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25

第25章 四时捺钵-皇帝的流动办公室

住是人类除了吃外,最重要的需求,现代人忙碌一辈子,就是为了住上自己的房子。辽朝的人们也为了住的好而努力拼搏,住上小屋子的想大屋子,住上大屋子的想住宅院,住上宅院的想豪宅,住上豪宅的想宫殿。

捺钵作为契丹王朝一个重要的行营文化,起源于游牧民族季节性、游动性的生活方式,后来这种生活方式被直接引入到契丹辽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当中,成为辽代治国安邦的基本制度。

辽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和配套工作人员,以及汉族人的宣徽院所管辖的各个机构的官员都要跟随。汉族出身的枢密院、中书省只挑选宰相一人、枢密院都副承旨两人、令史十人、中书令史一人,御史台、大理寺只挑选一人,作为随从。每年正月上旬,皇帝车帐起行,宰相以下人员回到中京留守,处理汉人的一切公务。在此期间,任命官员,只发给政事堂帖子临时差遣,等到皇帝在行营驻地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后,再领取圣旨,颁发正式任命。

辽帝的春“撩钵”“行宫”的设置地点在长春州(今吉林省扶余县他虎城)东北的鸭子河泺。夏“捺钵”“行宫”一般设在黑山(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东北的吐儿山,用布帐替换毡帐,为的是透气凉爽。秋“捺钵”“行宫”设在永州(今西喇木伦河与老哈河汇合处西南)西北的伏虎林。秋“撩钵”时,契丹皇帝的“行宫”又由布帐换成了毡帐,用来保暖。冬“撩钵”“行宫”的地点在永州东南的广平淀。冬“撩钵”时,契丹皇帝的“牙帐”(行宫)用枪扎成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安放一个黑毡伞,用来庇护卫士风雪。枪外设小毡帐一层,每帐住侍卫五人,各执兵器保卫皇帝“禁围”。

契丹皇帝“撩钵”时的“禁围”,全部为帐篷,禁围分大、小两层,是一个布局森严的建筑群,又是威仪的帝所,平战结合的兵营和战斗堡垒。

北宋使臣王易描述,小禁围在大禁围外东北角,内有毡帐二、三座。小禁围是契丹皇帝御帐的所在,在小禁围里,有一座南帐,叫做“省方殿”,“省方殿”的西边有座鹿皮帐,叫“八方公用殿”。在“八方公用殿”北约二里,有一座叫“寿宁殿”的毡帐。在“寿宁殿”毡帐的东面还有一座叫“长春宫”的毡帐。

大禁围是其他后妃诸行宫的所在,大禁围每一面长一百一十步,有毡帐十座,黑毡兵帐篷七座。大、小禁围外有契丹兵甲一万人,兵士各执枪刀、旗鼓、弓箭等进行警卫。在禁围附近,还安设拒马,拒马外再设铺哨,传递铃声值夜守卫。

皇帝住所,所谓的“省方殿”、“寿宁殿”,其实内部都是用木头作为柱子,竹子片编成的窗户,房顶上都用毛毡盖着。殿内彩绘的立柱,锦绮装饰毡帐的墙面,用绣龙黄布当成地毯,窗、櫊上都挂上毡毛帘子,加盖黄油绢。契丹皇帝行宫毡帐的地基高一尺多,两厢廊庑也用毡盖着,不设门户。

契丹人的毡帐和皇帝的宫殿全都坐西朝东。契丹“住所”门户之所以“东向”,是因为契丹有“东向拜日”的习俗。宋使到辽上京,所见其毡庐亦皆东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