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28

第28章 贫苦人的油灯和富人的蜡烛

当时,契丹百姓夜里经常用油灯照明,因为辽代的瓷器有很大的发展,瓷器油灯价格低廉,节省灯油,所以那时的油灯,大多数是瓷器制作的,当然也有铜、铁类金属油灯。辽朝的油灯的型质有:单盏油灯、圆管固定灯芯、壶式油灯、壁挂式油灯,当时所用灯油有植物油、动物油。

在贫民家庭中有时候连这种瓷灯也用不起,只用小碗、小盘代替,灯芯尽量做得很细,一灯如豆,只是勉强照明而已。还有些家庭根本就用不起灯,天一黑就睡觉,女人纺织的时候摸黑也不点灯。

早在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唐朝诗人韩愈在《寒食》中写道“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汉朝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这在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蜡烛的使用在唐宋时期发展到极盛,唐朝诗人李商隐名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辽朝使用的蜡烛,主要是通过河北的榷场,从北宋贸易得到的。当时,蜡烛的价格是灯油的10倍左右,是典型的奢饰品,不是一般百姓能用的起的。

契丹大贵族、大地主有时为了显示自身的富有,常常点蜡烛照明,当时的蜡烛种类有虫蜡、蜜蜡、白蜡等,有的富贵人家走夜路,还在蜡烛外头套上一个纱笼,做成烛灯笼。辽穆宗喜欢在夜间加班加点的宴饮,在喝酒时,将蜡烛一个个排列起来,照的帐篷内亮如白昼一般,第二天,散席后,仆人打扫,地上的蜡烛泪堆满一个小山丘。

契丹地区山地比较多,在山区,百姓将山松、柏木、桦树劈成细条,燃以照明,松明也是一种军用物资,城防、作战、甚至传递信号经常使用。

白居易的名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在辽代,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碳火盆、炉子一类,当时,贫苦的契丹百姓,从山林中,砍伐木材,充分燃烧后,做成木炭,成为冬季人们取暖的主要原材料。契丹的贵族们已经学会用手炉、足炉、熏炉等时尚品。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足炉要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足炉有点像现在的暖水袋,主要用来焐脚,既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此炉又称为“脚婆”、“汤媪”。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