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37

第37章 丝绸---契丹贵族的最爱

衣服是人穿在身上的第二张脸,这条似乎是全世界有钱人都公认的道理,契丹贵族也不例外。

契丹服饰的原料除了动物毛皮外,也有丝织布帛类衣料,包括麻布、纱、绸、绫、罗、绮、绢及驼尼等,它们大部分产自契丹本国,辽朝的皇都上京和祖州都设有皇家绫锦院,织工主要是从中原掳来的士女,让她们教习纺织工作。中京道的一些州县还有专业的“丝蚕户”。当然,这些丝织品都是为了满足契丹宫廷、贵族、官僚们的需要而生产的。

除了自己享用外,辽朝皇帝也把丝织品作为礼品馈赠给贫民和邻国来使。公元1066年,辽道宗赏赐中京城里的贫民锦帛,公元1067年,下诏赐给渭州贫民耕牛、布绢。高丽使者朝见辽朝皇帝时,在进奉贡物后,就能获得赏赐衣物,获得丝绸衣物的机会,西夏使者也有获赐衣物的待遇。

辽朝建国前,契丹族人已掌握了简单的织造技术,建国之初,大辽建立了自己的纺织工业作坊。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则在大批汉人迁入之后。

辽代纺织品种类齐全,绫、罗、锦、绢、绮、縠、纱、缎、刻丝等应有尽有,规格多达90多种,另有绣花、印花罗等多种,充分显示出辽代纺织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凡中原所产的织物,辽朝一一俱备。

辽朝种植桑、麻等植物的地点,多在南京道、中京道及东京道等地。辽朝丝织产地主要在靠近汉族的地区,即南京(今北京市),其次在东京(今辽阳市),再次在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和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地区有专门向朝廷“绫锦院”提供丝织原料的“丝蚕户”,他们为养蚕而大量植桑。当时在辽境内的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祖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等地设有国家丝织品制造机构-绫锦院。绫锦院是辽朝少府监所属机构,专门掌管锦工、织衽、锦绣等工作,以供皇帝服饰之用。

在辽代名画《卓歇图》,就是契丹服饰的最好注解,图****画了几十个人物。本图为此画卷的最后一段,画的是契丹族游骑猎后,回营宴饮的场面。我们可以看见,在一块毡毯上,并排坐着一对夫妇,周围站立着带弓佩箭的侍臣,并有几个侍女奴仆持壶托盘,作跪进斟酒状。前面还有数人奏乐歌舞为之助兴。图中男子全部髡发,男人头上裹有巾帛。妇女大多梳挽螺髻,另在额上扎一道狭窄的帛巾,仅男贵族一人戴覆杯式圆帽。妇女所穿服装,都是交领左衽,是典型的契丹族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