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生活在大辽时代
44223900000038

第38章 独特新潮的发式

古代,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但是,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着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

按契丹族习惯,契丹人全部是髡发。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髡发就已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据北宋人胡峤记载:契丹国西北至妪厥律、乌古里,那里的人长大后都要髡头,东北到袜劫子,那里的人也髦发,穿兽皮衣服。在中原汉人看来更为怪异的是,不但契丹男人髡头,而且仕族之家的女人,在家时也都髡发,只有到了出嫁时方留发,所以,髡头是契丹男子和少女特有的一种发式。

辽代的冠带,代表着契丹社会阶层的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按照辽国的制度规定,普通百姓虽有财富或衙役无官职者,不能戴冠帻。辽朝冠带从质地上分金、银、铜、玉、丝织等。其中,最高贵的是“金冠”,为契丹贵族人士所用。

金冠的一类是“金文金冠”,是最高贵的冠式,为契丹皇帝所专用。另两类为“鎏金银冠”和“鎏金铜冠”,为贵族臣僚所用。花毡冠或加金饰的毡冠,也是辽代上层贵族人士所戴之冠。还有一种特别高贵的“貂蝉冠”,是一种加金饰的毡冠,为贵族中的王侯级高等贵族所专用。辽朝贵族在夏天,还特别爱戴一种名叫纱冠的凉帽。日常生活中,辽朝皇帝和贵族都是幅巾裹头。

介绍几种日常契丹人戴的帽子:

辽代风雪帽:由帽盔、帽遮和帽耳组成,帽遮上翻,帽耳可以上翻,帽盔上部略尖。这是是契丹族流行的风雪帽,类似现代东北的老羊皮帽。

无饰毡冠,又称“毡笠”,为契丹地主、庶民所用,也是辽人最常用的冠式。毡质,帽形如半个倒扣的西瓜,帽顶有一个缨状饰物,为契丹人常用帽式。

契丹式幞头:受唐宋以来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影响,契丹男子爱戴幞头。幞头,本质上是以巾裹头,也是帽的一种。契丹式幞头与唐宋幞头有所不同,契丹式为展裹脑后没有“高山”,只是裹成半球形,斜下展脚。

辽代人鞋靴式样虽不如冠帽那么丰富多彩,但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贫富的差别及季节温度的变化等,他们的鞋靴式样也不尽相同。皇帝、皇后及皇亲贵胄们的鞋靴都非常讲究,他们均穿“络缝乌靴”,即一种黑色皮面筒靴。一般的平民们多穿长筒皮靴,但做工比较粗糙,不那么讲究。、

女靴与男靴式样稍有不同,靴腰两旁开衩,与现代女性的拉链高筒靴相似,有的贵妇人的靴面上还绣有各种花饰。除长筒靴外,辽代劳动者夏季也有穿普通鞋,鞋有草鞋、麻鞋、线鞋和丝鞋等种类。

辽代官员腰中都束有蹀躞带,蹀躞带,又名“鞣带”,“蹀躞”的本意是小步走路,因为挂太多的工具后,行动不便,不能大步走,故“蹀躞带”就专指这种特殊的腰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腰带,束系时可悬挂多种常用的物件,具有很强的收纳功能。“鞣”,原指马鞍上垂下的装饰皮条,即带上垂下的系物之带,后来演变为佩带上的饰物名。此种带具,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因为他们在游牧、征战时要带很多工具,如弓、箭、刀等狩猎工具,以及针筒、磨石、算囊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了方便,只能挂在腰带上。

一条完整的蹀躞带由带革呈、带扣、带盒夸和带尾等部分组成。带革呈,指皮革制的皮带身,其带扣多用金属材质制作,都装有活动扣舌,以起连接作用。蹀躞带作为官服的构成之一,被提升到礼制的高度予以定型。辽代官服蹀躞带带宝夸经常以金、银、玉为质料。辽朝制度规定,武官蹀躞带上七种配套东西为:佩刀、小刀、磨石、契真、针筒、火石袋、哆厥。