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传统工艺收藏
43736200000011

第11章 长江流域的民间雕刻(5)

现在仿古木雕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如南京、宁波、吴县、苏州,其中以南京仿古木雕为著。南京仿古木雕是以香樟木为主要原料,作品以圆雕为主,粗犷有力,色泽古朴、深沉,旧而不脏、亮而不鲜。仿古忠实原作,作风浑厚而且有气势。产品有奇禽异兽、传奇人物、神佛鬼怪。尤以仿制唐马最为见长,它们千姿百态、大小繁多,色彩古沉、周身碎金,构成了庄重华美的唐马风格。

曲阜楷木雕

曲阜楷木雕是山东曲阜县特有的雕刻工艺品,因采用曲阜孔林中特有的楷木而得名。楷木又名黄连木,后又称为文楷。相传此木是孔子死后,其弟子子贡在守墓6年期间从南方移植于孔子墓旁而开始种植的。当时子贡思师情切,又用楷木雕刻了孔子及其夫人像以寄哀思,从此,这种用楷木雕刻孔子像就被流传了下来。后来汉代孔子9世孙孔腾创制了楷木雕手杖,到了宋代孔子的45世孙孔道辅又发明了楷木雕如意,并且成为入朝的贡品,但当时的雕刻纹样都比较简单,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逐步精细,纹样有人物、花卉、龙凤等,刻工玲珑剔透。据说当时著名艺人颜锡忠,技艺精湛,能刻五层(人物一层、花卉一层、花下枝梗三层)形象十分生动,成为向朝廷进献的贡品。清末,为庆慈禧太后寿辰,曲阜官府曾令这位艺人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雕刻出一支百龙寿杖,寿杖上雕有百龙百珠,云霞相映,玲珑细巧,栩栩如生。孔子后裔孔完斌也继承了楷木雕技艺并成为著名艺人。近年来,出身于楷木雕世家的著名艺人颜景新所刻孔子像高达100厘米,充分利用了楷木的自然形状和纹理。

现在曲阜楷木雕的品种还有龙头手杖、棋子、笔筒、镇纸、屏风和印章等,雕刻精致,作风纯朴,造型美观,深受国内外人土的喜爱,产品主要作为出口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湖北木雕船

湖北木雕船是我国木雕中具有独特民间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其历史大约从汉代起。相传,当时的制船匠师们对建造船舶不得其法,有位匠师张中彦便试做了一件数寸长的小船,其工艺精巧使大家无不佩服。从此,作为制造船舶模型的木雕小船经历代木雕艺人不断的创造和发展,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传统工艺品。20世纪以来,从宜昌到汉口,带有许多专门从事木雕船工艺品的民间艺人,他们世代相传,不断探索。其中最出色的要数宜昌的老艺人龙云华,据说当时他做的木雕船,曾吸引了许多洋人远道坐船来买。

湖北木雕船的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我国古今内河沿海的民间木帆船,古代的漕船、战船、画肪、龙舟以及民间灯会上的彩船等,以红木等上乘材料雕制,雕刻技法除了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外,还特别注重花纹装饰,强调造型特征,精于镂花和制模工艺。尤其是镂花的技术要求很高,船上的花窗、门格、亭阁、栏杆等雕得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制模工艺主要讲究方圆规矩、衔接无缝、拆缺自如。现在湖北木雕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不少新的作品,如飞鹅游艇、置鱼船等。湖北木雕船不仅是珍贵的艺术收藏品,而且还是研究我国古代航海和造船史的参考,深为国内外人士喜爱。

贵州傩戏木雕面具

傩戏木雕面具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中演员都要佩戴的面具,它不仅是一种戏剧道具,而且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民间艺术品。主要流传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以贵州最为古老,也最具特色,它直接脱胎于远古的傩祭面具。据说,早在唐宋年间就出现了傩戏雏形,那时的傩戏只是古人为驱邪逐疫,祈祷天帝神灵降福人类的巫术活动,发展至今已逐步脱离了巫术活动而向娱人化,戏剧化靠拢,成为较高层次的民间艺术。

傩戏木雕面具的最大特色是它与宗教和民俗紧密相联,它不同于一般的面具就在于它往往被当作神灵看待。因而从事雕刻的艺人们都是以极其虔诚的宗教情绪进行创作,雕刻出来的面具都具有某种概念难以表达清楚的灵性,而且很少雷同,这是某些程式化的木雕很难与之相比的。

傩戏木雕面具的种类繁多,大致分为:正直、善良、温和的正神;勇武、凶悍、威严的凶神;淳朴、忠厚的世俗人物;幽默,滑稽的丑角人物,还有文武将军,仙人道士,以及牛头马面等角色。木雕面具只是由面孔、帽盔、耳子三个部分组成,通常采用丁香、白杨、杜鹃、柳木等杂木。雕刻方法是,先将一段圆木锯成与人头大小相近,砍成长与宽相当的脸壳毛坯,再在毛坯上雕刻出眼、鼻、嘴孔、脸壳雕成后再用颜色绘制涂抹。有的面具雕刻工艺原始,造型单纯,不区别角色,线条粗犷,几斧就成,具有原始、粗犷、稚拙、怪诞的味道;有的面具雕刻工艺讲究,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造型偏重于写实,形象包涵程式化,有的还有口诀。在技法上,多为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精细而不繁琐。色彩上用描金贴银的亮色,以及红、绿、蓝、白、黄、黑,几乎什么颜色都可以用来上色。有的面具还镶嵌上圆形的玻璃小镜,甚至配上鸡尾,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近年来,贵州的傩戏木雕面具又发展了小型的旅游工艺品,那粗犷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夸张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并没有因为作品尺寸变小而减弱,反而更加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艺术欣赏的乐趣。

竹雕

中国的竹雕艺术中心在江南一带,这已为中国工艺美术史所证实。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两件“彩漆龙纹竹勺”,以竹条为柄,竹节为底。勺柄上刻有浮雕龙纹、编辫纹和条形透雕,为现有最早的竹雕实物。魏晋南北朝时起,文人爱竹崇竹的自然、清雅之风盛行,竹以“脱俗”的“君子之风”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内涵。著名的“竹林七贤”、“竹中高士”都出在这一时期。这一风气与竹乡人古老的竹崇拜以及由此发展形成的爱竹、重竹传统自然合拍,促进了竹雕工艺的发展。唐宋时,出现了“留青”与“毛雕”工艺。南宋时竹刻家詹成,所造鸟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宝、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

宋元至明代,随着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各界对工艺品需求的增大,一些文人对“八股”取士的厌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不少人干脆加入了竹雕行列,这样一来大大促进了竹雕艺术的发展。

明代江南竹雕艺术形成两大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产生了大批著名的竹刻匠师和从业人员。竹乡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竹雕工艺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贴黄”工艺。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浙江黄岩的翻簧竹刻;江西井冈竹艺、湖北咸宁章小泉竹艺、扬州竹刻、上海嘉定竹刻等便是这一时期竹雕工艺的杰出代表。

一、“嘉定派”和“金陵派”竹雕艺术

明清时江南一带的竹雕,曾产生过许多名家,由于艺术风格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就是典型的代表。浙江嘉定地区为我国的竹雕之乡。明代,这里的著名竹雕艺人有朱松邻与其子朱小松、其孙朱三松,人称“嘉定三朱”。“三朱”首创竹雕从浅刻推向深刻和圆雕的技法,使竹雕不再依附于竹器的附加雕饰和日用工艺的制作,而独立开来,从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雕刻。嘉定派艺人还有秦一爵、沈大生等,清代有以薄地阳刻为工的吴之王番、善于圆雕和雕刻竹根人物的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及弟子施天章。

金陵派创始人为明万历年间金陵(今南京)人濮仲谦。其作品“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勾勒数刀,便与凡异”(《初月楼闻见录》),注重对竹材自然形态的利用,刀法简洁,使魏晋以来不加雕琢或略加雕琢的竹艺形式更加完美。明末至清代,此派的竹雕名工还有刘父甫、潘老桐、方洁等。“金陵派”竹雕对扬州竹刻工艺,尤其是扬州竹刻中的浅刻和皮雕产生过深刻影响。

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做流。壶盖巧雕成枝叶形,叠压错落,形似折枝,又与壶身主干相连,柄下隐刻阴文“仲谦”楷书款。壶呈棕褐色,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雕成,构思奇巧。

濮仲谦是金陵派的创始人,他喜欢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自然成器。此笔筒为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浅浮雕竹枝图,雕工精湛,与众不同。

臂搁正面浅刻高山突起,溪水清流,古树茅屋,构图层次丰富,景物错落有致。左上题刻为“丙戍年日治庵制”,下落“方”字印章文。

二、江安竹雕

江安位于四川南部,地处蜀南竹海,盛产楠竹。江安竹艺海内外驰名。江安竹雕为江安竹艺中一大类别,以竹雕筷和翻簧竹刻等产品为代表。

江安竹雕筷在长不过七八寸,粗不及指尖的细竹杆上,以娴熟、洗炼的刀法,雕刻出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竹雕筷的花色品种有繁多,仅传统的狮头筷,就有方狮、圆狮、单狮、双狮、单脊狮、双脊狮、踩宝狮、子母狮、活眼狮、闭眼狮、含宝狮、系铃狮等十多种。20世纪50年代,江安竹雕老艺人精心雕刻了一双名为“活眼、含宝、带儿狮头龙凤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此筷顶端刻了一对十分威武的狮子,口含小元宝,眼珠溜圆,稍一晃动,元宝和眼珠就会随之滚动。狮子项下系有铃铛,前足护着小狮子;筷身的上半段皆镂雕出花纹,一支为吞云吐雾的祥龙,另一支为振翅腾飞的瑞凤。两两相对,错落变幻而有生气。整副筷子花了十多个工作日,真乃绝世佳作。

江安的翻簧竹刻有铁丝纹刻花、贴花、突花和火绘等技法,以老艺人顾聚铭的篾丝瓶雕花贴锦、凹竹堆花花瓶、山水画皮雕笔筒最具特色。他的作品构图匀称、疏密有致、景深幽邃、富有生气、刀法熟练、深朴古拙,数量多达万件。

老艺人邹海山,掌握了一套将楠竹幼笋慢慢培植成凹卷或扁圆竹材的技术,在此基础上雕刻的笔筒,堪称竹雕一绝。

江安竹雕新产品有竹根雕,取材于楠竹的根、须、依据竹根部节短、根须细密且长而形成的自然形态加工造型,生动传神。

三、邵阳翻簧竹刻

邵阳翻簧竹刻,以楠竹为主要原料。精工细做,从去青取簧、水煮软化、刨平与木板胶合,到成型、雕刻、着色、打磨、喷漆、抛光等,先后要经过8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邵阳翻簧竹刻约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现存最早的实物是蔡锷将军东渡日本时送给日本友人的一只笔筒,为嘉庆年间的作品。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左右,邵阳县小水庙村的竹雕艺人王树钱、杨曼萍等曾带领子弟、徒弟在邵阳开设了“爱此君斋”竹刻店,生产和销售翻簧竹刻,以后日渐繁荣,对翻簧竹刻有过突出的贡献。到了光绪初年,邵阳的竹刻店就有七八家之多了。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擅长雕刻的艺人已达40余人。当时的产品有旱烟盒、茶叶盒、座屏、笔筒、文具盒等。据讲当年慈禧过生日时,还曾订制过许多产品。民国初年,邵阳的竹刻店已达20多家,艺人近百名,产品达30多种。除了销往国内各地外,还远销到东南亚等地。1915年,在美国巴拿马赛会上,邵阳的竹刻荷叶花瓶曾获银质奖章。

解放后,邵阳翻簧竹刻的工艺有了新的发展。除有保留传统的阴雕技术外,还创造了镂雕、浮雕,以及石拼嵌、烙画、压烫、腐蚀等技法。

邵阳翻簧竹刻融各种艺术为一体。吸收了绘画、书法、版画等艺术的长处。以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画面生动著称于世。主要产品有盒、瓶、屏风、相架、盘、碟、架、大型挂屏等100多种。著名的艺人有王民生等。

四、黄岩翻簧竹雕

浙江黄岩县的翻簧竹雕由木雕艺人陈光臣创始于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当时陈光臣发现毛竹的内簧质地细密,色泽淡雅,可能会成为雕刻的上等原材。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将竹簧成功地取出展开。制成图章盒、朝珠盒、翎筒等。然后雕上各种图案,磨光打蜡后,便制成了黄岩的第一批翻簧工艺品,并且由此日渐发展。1929年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上,黄岩翻簧竹雕曾获银质奖。

翻簧竹雕又称“贴黄”、“翻簧竹刻”。工艺很复杂。先将竹料去节后,剥去竹青、竹白,取出仅有2、3毫米厚的圆筒状内簧,再经水煮、软化、压平处理。展平的竹簧还需要刮净刨匀、胶贴在木板上。再经过锯、胶、嵌、刮、磨等4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20世纪50年代以来,艺人们经过创新,突破了竹簧质地脆硬易折,不能弯曲的局限,改变了过去那种简单的直线造型,采用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竹簧精心拼合,制出各种几何形状的工艺品。其产品拼得巧妙,合得严密。色泽浑然一体,难分拼接之处。

在雕刻上,黄岩翻簧竹雕运用传统的单线雕刻技法,融汇我国传统的国画白描手法,运刀娴熟自如,刚柔相济,疏密有致。粗犷处如大刀阔斧,精细处如穿针引线,使象牙色的竹簧上画面清新雅致。翻簧竹雕的传统技艺还能在仅2毫米厚的竹簧上进行浮雕,其难度更大。

目前,翻簧雕刻的品种由过去的十几种发展为230多种,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有邮票盒、牙签罐、笔筒、花瓶、台灯、烟具,茶叶盒、糖果盒、水果盒、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等日用、娱乐产品,还有台屏、挂屏、壁挂等艺术欣赏品。

当代著名的艺人陈方俊是清代翻簧竹刻创始人陈光臣的后代。他的作品风格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代表作有“嫦娥奔月八角糖果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