;有人能随口说出5年里任意一天是星期几;有人能擀出“会烧的馄饨皮”;有人能在手掌上煎鱼。今天又来了一位速算神童余捷,他的绝活是6位数加减15次,30秒内心算便可完成。只见15个学生随意在黑板上写了15个数字,一个学生又随意标上加减号,电脑很快算出了结果,叶主持手拿答案请出了余捷。

叶:现在有请余电脑上场!注意了,我把数字念一下:

8703+436+5609-3472+6195-683+846-912+9140+1757+538-829+5701……

余:(马上回答)30747。

叶:对了!小余捷,你怎么算得这么快?

余:我脑子里有一把算盘。

叶:名副其实的活算盘,那你家里的家务帐都是你算?

余:是的,我爸爸厂里算不完的帐都是我算的。

叶:(问余父)是吗?

余父:是的。

叶:那你爸爸个人的奖金你算得宽松一点,留点余地。(众笑)你眼镜有多少度?

余:三百度。

叶:要保护眼睛。你的学问要更深,眼镜不能再深了。(掌声)

张越:卡拉OK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惟有人可以言说世界,我不知道人在说话的时候有没有快感,但的确有“不吐不快”之说。我想上帝如果想用最狠毒的办法惩罚张越,那就让她永远不能开口、不能写字;如果上帝想给张越最高的奖赏,那就赐给她比一般人更多的表达方式:让她去站在讲台上吃粉笔末、让她点灯熬夜在桌子上爬格子、让她在电视上指手画脚、口干舌燥……

我想上帝选择了后者。

赵忠祥:谈上海

这次到上海来非常高兴。20多年前派我到上海来,不亚于现在到美国去一趟的感觉,那时上海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占中国国民生产总产值的百分之四十五,几乎是半个中国的贡献。后来不愿到上海来,就像不愿见到身体不是很好的老朋友日见苍老,心里不平衡。这次来,在隆冬季节却感到春风扑面而来。

上海的变化太大了……

赵忠祥:会见丹·拉瑟

1993年,赵忠祥率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代表团访问美国,会见了美国著名主持人丹·拉瑟。

两位主持站在一起,像两颗明星相映生辉:赵忠祥50出头的年纪,1米78的魁梧身材,穿一身海蓝色西服,显得神采飞扬;丹·拉瑟年纪要比赵忠祥大十来岁,两鬓染霜,比赵忠祥略高一些。他身穿带暗条的黑色西装,显得沉稳而又魅力逼人。

丹·拉瑟入座后,赵忠祥首先开腔:“丹·拉瑟先生很忙。我们这次来,能见到丹·拉瑟先生,也是访问的高潮。”

丹·拉瑟立即点头致意:“谢谢!”

赵忠祥说:“我只到过美国两次:一次是邓小平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我是随行记者;再次是这次。我采访过两任美国总统:卡特和里根,但是我最感兴趣的是见到两位同行:克朗凯特和丹·拉瑟。”

丹·拉瑟立即回应:“我还记得你1979年跟邓小平一起来时的情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邓小平惟一的一次访问美国。我一直为这样一件事感到遗憾,就是毛泽东一直没有机会访问美国。”

赵忠祥回答:“这一点我们也感到遗憾,因为中美当时没有建交。中美建交公报发表后,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访问美国。我的同事跟我说: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位老人家都希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但是他们生前没能实现中美建交的愿望。这次邓小平访美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为两位老人家感到一点小小的遗憾。”

遗憾,但仅是“小小的遗憾”!赵忠祥用词的分寸感,显示了他涉外经验的圆熟与老到。

席间,赵忠祥提到了提示器,认为专利权属于英国。

丹·拉瑟马上话题一转,对准了赵忠祥关于提示器专利权的那句话:“刚才听我的朋友讲,BBC拥有提示器的专利,这个不是事实。据我所知,我们的英国朋友老是把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弄过来……(众笑)

赵忠祥不甘示弱,立即还招:“不过这确实是CBS的一位先生——我今天没见到他——告诉我的,让我误会到今天。”

一个有力的还击!

丹·拉瑟退却了,他解释说:“提示器这个词本身是英国人的专利,有一类提示器也是英国人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提示器都是英国人的专利。现在我们已经不用原来的提示器了,改用计算机来进行提示。”

争议到此打住了,赵忠祥趁机发问:“上次我在演播室面对着它,在三个广播公司我都工作过,现在这些新鲜事我都没看到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丹·拉瑟表态了:“我们很愿意向朋友们显示每样东西的工作情况。”

赵忠祥紧追不舍,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年克朗凯特工作的情况我看过,丹·拉瑟先生的工作情况没看过,能不能在不影响您工作的前提下,让我们开开眼呢?”

丹·拉瑟爽快地答应:“这是完全可以的,我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很高兴能有人给安排这件事。”(众鼓掌)说着,他当场向手下的工作人员下达了明天为我团安排观摩的指令。

观摩丹·拉瑟的现场直播,这是代表团来美之前就向接待单位提出的要求,但抵美后他们发现,日程表上没有这个项目,可见其难度之大!但这个难题,赵忠祥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代表团成员一个个都眉开眼笑。

默罗·英国印象

战后,默罗在一次广播中谈到1930年他当学生时第一次访问英国的印象:“一种博物馆式的珍藏物,非常招人喜欢,就是小了一点。……我认为你们的街道过于狭窄,你们的裁缝过于殷勤,你们的气候不可忍受,你们的等级观念令人作呕……你们的青年人看起来既没有朝气也没有奋斗目标。我敬佩你们的历史,但怀疑你们的未来。”

战后,默罗描述丘吉尔是这个时代“最卓越的人”,他用某些方式和某种精神状态创造了一种智慧的不可摧毁的力量。在许多其它场合,丘吉尔先生看来像是一种18世纪的骑兵军官和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的结合物。他有时像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般富于感情,有时又像一个伟大的军人一样冷酷无情。

布罗考:赞扬中的轻视

1973年,年仅33岁的布罗考赴白宫任首席记者。老记者们对这个年轻人一跃成为他们的顶头上司极为不满;他们冷眼相待,暗自等他“出丑”。布罗考知道他们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他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初到白宫就负责报道总统的新闻记者招待会。当我采访完毕回到演播室作报道时,所有的人都注视着我。尼克松发表了很长的声明,我得用迅速、精练的语言概括他的声明。事后,老记者保罗·杜克走过来对我说:“‘干得很出色’——其实我知道他的话外音是‘没想到你能做这样的报道。’”

【现在请听·星星蜜语】

“看满天的星星好美喔!”

“我觉得它们既遥远又孤独,不知道它们在想些什么?”

“别出声,听星星正在说话呢!”

姜运涛

笔者是一个广播节目主持人,一点儿有限的实践经验使这个题目只能定为“几种技巧”,当然是不系统的。

1不傻不痴

首先是不傻。节目主持人是“天才”而不是傻瓜。傻本身就不讨人喜欢,而“装傻”还会造成虚伪、做作的感觉。无意的傻是素质问题,这里不讨论。

然后是不痴。我们讨论的是两个以上节目主持人共同主持的情况。主持节目要有对象感,与对象交流。比如甲、乙两个人主持,甲、乙彼此之间要交流,主持人和听(观)众之间也要交流,冷落了任何一方都不行。所谓不痴,就是不要只跟一方交流,而忽视了另一方。

首先是甲不能痴对着乙或相反,甲、乙痴对,受众变成看戏的,无法参与,被冷落了,就难以产生感情的认同。甲、乙两人不仅不是播音员,也不是相声演员。我们可以把受众当成二个人——“丙”,甲、乙、丙三个人在一起谈话,彼此都照顾周到,绝不能忘掉丙。

其次,当然不能因为心中有观(听)众,甲、乙就痴对着丙,而忽视甲、乙之间的交流。甲、乙之间没有交流,就不是主持,而是播音,就不是共同主持,而是对播,连过去广播中的对话都不如。甲、乙没有交流,二人之间就没有情感可言,而甲、乙各自对丙的情感又会使丙觉得假或者可怕。所以,节目主持人不能痴。

只是不痴不傻还不行。甲、乙、丙三方谈话,还要注意对象的自然转化。三方是平等的,情感上没有偏重,而谈话又往往不能同时着两个人,所以要转对象,频繁“轮回”,并使转换自然。

2不俗不雅

首先我们说,节目主持人不能给人以俗的形象。这是一种矛盾:一方面,我们强调自然、亲切、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不能俗。怎能理解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