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富爸爸财商培养-传统工艺收藏
43736200000009

第9章 长江流域的民间雕刻(3)

唐宋以来,越来越多的木雕多用于殿堂楼阁、庙宇民居的建筑装饰。日用品上的雕刻更为丰富多彩。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成为当今海内外艺术市场上的“宠儿”。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见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十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中国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小型黄杨木陈设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江苏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严谨的造型和细腻丰富的层次影响海内外,所雕作品如龙舟、楼图、笔筒,如意以及地屏插牌尤具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木雕中的精品。

现在的古玩市场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的宗教造像,建筑木构件上的木雕装饰,家具的雕刻等等。尤其是清代,木雕技术达到了高峰,许多木雕工艺品作坊还从民间走向官办,并相继形成浙江东阳、乐清、福建福州、莆田、泉州,台湾鹿港、大溪、三义,广东湖州、汕头,山东曲阜、云南剑川、江苏、湖北、上海、四川等许多地方色彩鲜明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浙江东阳、福建福州、广东潮州被称之为我国木雕三大产地。

二、中国木雕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造为主,皆属于木雕,可分为大木作与小木作。前者系指建筑结构体,如柱梁构架及其构件(瓜筒、斗栱、雀替、垂花);后者系指建筑装饰,又分外檐装修(露在屋外的门窗户牖等)与内檐装修(安置室内的格扇、花罩、屏风、神龛、家具、匾联等)。一般而言,木雕匠师依大、小木作而分称“大木师傅”与“小木师傅”,其制作程序皆由纸上绘白描图案、粗坯、细坯和修饰四个步骤,完成后始作油漆保护木料与彩绘装饰美化。整体而言,雕刻方法有三种基本类型。

圆雕:也称六面雕,如坐斗、雀替,呈实体状。透雕:也称漏雕,如花心、身堵,呈镂空状。浮雕:凸显主题,如裙板、壁堵,呈不漏明单面雕状。

除上述外,也有以相同材料重复排列成图案的方法,如窗棂纹饰的组砌,以及使用木、竹、贝壳镶嵌图案纹饰,如神案、坐具。由于木雕会减损木料的承载力,故其分布及作法又有以下几个原则。

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如柱、梁、檩等,以不雕琢为原则,至多作修饰线脚。间接承受载重的构件,如斗座、鸡舌、环板及垂花等,以浅浮雕为主。

辅助性或联系性构件,如枋、雀替、花心及花罩等,完全不受限制。府城的寺庙保存了许多精彩的木作,可说是木雕艺术的宝库。今就其要点分述于下。

(一)变化多端的格扇

格扇:是一般所指中间镶崁通花格子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使用最多,也是雕饰最繁复的地方。由一个门扇框组成,直的称“边梃”,横的称“抹头”。其中分为三部分:

安装透光的通花格子称“格眼”或“花心”;

下半部实心木格称“裙板”;

花心与裙板之间称“环板”,而花心、裙板为雕饰的重心所在,可反映当代的美术风格与工艺水平传达文化内涵。

一般常见于神龛的两侧,如西华堂的神龛两侧有四幅格扇,由左而右依序是“一路连科”、“喜上眉梢”、“太平富贵”、“太平荣华”,象征着夏、冬、春、秋四季。又如天坛三川门扇中间涤环板上的“富贵如意”。从这些作品不难发现格扇雕饰不仅具有透光与延伸空间的效果,多变的花纹组合更为单调平板的门面添了不少的趣味。

(二)庄严肃穆的神龛、花罩

神龛是供奉神祇牌位的地方,也是建筑构造之缩影与小木作精华之所在,完整又独立的建筑物。为了区隔室内空间,以花罩作为隔断的形式,却保持空间的流畅,利用通透的木雕图案,在高度上和宽度上作适当缩小空间的封闭,形成一种门洞的形式与感觉,塑造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意念。

(三)束椭、员光

位于梁架上两组叠斗间之实心弯月形构件,称为“束仔”,或“月梁”。而在其下的雕花板,即称为“束椭”。“员光”是在通梁下的雕花板,也称“通椭”。二者皆是“枋”的一种,除作为横向稳定的辅助构件外,也是艺匠雕花藻饰,注视焦点所在之一。

(四)吊筒、竖材

承挑屋身出檐的正栱外缘套上垂花以作为装饰,即是“吊筒”,也称“垂花”。其形式如短柱子,中凿榫眼以纳正栱后尾,下雕莲花、花篮或绣球,具备结构与装饰的作用。又为了遮掩吊筒外缘的榫眼接缝,其上多置神仙人物或动物等木雕,即是竖材,由下观之,竖材木雕的动态感甚佳。

(五)雀替(托木,俗称插角)

宋代称为“绰幕枋”,清代称为“雀替”,本省匠师则称为“插角”或“托木”,其位于梁柱或垂花与寿梁交角上的近三角形木雕构件,功用有三:

1.缩短梁净跨的长度

2.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剪力

3.防阻横竖构材间角度的倾斜。

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甚至出现龙、凤、鳖鱼、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的雀替、美不胜收,府城的三山国王庙可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六)博古架

又称多宝格,其上布置丰富的吉祥图案,各有旨趣,称为博古图。

一般而言,吉祥图案的题材,大多采自中国神话、历史故事、生命礼俗、生活价值观等,其文样有动物文、植物文、自然文、文字文、人物、器物等,可由单一题材代表意义,也可多样题材组合传达完整的含义。例如:

双喜:一对喜鹊。如喜鹊于梅花树梢、则引申为“喜上眉梢”。

三多:佛手柑一多福,桃一多寿,石榴一多子。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也隐喻春、夏、秋、冬。

四灵:龙、凤、龟、麟。

四逸:耕、读、渔、樵。

五福:寿、富、康、修好德、老终命。常以五只蝙蝠来代表若上云气,则为福运。

八仙:指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李铁拐、汉钟离、曹国舅、蓝采荷八位仙人,俗称“八仙庆寿”。另暗八仙即指八位仙人所持器物:渔鼓、宝剑、花篮、莲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皆为吉祥喜庆象征。

八宝:指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等八件佛家符号,也称“八吉祥”。又有以珠、钱、祥云、六胜、犀角杯、书、画、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杂宝,随意自其中选取八样亦称为“八宝”。

祈求吉庆:以旗、球、戟、磬的谐音组合而成。

富贵平安:以“牡丹”代表富贵,“花瓶”谐音平安组合而成。

此外尚有一路连科、新韶如意、平安吉祥等等吉祥话的代表雕饰,呈现在博古图、格扇、员光等处,可细心的观察,慢慢的品味。

二、中国木雕流派

(一)东阳木雕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它与“青田石雕”“黄杨木雕”并称“浙江三雕”。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东阳人就开始其木雕的历史,他们世代相传,创造了众多的千古佳作,造就了上千的木雕艺人,从而成为著名的“雕花之乡”。

东阳木雕约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自宋代起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当明代盛行雕刻木板印书后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主要制作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至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当时约有400名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有的艺人被觅选进宫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后来又发展到在民间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辛亥革命以后,东阳木雕转向商品性,木雕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及箱柜家具被商人买去远销香港、美国、南洋等地,形成东阳木雕产品的盛期。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东阳木雕曾一度凋零,产品滞销,艺人失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流散在各地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1954年又成立了东阳木雕厂,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七大类3600多个品种。其中木雕屏风、挂屏和立体艺术台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是近年来东阳木雕行业在传统浮雕工艺形式基础上的一个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东阳木雕在结合运用传统的木雕工艺,仿古、营造现代建筑与装饰的方面又有很多成功的作品。

东阳木雕的著名艺人有杜云松、黄紫金、楼水明,他们被分别称作“雕花皇帝”、“雕花宰相”、“雕花状元”,人称“三杰”,是东阳木雕老一代艺人中的佼佼者。东阳木雕的传统风格主要有“雕花体”、“古老体”,以后又产生了戏文化的“微体”、“京体”、画谱化的“画工体”。据认为,“画工体”讲究安排人物位置的疏密关系,人物姿势动态变化多而生动,景物层次丰富,又有来龙去脉、重叠而不含糊。

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画面设计与传统的中国画白描花一脉相通,图案装饰丰富而有变化,“满花”中还穿插着内容丰富的雕饰,加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不受“近大远小”、“近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东阳木雕的雕刻技法以浮雕为主,结合运用“深镂空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半圆雕”、“三面雕”、“圆柱雕”、“拼斗雕”、“阴雕”、“树根雕”、“彩木镶嵌雕”、“镂空贴花雕”等十多种手法。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例如“透空双面雕”是一种穿花锯空以后,再进行正反两面雕刻的技法,它图案整体、结构严密、透空透风、坚固耐用,常用于房屋挂廊、门窗、宫灯、屏风、柜架上的雕饰。

东阳木雕在工艺操作上有“图稿设计”、“打坯”、“修光”的分工。但是能雕善画、功底深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却可以不用起稿,直接雕刻。而当创作一幅新作品时,他们又可以凭着记忆和默写,一边听人念内容,一边就画出图稿来,然后再雕刻,这种特殊的技艺才能,现在很少有人能胜任。

东阳木雕原材料的种类主要以香樟木、松木、山白杨为主,也有用柏木、红木(花梨木)、水曲柳、水杉、云杉、红豆杉、台湾松木的。东阳木雕的艺术作品一般不加彩绘,多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保留白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

早在石器时代,东阳这块古老土地上已有雕刻艺术的萌芽。商周时代,随着铜、铁器的出现,手工业发展迅速,“六工”细分,木工兼木雕,开始有了木雕工艺品。至木雕的祖师爷——鲁班时代,出现了圆雕、浮雕等工艺手法。东阳木雕,始于何时,很难考证,但从整个中国木雕发展史和兄弟艺术门类发掘研究情况综合推断,商周时代东阳大地上肯定已出现了木雕艺术。

唐代,东阳木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呈现了东阳木雕的雏形。据史料记载,大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冯宿、冯定府第,十分豪华,有“高楼画栏照耀入目,其下步走廊几半里”的描述,规模之宏大,装饰之精美不言而喻。

宋代,东阳木雕又进了一步,它已经注重精细加工。1963年出土的北宋南寺塔(建于公元961年)木雕佛像是现存最早的东阳木雕作品。这尊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深浮雕作品,人物神态端庄慈祥,眉须毕现,朴实无华,表明了东阳木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明代,应用于建筑和家具装饰的东阳木雕迅猛发展,有了一套完整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系。这不仅在工艺品和诸多家具中得到表现,而且在古建筑的装饰中已达到空前完美的程度。东阳境内现存大量明代古建筑和家具、佛教用品,如“肃雍堂”(建于公元1456年)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从世存作品可以看出,明代的东阳木雕,技艺上以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为主,人物造型粗犷奔放,构图简洁明快,形神兼备。

清代,东阳木雕进入全盛时期。史载:嘉庆、道光年间,数百名东阳木雕翘楚应征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直至清末。宫中龙廷、家具、陈设欣赏木雕,多出自东阳艺人之手。自此,东阳木雕饮誉全国。这时的东阳木雕,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刻,装饰性、实用性、欣赏性更趋完美,注重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摩,追求逼真、精致、细腻、秀雅的艺术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