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年内草三大阶段。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2.代表人物
张芝、张旭、怀素。
五、行书
1.简介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頫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末,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2.代表人物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
书法的鉴定
书法是门独立的艺术,我们在进行鉴定时必须根据书法本身的特点去观察、体会、鉴定。鉴定书法有六条要领:用笔、结体、风格、气势、章法、墨韵。
一、用笔
这是欣赏和鉴定书法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千古不易。”沈尹默说:“笔笔中锋。”任政说:“八面出锋,万豪齐力。”这些都说明用笔的重要性。例如:篆、隶书,藏锋于笔画之内;行、正、草书,露锋于笔画之外。还有正锋古朴,侧锋秀丽;讲究用腕写字,有笔力;落笔、细笔、收笔轻写,粗笔、顿笔重写。我们在观察鉴赏书法时,要看该作品是否用笔得当,这是鉴别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结体
鉴赏书体时,要看该书体是否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容让,点画响应,向背分明,变换参错,重心平稳。归纳起来,用四个字概括:八面开张。不管字的结构是外紧内松,用笔外拓;还是内紧外松,用笔内扼,或者介乎两者之间,他们每个字的四个角都是向外开张的,犹如在字外有四种力量把字的四角拉过一样。宋米芾说:“字有八面”,古人有“八面生姿”、“八面皆全”等句,都是此意。凡精美的书法都具有此性。
三、风格
古人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功”就是用笔、结体,而“性”就是个性风格。因此,在鉴赏书法时,除了看用笔、结体外,还要在此基础上谈论个人风格,每个人写字都有自己的面目,使用笔、墨、纸、砚的习惯,执笔姿势,用笔运腕等等的差异使中国书法史上风格辈出,形成了正草隶篆行五大风格。风格实际上就是用笔和结体的结合。我们鉴赏书法,观其风格,看其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自成一派。
四、气势
这是六条要领中的次要依据,但也不容忽视。气势分字内和字外二种,鉴赏书法时,观其字内气势,看横势、纵势有无规律。楷书、行书、草书都应有。楷书体现在笔断意连,点画响应。行、草书体现在牵丝中。观其字外气势,看楷书、草书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有牵丝和无牵丝都要大气磅礴,一气呵成。
五、章法
书法谋篇布局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质量。鉴赏书法时,一般在章法上要看天头距离是否大于地脚,两边留空距离是否相等,行距是否小于两边空距,字距是否小于行距。当然也有特殊的例外。
六、墨韵
这主要指一幅作品笔、墨、纸配合得体,有韵味,这是鉴赏要领的次要依据。
书法鉴别
一、纸绢鉴别
书法作品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法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法又一途径。
根据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法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法创作。纸的质料是判断书法年代的又一标准。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隋、唐、五代书法大都用麻纸,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唐摹《兰亭序》、杜牧书《张好好诗》,以及敦煌出洞的大批唐代经卷,无不如此。北宋以后则急剧减少,但北方辽金的经纸还用麻料。以后用麻纸作书法的则几乎没有。隋、唐之间,开始看到有用树皮造的纸,大都用楮或檀树皮,它们的特点是纤维较细,同时又随着手工业发展进步而产生的精细的佳作。此种质料亦发暗无光,仅比麻纸稍亮一些,纤维束成扁片形,微有纸毛。还有用桑树皮造的纸,其特点是纤维更细,发亮,纸面容易起长毛,纤维束为扁片形。北宋一开始,在书法墨迹中就出现大量的树皮造纸。以后,树皮纸产于全国。竹料的造纸用于书法始于北宋。竹料坚硬,最难制浆,前人无法处理它,所以不采用。竹料造纸其纤维最细,光亮无毛,纤维束或硬刺形,转角外也见棱角。北宋中期后,造书画纸的原料已无不具备,因而从此就不易以纸质来区别时代的前后了。
二、装潢鉴别
各个时代书法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清代宫廷收藏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康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中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立轴天杆上的圆曲是定制的,与非宫廷有显著不同。嘉庆以后,宫廷装裱的质量逐渐低落,立轴的天杆逐渐变粗(晚期成为方形),一部分轴头不再用紫檀、红木了,而且显得比较笨拙。手卷比康乾时期也显得粗些。
三、印章鉴别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别书法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看出来。
宋代的书法作品,盖上书法家本人的印章为数很少,大多数书法家在作品上并不盖本人的印章。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他质料的。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末期出现了极少数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质料有木、象牙、铜、玉等,印色大都采用油印和水印。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黄色,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他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字体有古文篆体等到各种形式。这一时期印色大多是油制的,颜色也有浓淡之分,也还有少数书法家使用水印。清初,书法家印章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他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印色为油质,水印已不见使用。
四、题跋鉴别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某件书法的题跋虽然也有对这件作品加以否定的,但是少数。最多的是为了说明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关系,又或考证它的真,表扬它的美,它是人所共知的。但书法既有伪作,题跋方面也同样有多种的作伪情况,因此书法鉴定不能不注意这些,作伪在宋代已很盛行,米芾《书史》便记载他临写的王献之《鹅群帖》及虞世南书,被王晋卿染成古色,加上从别处移来的题跋,装在一起,还请当时的公卿来题这些字卷。如果传到现在,宋人题跋虽真,帖本身却是米芾临的。题跋对书法的鉴定是否可信还要看题跋者的水平。鉴别的人除了眼力有高低之分,还须看他对作品的负责态度如何。董其昌经眼过很多书法明迹,但在评真上极不严肃,因此不能对他的题跋完全相信。总的说来,前代的鉴赏家去古较近,见到的东西多,有比我们占便宜的地方。他们的题跋虽不能尽信,但还是值得我们研究思考的。
五、风格的鉴定
书法风格是艺术表现的特色,其中包括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所谓时代风格,是指书功艺术作品受特定时代的政治生活环境与经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艺术效果。个人风格是书法作者在艺术上独特个性的发挥,其表现形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或是受某个流派的影响与某个流派的风格相近。
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具体,书法家各人的思想不同,性格不同,审美观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摹写古人的书法固然可以使用同样的工具,运用相同的方法和速度,但很难掌握用力的分寸,笔锋转折的节奏。鉴定书法不能只看表面形式。即使是同样写隶书的人,各自的隶书风格会各有不同。凡写颜、柳、欧、苏四家字帖的人,写出来的不会完全相同。有其当然,有其所以然。由于书法家各自所处的环境不同,个人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互不相同,就会在作品中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这就是个人风格。
在从个人风格中着手鉴定书法真伪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代笔书法。有一些社会地位较高、名气较大的书法家,往往有自己的代笔人,这一现象在清代很普遍。如何鉴别亲笔书法与代笔书法,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代笔书法虽不是伪作,但也不是真迹,其价值与真迹是有区别的。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从个人风格入手。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不少代笔人,其中有他的弟子罗聘、项均,仆人陈彭。
但实际上,他们四人还是有其各自不同的风格的。
五、其他一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